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70章

宗镜录略讲-第70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去找出来?

 

   贫女室中金,是如来藏中物。

 

  也是佛经上一个典故。《法华经》说贫子指男性,另一本经典讲贫女指女性。实际上贫女家中很富有,祖传遗产,室内遍是黄金,她自己不知道。这里是讲如来藏,藏在里头是阴性的,阴性拿女性来代表,男性代表阳,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有。

 

   何假高推极圣,自鄙下凡?一向外求,不能内省。枉功多劫,违背己灵。空滞行门,失本真性。

 

  我们学佛常有一个毛病 “高推圣境 ”,把菩萨、佛的境界,假想推测的太高而看不起自己。这些凡夫动不动就流眼泪,我一辈子没有办法了。 “自鄙下凡 ”,没有自信心,自卑感重。众生何必自卑,佛是圣人,圣人也是凡夫作。

 

   “一向外求,不能内省。 ”见性成佛很容易,你不要向外面找东西,只要回转来找自己一念清净,一念自在,就行了。成佛也不难,发财才难,做生意、赚钱、谋生什么都难,就是成佛容易,因为那些要向外面去找。我一辈子最怕的是钱,认为发财最难,成佛最容易,自己一找就找到了。钱可不容易,要把你口袋的钱骗到这里很不容易呢!有神通都骗不过来,因为每个众生抓钱的神通都很大。

 

   “枉功多劫,违背己灵。 ”这一段好得很,一字万金,不但文字好,也是语重心长的教诲。他说我们修行是 “空滞行门 ”,一天到晚讲修行,早晨烧香,晚上拜拜,今天打坐,明天磕头,处处表示自己在修行,这些都是挑粪啊!《法华经》上讲搬大粪,你哪里有那么多粪搬?一次清洁,一洒就定然了嘛!

 

   “空滞 ”,冤枉停留在行门上的事。等于最近教一班同学修白骨观,白骨观有几十个次序,先从观脚趾头起。很多同学老是啃那个脚趾头,一问我,我就生气。你抱着脚趾头啃干嘛呢?这叫 “空滞行门 ”。你不会试第二步、第三步?跳过来不会试?笨得要命! “老师,我没有问过。 ”这样笨!你怎么不问怎么活下去?要不要活下去?你能勇敢地活下去,做起功夫来又那么笨!该聪明的不聪明,不聪明的又要枉做聪明。

 

  所以,以我的推测,包括我在内,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笨蛋;真笨蛋是假聪明。最怕的是假聪明,看起来样样能,门门行,自己认为高人一等,两只眼睛看人都向上面看,结果他什么都没有看见,自己看自己更看不见。所以 “空滞行门 ”这句话严重得很!也用得好极了!自己停留在行门中,功夫境界。 “失本真性 ”,找不到自己本来的本性。这句话文字美、道理深,回去要深切体会。

 

                      就是你这个!

    现在他又引用《楞严经》佛告阿难明心见性这一段:

 

   所以《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 “ 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

 

  《楞严经》载佛跟阿难辩论心在哪里,这就是有名的 “七处征心 ”、 “八还辩见 ”。阿难说在这里,佛说不是;在中间,也不是 ……共讲了七处。 “八还辩见 ”,还:往返讨论,阿难说在这儿,佛说不在这儿,如此往返辩论的八次。现在他引用佛与阿难辩论的结论。

 

   “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佛对阿难说,当你眼睛看见东西时,当然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阿难是佛的兄弟,你不要看经典文字写得那么美,佛当时一定急坏了,瞪起眼睛骂阿难,你注意啊!当你看见东西时,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佛要阿难了解,阿难说是啊!我知道。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见性的功能无所不在,在这一面看见,回头也可以看见,无所不见。当我们眼睛张开看见光明;闭起眼睛看见黑暗,明暗过去了,那个能见之性永远存在。一岁看见的,同一百年以后看见的,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变动啊!昨天看见,今天张开眼睛还是这样看,这个没有变动。 “非汝而谁 ”,这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人的呢!所以后来禅宗参话头有 “念佛是谁? ”

 

   “非汝而谁 ”,这个不是你自己,是什么人?你向哪里去找?佛急坏了,阿难到底是他兄弟。刚开始,佛问阿难: “怎么老不修行,搞了那么久还不行! ”阿难说: “我是你兄弟,你成了佛,总有一天给我一点,我也成佛。 ”佛大加斥责: “简直胡闹!兄弟与成佛有什么关系?我吃饱了饭,你不吃饭,肚子饿不饿? ”阿难说: “当然饿。 ”“好啦!既然我是你兄弟,我吃饱了,你可以不吃啦! ”佛是那样不留情面地教训阿难。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佛又说: “这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你怎么自己怀疑自己的本性呢? ”

 

   “性汝不真 ”,你怀疑这个就是吗?有些活宝就是这样, “老师啊!你所讲的我都懂,我就是信不过啊! ”阿难也是如此!佛说你怎么怀疑自己的真性?是不是你觉得这个不实在?

