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姓氏地图 >

第32章

中国姓氏地图-第32章

小说: 中国姓氏地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手诏令虞世南撰文刻于石碑,以便记载君主痛悼臣子之意。有一件小事即可看出如晦在太宗心中的分量:某日,太宗吃瓜,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    
    杜如晦为相时,和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次在太宗的处所商议政事,房玄龄必定说:“非如晦来不能筹划。”等如晦来到,又尽都采用房玄龄的计谋,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当时人们谈到良相,必定房、杜并称。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阮 以国为姓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阮姓自得姓以后,开始往中原迁徙,到达今河南的陈留一带时开始定居下来。阮姓在陈留一带生息繁衍,逐渐成为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家族。后来,其他地方的阮姓大多是从陈留迁移出去的。    
    一、三国阮氏多风流    
    到了三国时期,阮氏家族出了几位名声显赫的大人物。首先是阮,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投身于汉末曹操幕府中,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阮籍名声更大,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才气和放达名闻天下;阮籍的侄子阮咸与阮籍十分相似,他们俩同为“竹林七贤”中人物。受他们的影响,阮氏家族在这一时期有很多人都生性放达,风流不羁,在当时成为有名的“阮氏多风流”。明代的阮姓名人阮大铖,著有9部传奇,有4部传世。清朝学者阮元,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等。当代的著名女影星阮玲玉一生共拍影片30部,塑造了旧社会各种不同的妇女形象。    
    二、阮姓名人    
    放达狂诞的阮籍    
    阮籍,三国魏著名文学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散骑常侍、东平相等职,世称“阮步兵”。    
    阮籍才思敏捷,诗词歌赋常一挥而就,为当时文坛巨擘,名重士林。因不满曹魏昏暗,又不愿攀附司马新贵,内心忧郁苦闷,遂蔑视礼教,纵酒放达,行迹颇多狂诞之举。阮母去世,中书令裴楷前去吊唁。阮籍饮酒大醉,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坐在床上毫无哭泣之意。裴楷见此情景竟不以为反常,坐在地上哭泣尽哀,然后便走了。有人对此颇感惊讶,裴楷却说:“阮籍是超脱世俗之人,所以不尊崇礼制;我们这种人是世俗中人,所以必须遵守礼制。”    
    阮籍邻家有一个美丽的少妇,平日在酒垆旁卖酒。阮籍和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常在她家饮酒,醉了就睡在少妇身旁。少妇的丈夫对此产生疑心,但仔细观察,发现阮籍根本没有什么不轨企图。    
    阮籍虽然放达狂诞,然而对于政事却极为谨慎,从不褒贬人物,评论优劣,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这也算是他“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吧!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贾 黄帝后裔,文王子孙

    贾姓是当代中国的第四十五大姓,相传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周文王的子孙,姬姓贾氏占了当今贾姓子弟的绝大部分。    
    贾姓始祖最早可以上推到西周初年。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少子公明于贾地,即现在的陕西蒲城西南,人称为贾伯,随后公明建立了贾国,成为西周的附庸国。这支贾姓始祖后来渐渐迁移到今山西襄汾一带,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678年,贾国被晋武公所灭,贾伯的子孙就以其原来的国名为姓,这是贾姓正式出现的标志。这支贾人也有一部分逃到西部的贾河一带,成为当地贾姓的始祖。    
    一、贾姓迁变    
    贾国被晋灭以后,晋襄公又封同姓亲戚射姑到贾国之地。射姑是狐偃的儿子。狐偃是春秋时期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追随晋文公重耳亡命在外19年,是晋文公完成霸业的得力助手。射姑居于贾地之后,人称其为贾佗或贾季,他的子孙也以封邑为氏,这也成为贾姓的一个重要来源。有意思的是,这两支贾姓实际上都是姬姓,又都以山西为根据地,这是中国姓氏来源中很少见的现象。    
    贾姓中也有一些外族的改姓,例如北宋金国女真人中有贾姓,满洲八旗姓嘉佳氏的也集体改为贾姓等。    
    贾姓郡属山西,后来逐渐辐射到河北、河南一带,宋朝时河北已成为贾姓大省,但由于战乱频仍,贾姓逐渐由北向西和东部迁移。明清以后,贾姓出现了由东部向华北、华中回迁的现象。西部贾姓的人口也不少。    
    二、书香门第贾姓多    
    贾氏历代名流众多,春秋时期晋国有贾佗。第一个替贾氏扬名的人,首推西汉初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与贾谊同时代的还有一位政治家贾山。贾谊之后,贾姓多出诗书专家。    
    东汉初年的贾逵为经学家,著有《春秋左传解诂》、《国语解诂》;西晋时贾姓有宰相贾充和其女贾后贾南风;南北朝时有农学家贾思勰、数学家贾宪;唐代出现了著名的诗僧贾岛、宰相兼地理学家贾耽,他尤其熟悉边疆地理。唐代的贾公彦为经学家,所著《周礼义疏》、《仪礼义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宋代有贾似道、贾安宅、贾炎,元代有画家贾虚中,到了元末明初,贾仲明开始以戏剧闻名,明代以后,贾姓名人有贾仁元、鼓词家贾凫西等人。    
    三、贾姓名人    
    1。博学能文的政治家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少时就有“博学能文”之誉,当时人都称他为“贾生”。汉文帝初年,皇帝听说贾谊很有才干,就征召他为博士。在当时的博士中,贾谊只有二十来岁,最为年轻。每次皇帝诏命博士议事,那些老先生不能回答的,贾谊都对答如流,常常说出老先生们心中想说却又无法言表的话,因此大家无不佩服贾谊的才干,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不到一年就提升他为太中大夫。    
    贾谊好论国家大事,经常写文章为西汉的统治者出主意,提建议。他所写的政论,见解深刻又很有文采,深为当时及后世之人喜欢,其中最著名的是《过秦论》。西汉初年,国家刚经过秦末的大动乱,民生凋敝。在《过秦论》一文中,贾谊分析秦朝兴亡的原因,指出即使是像秦国那样强大的国家,利用武力吞并了其他六国而建立秦朝,如果不行仁政,不顾百姓的死活,统治者只是一味好大喜功,满足自己的私欲,也必然导致迅速的败亡。因此贾谊提醒西汉的统治者要吸取秦亡教训,施行仁政。    
    贾谊的建议多为汉文帝所采纳,但他年少得志,不免为其他人所排挤,文帝也渐渐疏远了贾谊。他后来还做过长沙王和梁王太傅,但总是郁郁不得志,曾作《鸟赋》以屈原自比。后因梁王坠马丧生,贾谊悲痛异常,33岁就去世了。    
    2。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贾思勰(公元386~534年),齐郡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他同一般的富贵子弟和读书人不同,他从不轻视劳动,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有着发展生产和富国强民的热切愿望。贾思勰最推崇的是像龚遂、召信臣和王景那样的良吏,他们都因重视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而为老百姓所称道,因此他决心成为对民众生产生活有用的人。    
    贾思勰曾做过地方官,他很关心群众疾苦,常跟他们谈论生产上碰到的事情,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因此,贾思勰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他感到有必要把这些经验写出来,于是,《齐民要术》一书就应运而生了。    
    《齐民要术》是中国公元6世纪时的一部最完整的、最系统的、内容最丰富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一种农学书。它在总结中国的农业生产经验技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江 黄帝后代

