典故-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景帝姊馆陶公主。没入:没收充作赃款。假:假与,给与。汉代王充
d 《论衡·骨相》:“(邓)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人家,不名一钱。”
后因用来形容人的极其贫究,身无分文。
·不忘沟壑
意谓时刻不忘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沟壑:山沟,古人常用以指野死弃尸之处。
语本《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丧其元:
掉脑袋。
·不即不离
佛家语。《园觉经》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即:接近。
后多用来指与人的关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或对人的态度既不亲密,也不冷谈。
·不怕官,只怕管
意思是在人的直接管辖之下 ; 无可奈何,只能听命于人。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第二回:“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
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怎生奈何是好?”
·不胫而走
汉代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况贤者之有足乎?”胫:小腿。意思是珠玉无足而能行走。
后以“不胫而走”比喻事情传播的迅速。
·不测之渊
渊深不可测,比喻危险之地。《战国策·魏策》:“今人有谓臣曰,
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女:通“汝”。
汉代刘向《说苑·正谏》:“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
·不速之客
不经招请而自来的客人。《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孔颖达疏:
“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来。”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代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原意是佛、
道两教不加以堵塞,儒教就不能得到推行,今多指不破除旧的,
新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填然:象声词。兵刃:武器。
走:逃跑。人们常用这个故事比喻有同样缺点或错误的人,
程度较轻的讥笑较重的,其实质却没有两样。
·五色乱目
色彩纷乱,使人眩惑难辨,以致失去正确的色觉。《庄子·天地》:
b “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见善如不及
遇见善事,惟恐来不及,而急忙去做。《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日不暇给
事务繁忙,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汉书·高帝纪下》:“天下既定,
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
规摹弘远矣。”
·手挥目送
《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画家。
此处意谓绘画时画人的手指动作容易,画人的眼神就难了。
手以“手挥目送”形容手眼并用,得心应手。
·牛鼎烹鸡
用烹年的鼎煮鸡,比喻大材小用。《后汉书·边让传》:“《传》曰:
‘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
·升堂入室
比喻学问造诣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论语·先进》:“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入于室也。’”由:仲由,即子路,孔子弟子。
升堂:表示已经入门,达到熟悉、理解的程度。
入室:表示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
后用以称人在学业或技能上有精深的造诣为“升堂入室”。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
·长歌入阵
慷慨悲歌,冲入敌军。形容英勇悲壮。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长歌入阵》:
“《吴志·孙峻传》注引《吴书》云:留赞,字正明,会稽长山人,
为吴左将军左护军。赞临阵,必先披发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应之,毕,
乃进战,战无不克。《洛阳伽蓝记》云:“北魏田僧超能吹笳为壮士歌《项羽吟》。
征西将军崔延伯讨万俟丑奴,每临阵,令僧超为壮士声,遂单马入阵。”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犀牛角中心的髓质象一条白线上下相通,称为通天犀,被古人视为灵异之物,
有种种奇特性能 ( 见《抱朴子》 ) ,故称“灵犀”。
诗句说彼此虽不得相聚交谈,内心里却情意相通。
现在多比喻本无交往或未经商谈,彼此所见或爱憎却能不谋而合,如有默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比喻贤明者做事难免有时而误,愚昧者做事也必有时而正确。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又简言作“尺短寸长”。
·尺蠖之屈
比喻暂时委曲,求得将来伸展其志。《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得以存身也。”一种昆虫,爬行时屈伸其身体,状如尺的量物。
信:通“伸”。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度(duó夺):推测。
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本意是说小人的肚子有吃饱满足之时,君子的心亦应如此。
后来的用义是经引申的。《世说新语·雅量》:“可谓以小人之虑,
度君子之心。”虑:想法。
·以文会友
通过文字往来,结交朋友。《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昭昭:明白;明智。昏昏:糊涂;愚昧。今多以此语说自己不懂,
却要都别人懂得;也用以说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
·孔方兄
对钱的别称。因古时铜钱中有方孔,因此称钱为“孔方兄”或“孔方”、
“家兄”,含有取笑和鄙视的意思。《晋书·鲁褒传》引褒著《钱神论》: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主。人民可以拥戴君主,
也可以推翻君主。《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
君犹舟也。”
·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鱼不能存身。比喻为政不能苛察,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亦作“水清无大鱼。”《后汉书·班固传》:“君性严急,水
清无大鱼……宣荡佚简易。”
·水滴石穿
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虽然细微,但积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钱斩吏》条:“张乖崖为崇阳令,
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
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授笔判曰:
‘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未雨绸缪
《诗经》:“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迨:趁。彻:剥取。
桑土:桑树的根皮,绸缪(móu谋):紧相缠缚,引申为修补。牖户:门窗,
这里指鸟巢。鸱?在未下雨时,便啄剥桑根皮来修补窝巢。
后来就用“未雨绸缪”说事先作好准备工作。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巧不可阶
巧妙非常,不是常人所能达到。南朝梁简文帝肖纲《与湘东王书》:
“时有效谢康乐、裴鸿胪文者,亦颇有惑焉……谢故巧不可阶,
裴亦质不宜慕。”谢康乐:谢灵运。裴鸿胪:裴子野。
·正正之旗,堂堂之阵
正正之旗,谓军队行列整齐;堂堂之阵,谓阵容壮大。
后以行事光明正大为正正堂堂。《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
勿击堂堂之陈 ( 阵 ) 。”曹操注:“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正襟危坐
危坐:端坐。理好衣襟,端坐不动,表示庄重严肃。《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司马贞《索隐》:“猎,揽也。
揽其冠缨,而正其衣襟,谓变而自饰也。”
·甘瓜抱苦蒂
甜瓜之蒂味苦,比喻天下之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清代翟颢《通俗编·草木》:
“《埤雅》引《墨子》:‘甘瓜抱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厉兵秣马
磨利武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束,捆扎。载,装车,又作“秣马利
(厉)兵。
·龙跃凤鸣
形容才气纵逸,不同凡群。《晋书·褚陶传》:“吴平,召补尚书郎。张华见之,
谓陆机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
不意复见褚生。‘“顾彦先:顾荣,本为吴国黄门侍郎,吴亡,与陆机、
陆云兄弟一起到洛阳,时人称为“三俊”。
·灭此朝食
意谓消灭了这伙敌人后再吃早饭。形容歼敌心切。《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姑:姑且。翦灭:消灭;
翦,尽。不介马:马不披甲。驰之:谓驰入敌阵。
·打草蛇惊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
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宋代朱熹《答黄仁卿书》:
“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也作“打草惊蛇”。
本谓控告别人,自己也受到警告。今谓作事不密,致人有所戒备。
·扑朔迷离
扑朔:跳跃貌。迷离:不明貌。扑朔迷离:指模糊不清难以辨别。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也作“迷离扑朔”。后用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真相。
·东窗事发
传说秦桧与妻王氏在东窗下密谋谋害岳飞。秦桧死后受遣责,
于冥司托人告诉王氏说,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露了。
后称密谋败露为“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发:暴露。
·叶公好龙
叶公爱好假龙而惧怕真龙的寓言故事。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魂,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后多以“叶公好龙”
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非真爱好它,甚至还惧怕它。
·叶落知秋
比喻从现象可推知本质;从局部的、细小的迹象,可推知全体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