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姓氏地图 >

第4章

中国姓氏地图-第4章

小说: 中国姓氏地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宋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曾自创不少词调。其作品格律谨严、典丽精雅。“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极得王国维赞赏。    
    周邦彦任开封府监税时,一次去汴京名妓李师师家,恰逢徽宗至,急藏床下,后写成《少年游》一词,记夜间所闻。徽宗听李师师唱起,问知是周邦彦所作,大怒,责蔡京惩治周邦彦不课税之罪。查问之下,周课缴税收却是最多的,但“上意如此”,他还是以职事废弛罪被逐。    
    一二日后徽宗又至李师师处,却知她去送别周监税,归来垂泪锁眉。徽宗怒问周邦彦是否有新作,师师唱起《兰陵王·柳》,徽宗大喜,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音乐职司)。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吴 泰伯让国成吴姓

    吴姓是当今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历史上的吴姓起源于周朝太王古公父的儿子泰伯、仲雍的后代。据史载,泰伯兄弟本来有王位继承权,但他们发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就主动把君位继承权让给季历,自己则断发文身,逃到东吴荆蛮地区。泰伯两人跑到荆蛮地区后,自号“句吴”和“攻吴”。当地人很敬慕他们的德行,纷纷前来投靠。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就建立了吴国,定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到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国国势强大,开始称霸。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因为中了越国的美人计,导致身死国亡。在这场大灾难中,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人远走他乡,有的人给越国做苦役,成为了越国的奴隶。愈离散于异乡,愈怀念故土,因而被认为是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纷纷以吴为姓。后来越国灭亡,在越的吴人又四散出逃,有很多人南迁,最南的一支是在广东阳山。    
    一、吴姓名人录    
    历史上的吴姓据说还有其他来源,如颛顼时名臣吴权的后裔,舜帝时有虞氏的后代,以及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    
    吴姓人才辈出,军事、政治、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其代表人物。战国时有著名军事家吴起,著兵书《吴子》,初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战功,后到楚国,被楚悼王任为令尹,实行变法,使楚国富强起来。秦朝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汉代有辅佐光武帝中兴的大将吴汉;唐代有“画圣”吴道子。南宋有名将吴曦;明代有著名长篇小说家吴承恩,画家吴伟,以及明清之际的平西王吴三桂;清代有诗人吴嘉纪、吴伟业;小说家吴敬梓,书画家吴熙载、吴历;当代有物理学家吴大猷,围棋大师吴清源等。    
    二、吴姓画家逞风流    
    研究吴姓人,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家都姓吴。其中,第一个名垂千古的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他对后世的人物画、雕塑以及山水画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画家还有元代的吴镇,擅长水墨山水,笔力雄劲,墨气沉厚,喜作《渔父图》,有向往自然和“隐道避业”的思想。明代画家吴伟,曾为宫廷作画,被皇帝称为“画状元”,笔势奔放,后来学他的人很多,形成“江夏派”。清代吴姓画家最多,有康熙年间擅长画山水的吴历、擅长花卉等描绘而发展成“邓派”的吴熙载,更有晚清的吴友如。吴友如早年以卖画为生,人物肖像画得相当精美,后来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又自创《飞影阁画报》,内容多为时事新闻插图和描绘市民社会生活,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有深远影响。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能以篆书、狂草笔意入画,是“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    
    三、吴姓名人    
    1。反秦豪杰吴广    
    吴广,字叔,秦朝阳夏人,出身于贫寒之家。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贫苦农民被远征渔阳当戍卒,吴广与陈胜担任戍卒屯长。当队伍到达大泽乡时遇到大雨,无法按期抵达渔阳,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全部要被处死。于是他们杀死押解的两名校尉,发动戍卒起义,得到了戍卒们的积极响应,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攻城略地,很快建立了张楚政权,吴广任“假王”,率军西征。后来他被部将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害,陈胜也被叛徒谋害。但他们播下的反秦火种却燃成熊熊大火,各地纷纷起兵反秦。不久,秦朝就灭亡了。    
    2。“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出身于贫寒之家,少年时曾随民间画工绘制壁画,耳濡目染,绘得一手好画。后浪迹于洛阳一带,为寺院道观创作壁画,被称为“丹青妙手”。他画的人的衣袂飘飘欲飞,后人有“吴带当风”之评。玄宗年间,吴道子成为御用画家,常为宫廷作画,与著名剑客裴将军和善写狂草的书法家张旭合称“三杰”。    
    关于吴道子的高超画技,有这么一则传说:有一次吴道子出门游玩,路过一寺庙时忽感口渴,便进去讨水喝,僧人对他不太礼貌,他便随手拿起笔,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当天晚上,那墙上画的驴竟变成真驴,大声吼叫,把僧房里的东西践踏得乱七八糟。僧人只好把吴道子请来,让他把画涂掉,僧房才平安无事。    
    3。“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吴三桂,原为明朝宁远总兵,后献山海关降清,官封平西王,镇守云贵。    
    吴三桂骁勇善战,27岁便任总兵之职,可谓少年得志,但他平时纵情声色,常把“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作为人生目标。崇祯末年,关外满洲虎视眈眈,一直想入主中原,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成为满洲入关的最大障碍,明朝上下却把他视为柱石。一次,他在国戚田弘遇家遇到了苏州名妓陈圆圆,十分爱慕,便私下问她在这里生活如何,圆圆见他雄姿英武,也很钟情于他,便说:“红拂虽不喜越公,不得不为也!”意思说自己虽不喜欢田弘遇,但没有办法。于是吴三桂便向田弘遇许诺,如果他以圆圆相赠,大难来临时,将先保田家而后保国家。后来,田弘遇答应了,吴三桂便纳陈圆圆为妾,且百般宠爱。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对大官富户进行拷打索饷,农民军领袖也大兴享乐之风,吴家的家产被抄没,吴三桂父亲吴襄被严刑拷打,宠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本来吴三桂想投降李自成,听到这些情况后,十分气愤,便改变计划进攻李自成。李自成知道吴三桂事关大局,赶紧释放吴襄,把陈圆圆接进宫中细心照料,以笼络吴三桂,但一切都太晚了。吴三桂盛怒之下已投降了清军,并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率军在一片石迎战,结果大败。    
    清朝建立后,吴三桂为清消灭李自成起义军以及南明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藩王,节制云、贵两省,一时荣极人臣。康熙年间,朝廷决定撤藩,吴三桂自恃兵多将广,便联合其他两藩起兵谋反,初期吴军节节胜利,攻占了很多地方,清廷束手无策。但吴三桂想保住被康熙扣为人质的儿子的性命,不思进取,幻想讲和,错失了大好机会,以至于被清军缓过劲来后逐步消灭。眼看要失败了,吴三桂匆匆称帝,不久便病死,其家族成员也在兵败后被清军屠杀。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郑 炎黄二帝血缘汇合成郑姓

