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100章

宗镜录略讲-第100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那么多,千点万点就从这一点来,就是这么一点妄念,因为这一点妄念在里面攀缘得太快了,使我们害怕,觉得自己思想多,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你只要把这一点妄念突破,整个就破了!这个道理大家要搞清楚,所以说妄念如旋火轮。

 

   “辍手则息 ”,辍是停掉,把手一停,不转圆圈,那一点火光不动,就没有火轮。

 

   “洪波鼓怒,风静则澄 ”,如台风海面上的浪涛高及十几层楼,海水本来平静,因风而起浪。所以坐在这里,认清楚而突破这一点念头,实际上千点万点就是这一点,当下突破,它就宁静了!这个时候,不会起波浪,不管外境界的风,外境界风不动,风静则澄。

 

  接着他又引用佛经证明。

 

                      应无所 “得 ”而生其心

 

   《净名经》云: “ 何谓攀缘?谓有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 ”

 

  《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居士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佛。

 

  怎么叫攀缘?我们的心在三界里,总想抓一个东西。人生来就要抓东西,要发财啦!要这样要那样,抓惯了。有些人学佛以后,说什么都不想,就只是学佛,我说唉呀!你了不起啊!看空啦!想空,你看看,他说不想?照样想。再不然说什么都不想,只想修道、想解脱,那还是想。说不想,谈何容易!攀缘的习惯永远在抓。

 

  那么,怎样息攀缘心呢? “谓心无所得 ”,只要此心无所求,无所得。打坐想求清净,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已经在有所求了。应无所 “得 ”而生其心,有所得已经错了!为什么不得?《维摩经》告诉你,因为你是以有所得的心,求无所得的果。白居易的一首诗: “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就是这个道理。

 

  又引用佛经。

 

                      去邪灭罪在一心

 

   《瑞应经》云: “ 其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 ”

 

  佛说只要达到一心不乱,则万邪灭矣!什么是一心?无所得、无所住,不是有境界,也不是没有境界,现在就是一心,不要另外求个清净。得到一心的人,万邪就停止了!这是佛说的。

 

  再引用龙树菩萨说的:

 

   龙树云: “ 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

 

  龙树菩萨可说是佛教中第二个释迦牟尼佛,是中国大、小乘佛法的八宗之祖,严格讲是十宗之祖。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告诉我们修法,真正的道,是明心见性的实法,不是颠倒心。那么,不颠倒就是悟道的境界。这个时候既没有心意、观想,也没有文字。

 

  如果能够究竟达到这个境界,无始罪业立刻消除,这个境界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若能保持永恒一致,就是了不起的见道的人,当然能得般若到彼岸。

 

  仔细研究永明寿禅师所选择引用的经典譬喻是很妙的!包含了入世、出世,先选用维摩诘的居士经,再选用释迦牟尼佛的《端应经》和龙树菩萨的论。最后结论。

 

                      诸仙犹羡凡里闲

 

   夫山中幽寂,神仙所赞,况涅槃澄静,贤圣尊崇。

 

  他告诉我们清净的重要。既不告诉你修定,也不叫你修观,一念清净就是止观双运,就是定慧,你不要另外去求个定慧。这句话说到底了,一念清净,定慧在其中。不过不要搞错了!经常有些学佛修道的人,把 “一念清净 ”当成没有、空掉,又解释错误!这里头没有跟你说 “有 ”,也没有跟你说 “没有 ”,只叫你一念清净。

 

  他说山林中幽然寂静,一切神仙都赞叹山林中的清净。但是山林中、太空中的清净还是有相,不及自性涅槃的清净。如果一个人得到涅槃,澄清宁静到极点,那么,涅槃澄静境界,是一切贤圣所推崇的。

 

   《佛话经》云: “ 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 ”

 

  《佛话经》是佛所说戒律方面的经典。聚者聚落,都市村庄中有大众的热闹场合。一个出家人在大众中,有忙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话,没有话也要找话讲,身口皆忙于应酬,即便他身口精勤,诸佛看到这种情形,都要忧愁得掉眼泪。如果比丘在山,息事安卧,宁可没事规规矩矩睡觉,不打妄想,至少少造业,诸佛也会欢喜。真得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况复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惟寂相,心原一止,法界洞寂,岂非要道,唯此为贵,余不能及。

 

  不要说修道,一个出家人能在山中安卧,更何况盘腿打坐,双手结印,不说话。

 

   “思惟寂相 ”,内在思维寂止。 “心原一止 ”,此心在止定的境界上专一。 “法界洞寂 ”,自然扩大到整个宇宙在空的境界。 “唯此为贵,余不能及 ”,地位高、有钱不是贵,唯有清净、有道才是最珍贵,非其他所能及。

 

   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心,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

 

  这是因材施教,你看此人是修定的性向,你要叫他修定;此人是走修观的路子,你要叫他修观;此人修密,你要叫他修密;此人走净土的路子,你就要叫他修净土。想用一包药、一粒八卦丹、一瓶万金油治百病,做不到的。所以法师要懂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什么有什么,此谓 “随乐欲以止安心 ”,乃至他喜欢邪门左道,你暂让他走邪门左道,一引导他就归入正途,那就在于法师本身度人的善巧方便,法师的方法、法门要多。