 

   “取我求实 ”,结果你到我这里求个明心见性、求一个真实,我怎么给你?明心见性要你自己去找,你到我这里找什么?看文字没有味道,经过我这么一表演就有味道了,你不相信,叫釋迦牟尼佛来看。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哦!他的才华又来了!他说所以我们要了解,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来去,现象有变化,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着明暗而变动。这个道理懂了吧!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 ”,明与暗可归还本位。 “明 ”归还给光明,还给发光的作用。太阳出来、电灯开了,有光明;太阳下山、电灯关了,则没有光明。 “暗 ”还给不发光的范围。明暗都可归还,你那个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的那东西归到哪里去啊?我们可以测验,现在看到明,等一下把电灯、窗户关了,我们看到黑暗。明,因为开了电灯;暗,因为关了电灯。开灯晓得亮、关灯晓得暗,那个东西要怎么还给电灯、还给光明、还给黑暗?还不掉的那个正是你的本性。

  明、暗这两者有差别,是可还之法,能见明暗之性, “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真如妙性 ”,永远不变动的。真如不变,你本来没有变动啊!怕什么?生老病死,唉哟!发高烧难受,拔牙齿牙痛,不痛的时候晓得不痛。这时你生病,你在哪里?你在痛上?痛也没关系,不痛也没关系,你那个痛绝不因为牙齿拔掉把你本性也拔走一点吧!乃至砍了手,并没有把本性砍掉一点。痛的时候在唉哟上,不痛的时候在舒服上,本性并没有变动,所以是不迁之门。


            第三十八章 明暗还天地
 

  上次讲到见性这个问题,引用了《楞严经》的经文。有很多同学提出来讨论,例如,我们眼睛可看见,瞎子看不看得见?就有一位同学根据《楞严经》的说法,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前面的东西,可是瞎子看见前面黑洞洞的,所以还是看见。另一个同学说,你讲错了,瞎子是看不见前面东西,但是能看见前面黑洞洞,那不叫做看见!那只能够说能见的功能, “能见 ”的 “能 ”看见。这是两位同学很认真也很有趣的辩论。

 

                      明暗之辩

 

  我们上次谈过,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是两个现象,就是开眼看到一切东西,闭着眼睛看不到一切东西,实际上闭着眼睛还是看见了,看见什么?如果在灯光底下,就看见一片濛濛的,不过看不见东西而已,如困在黑暗底下,就是看见前面黑暗的,并没有看到东西而已。实际上,那个黑暗和濛濛也是你所看见的。拿现代的观念来说,你的眼神经的反应功能还存在。可是假使眼睛瞎掉了,是不是还是这个样子呢?还是这个样子,只是程度加深了,那就是说看到前面暗暗的,不过这个话还要注意。

 

  现代不像佛那个时代,而是个科学的时代,人类文化经过几千年经验的交流与融合,说法、理解又不同了。我们说,瞎子两个眼睛,假使拿掉,看到什么? “什么都看不见了。 ”“那你有什么感觉呢? ”“什么都黑洞洞的。 ”好,根据这个理论,这个瞎子是因为他过去没有瞎以前,曾有 “看见 ”那个经验。假定他一生下来就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你问他: “你看见什么? ”他会说: “什么叫看见啊! ”对不对? “我只晓得前面 ……”你说: “是不是暗暗的样子啊? ”他如果跟着你说: “是,暗暗的。 ”那么,这个瞎子说了谎话。为什么?他天生下来没有看见过什么光明、什么黑暗,他怎么晓得这叫黑暗呢?对不对?只能够说: “我也不懂,我只晓得前面 ……”,他讲不出来的,因为他没有这个经验嘛!对不对?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我们做梦的时候,往往以为看到很多东西,如果某人问你: “你在梦中看见什么? ”你一定会说: “噢!我看到很多奇怪的景象 ”,这个话拿科学、哲学的逻辑来讲,是不对的。你是根据人清醒以后的习惯,讲自己在梦中看见什么,实际上你作梦时候并不是看见啊!眼神经并没有张开看见东西,是你那个意识的境界。用弗洛依德的话来讲,是潜意识所呈现的境界,严格讲起来,不能说是看见,你只能够说,我梦见。假使你说,我梦中这个眼睛张开看见了,嘿,老兄你注意,那不是梦,你醒了,发神经了,对不对?所以,这与见性不能混为一谈。这些问题,大家肯讨论,我觉得很好!对于常识研究会有进步,就怕不知道有问题存在。

 

  我们现在倒回来看,釋迦牟尼佛他当时的一段话: “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这里头是有个大问题。

 

  这是个大原则,这四句话佛同阿难讲,当你眼睛看东西的时候, “是汝非我”,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

 

  后面两句话,讲大原则,假使人以眼睛看东西的时候,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你那个见性与明心见性,不能笼统混为一谈。千万注意!这个观念把握不清楚,那就错得一塌糊涂,非常严重。

 

  我们任何一个人眼睛能够看见的这个见性,拿现在的话怎么说呢?你那个能看见的功能,或者说你那个眼睛,能够看的那个作用,叫它作用也可以,功能也可以。古代词汇不够,而中国人又是喜欢简洁扼要,所以 “见性 ”、 “性子 ”、 “性能 ”、 “感性 ”、 “理性 ”、 “明心见性 ”都是使用这个 “性 ”字,一切功能也是这个 “性 ”。比如唯识论的 “诸法无自性 ”,一般研究唯识学的,都搞错了,认为是绝对空没有自性。实际上, “诸法无自性 ”是讲世界上每一个存在的东西,都没有固定性,不是永远在,同明心见性的空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