    郑姓源于姬姓,其血缘的始祖可追溯至后稷。后稷是传说中的农业神,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帝喾的元妃。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是黄帝的曾孙。由此可见,炎黄二帝的血缘汇合成了郑姓。后稷下传二十五代是姬友,姬友生活在周宣王时,是郑国的始祖,即郑桓公。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兼并,公子鲁率众出逃。人们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为纪念故国,他们相继改姓为郑。    
    一、荥阳郑姓遍天下    
    韩灭郑后,在践土建城,此城址在荥泽的西北岸上,故名荥阳。因为荥阳是郑氏发祥、发迹之地,后来郑氏望族又多出自荥阳,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    
    郑氏播迁呈纵横穿插状,迂回发展,郑氏子孙的足迹遍布了华夏大地。唐代是荥阳郑氏的辉煌时期,出了六状元、八驸马、十一宰相,史称“上殿半朝郑,下殿满床笏”。    
    郑姓早在先秦时就出了一位名为郑国的水利专家,此后便名贤相继,累世不绝。郑国,战国人,他为秦国开水渠,灌溉良田四万多顷,使关中变成沃野千里,历史上称其渠为“郑国渠”。    
    西汉有大臣郑吉。东汉有经学家郑众,传承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后世称郑众为“先郑”。其同时代人“后郑”郑玄,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吸收今文经学,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人称“郑学”。北魏有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唐朝有以《鹧鸪诗》得名的诗人郑谷和“诗、书、画”三绝的画家郑虔,此外还有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九位宰相郑、郑瑜、郑、郑等。南宋史学家郑樵,学识渊博,广涉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之学。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所作杂剧数十种,为后人所传诵。明朝有航海家郑和,他曾七次出使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与西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历时38年的殖民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而名垂青史。清朝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号板桥,擅长画兰竹,工于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号“六分半书”,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当代有林学家郑万钧、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电影导演郑君里等。    
    二、郑姓名人    
    1。汉代经学家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    
    郑玄少年时做乡下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总要到学校读书,不乐于做小吏。为此,他的父亲十分恼怒。于是,他到京城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来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典籍,最后才师从马融学习古文经。马融秉性骄威,只是派遣他的得意门生来辅导郑玄。郑玄在他的门下,三年也没见到过他,但郑玄日夜攻读,从不懈怠。一天,马融听说郑玄精通算学,便在楼上召见了他。郑玄趁此机会向马融询问许多疑难之处,问完便告别马融回到山东故里。马融很有感触地向学生说道:“郑生现在离我而去,我的学说便会向东传播了。”    
    郑玄学成归故里后,聚徒讲学,跟随他学习的学生有成百上千人。由于党锢之祸发生,郑玄跟同郡的孙嵩等40多人遭禁锢。于是,他埋头研习经学,潜心著述,遍采今文经学,融合古文经学,成为一代巨儒。    
    郑玄在整理古代文献上贡献很大,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就采用了郑注。他还撰有《文艺论》、《驳五经异义》等。    
    2。明代航海家郑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