    江姓出自嬴姓,传说是大禹的贤臣、颛顼帝玄孙伯益的后代。    
    据《姓谱》载,古代的江国在今湖北江陵,也有一说在今河南正阳西南。春秋时,楚国消灭了江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世代承袭江姓。伯益的后代在江国被吞并后,只有少部分留居本土,其余的则逃至今河南、山东等地。江姓的祖先立足河南、山东之后,又四处播迁,以至于全国各地都有了江姓。    
    江姓源远流长,名人辈出,值得子孙骄傲。汉代有精于《诗经》,被称为“鲁诗”之宗的经学博士江翁。南北朝时有人称“江郎才尽”的江淹,有历仕梁、陈、隋三朝,素称三朝元老的江总。宋代有以《千里江山图》闻名画坛的江参。清朝则有经学家兼音韵学家江永、诗人江、名中医江有诰等各界翘楚。    
    江姓名人    
    骈赋名家江淹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他曾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为官。在梁任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因此,江淹的诗文集称《醴陵侯集》。他的名作是《别赋》、《恨赋》。    
    江淹少时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写出了很多非常精彩的诗文。20多岁时,江淹已在文坛享有盛誉。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却大大减退,文章平淡,再也没能写出什么佳句来。    
    人们都说“江郎才尽”了。    
    江淹自称,他在离宣城太守任时,曾中途泊船于禅灵寺附近的江边。有天夜里,一个自称为张景阳的人来访:“我以前曾给你寄去了一匹锦,现在已到了归还于我的时候了。”江淹听了,便从怀里抱出锦送还给那个人。可那人看了,非常生气,大声叫道:“我给你整整一匹锦,你怎么割得就剩这么一点了?”说完,他转过身对站在他身后的一个人说:“就剩下这么几尺了,也没什么大用处了,就送给你吧!”自此,江淹的文采情思就大不如前了。    
    关于“江郎才尽”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江淹梦到了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郭璞。郭璞说:“我有一枝笔已放在你那儿好久了,现在该归还给我了吧!”江淹一摸怀里,果然有一枝五色彩笔,就还给了郭璞,从此他就再也写不出精彩的文辞了。    
    其实,“江郎”之所以“才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和享有盛誉以后,过着优越的生活,心里也自满自足起来,从此便不再努力刻苦,自然就退步了。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颜 颜姓邾君,五迁其居

    周宣王时,邾国国君夷父伯颜助宣王讨伐自立为鲁君的伯御有功,赐为公爵,为颜公。其次子友被封至小邾国,以颜为姓,颜姓开宗。其后代颜回位列孔子之后,尊为“复圣”,故颜姓族谱以颜回为一世祖。    
    王俭说颜姓起于周公旦的后裔中采食于颜邑的一支。颜真卿否定了这种说法。    
    因邾国弱小,依附于鲁国,故颜姓人多任职鲁国。颜回即生长就学于鲁国。后世所修颜子祀庙,亦在曲阜。历史上颜氏宗族有五次大的播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