 

                      欲行真愿 必具止力

 

   其人若云: “ 我观法相,只增纷动。 ” 善法不明,当为说止,止是法界平正良田,何法不备,止舍攀缘即是檀。

 

   “我观法相,只增纷动 ”,有一种人性向与前者不同,虽然两者都爱清净,拿心理学来讲,根本两样。前面所说第一种人,天生内向爱清净,碰到事情不耐烦,你叫他做什么事都不干,你要他做事,叫他拿回家慢慢做,做好拿来,那勉强可以,有些人天生如此。第二种人也爱清净,但与前者不同,他由经验来看清净,人生烦得很,观察一切现象 “只增纷动 ”,只会增加自己的纷扰。那么劝这一类人立刻修佛走最高的路线不对。

 

   “善法不明 ”,他只求自己的安心、清净,搞不清什么是善法、恶法。 “当为说止 ”,这一类性向、根器的人,你应该告诉他怎么修定,要赞叹止,当然卖瓜的要说瓜甜;卖花的就说花香。这个时候你要对他说修定好啊!打坐有什么什么功德!尽量赞叹。

 

   “止是法界平正良田,何法不备 ”,本来如此,大家想修神通,不得止不得定,哪里能发神通?那只能发神经,定一得,何法不备?

 

   “止舍攀缘,即是檀 ”,佛真会说法,拿一个定套上一切。佛在教我们怎么当法师,出去弘扬佛法就要知道善巧,修定好啊!你一修定,六度万法都修啦!怎么说呢? “止舍攀缘即是檀 ”,修定要丢掉一切妄想、攀缘。檀就是布施,梵文叫檀波罗密。

 

   止体非恶即是戒。止体不动即是忍。止无间杂即是精进。止则决定即是禅。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一止一切止,即是愿。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

 

   “止体非恶即是戒 ”,他说修定好.人一定,不起坏念头,不妄想,自然得戒。

 

   “止体不动即是忍 ”,一得定后,万缘不起,别人骂你混蛋,混蛋跟鸡蛋差不多,你也不管、不生气了!止体不动就是忍辱波罗密。

 

   “止无间杂即是精进 ”,一得定,在止的境界,没有杂念,一路下去就是精进。

 

   “止则决定即是禅 ”,得了止、定后,一切功德随之而来,这就是真禅。

 

   “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 ”,最后,由定生慧,无所谓止,无所谓定,一切皆空,就是般若波罗密,你必须从这个路上引导。

 

   “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一止一切止,即是愿 ”,一念一停,止在那里,一切念都具备,这是愿波罗密。

 

   “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 ”,力波罗密一修成功即成佛,力波罗密有如此重要。力波罗密是十种波罗密的第九位,入佛之位靠力波罗密。所以诸位学佛修道,虽然没有什么心得,不要谈心。反过来讲,大家都有点影子,但是这点影子力量不够,这个力量是要功德智慧修来的。所以力波罗密成就就成佛。譬如大家发愿,救天下、国家、救人类,在坐许多青年常对我说: “将来要跟着你的思想救人类、救世界。 ”我说: “我是开万和牛肉店的,你开的牛肉店比万和还要大一点。 ”你说他对不对?对啊!有这个愿,为什么达不成?功德达不到,其力未充。所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死是幻,还是被生死这股力量转走,其理由何在?文殊菩萨回答四个字: ——“其力未充 ”。你说看空了生死,但是生起病来还是害怕的。你看空了那一点没有用。为什么念佛、念咒子不能起作用?其力未充故,力量不充实。力是十波罗密的最后一位,力充实就成佛了!

 

  力要如何充实?普通讲定力、愿力、智慧之力。譬如打坐腿发麻,硬是狠心定下去做不到,其力不充。我常说你不会真受不了,如果现在来个歹徒在旁边威胁你,起来就枪毙你,你的腿不会晓得痛,一定坐下去,充其量两条腿死掉,人还活着。所以坐不下去被腿动摇,也是力未充。

 

  当然,你不要硬干,我是讲理论,不要认为我那么讲,自己拼命熬腿,受了伤找外科,然后埋怨我,这也是其力未充。

 

                      了生死的下手处

 

   “止止爱,止止见 ”,爱与见是三界生死的根本,为什么不能了生死?智慧力量未充。为何智慧力量未充?爱与见转不了。悟了道,拔出慧剑斩情丝。为什么割不断?因为是钝刀,今天割一点,明天割一点,割了后面,前面长出来。生死没有断是爱见未断,这是广义的爱,不只男女之爱,爱见不断,生死不能了。修道、证道要断九十八位结使。前年我在佛光别院特别提出这个问题,结使的根本是爱,广义的爱有很多。你说你愿意度众生,好听的讲是萨埵,萨埵者有情也。古人说得好: “人若有情,天下太平。 ”每一个人真有情,整个天下太平,但人不是菩萨,做不到。人对什么人最有情?对自己最有情。你说你爱太太、爱儿女,到必要时,还是自己先跑。等到自己生病,肿瘤不割掉会死,你不会爱它了,你真正爱的是 “我 ”。 “我 ”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结使。爱是很厉害的,爱断了,超出了欲界升色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