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盘子还是读书-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一节 民族责任和牛顿三定理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牋“北极星书库”|||“数学文集基地”
后页
前页
目录
'Amber demo'
后页
前页
目录
第一节 前 言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第一节 前 言
《刷盘子读书》揭示了这么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知识就是力量〃。对于普通人来说,知识是立身之本。对于民族国家,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技术力先进是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当然如果做二奶或狗腿子,则不需要什么知识技术,纯粹取决于主子的需要和可能。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没有做二奶的可能,只能靠自己。
在这个章节中,则是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成为先进国家的模式,详细比较中日两国工业化的轨迹。并试图回答这样的疑惑:日本1955年恢复战前水平,经过约20年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平均成长率近10%,成为先进国家,并且人均GDP大体赶上了其它先进国家。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经过了20余年的年平均成长率近10%的高度成长,但依然是后进国家,人均收入还处于后进国家的末流。连续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事,中国不知道还需要几个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才能赶上先进国家。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牋“北极星书库”|||“数学文集基地”
后页
前页
目录
'Amber demo'
后页
前页
目录
第二节 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第二节 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
一谈到经济,自然就联想到GDP及GDP的成长率。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多少,中国的是多少,以年均多少成长率,经过四则运算,就能得到多少年能翻几翻,多少年能赶上发达国家。
几年前参加一个纪念首批日本移民登陆秘鲁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一位秘鲁人介绍秘鲁的经济现状:面积是日本的3倍多,人口2千余万(日本约1。3亿),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有少量的纺织等工业,人均收入2千余US。近几年的GDP增长率5%左右,但以US计算,却连年减少。从帐面上看,数据还是不错,但实际的生活却非常贫困,中国人均约1000,很多家电产品都普及了,在秘鲁却是稀罕物,属于奢侈品,而秘鲁的物价水平并不高。这是件很奇怪的事,帐面上人均不低,物价水平不高,但实际人均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我产生了探索GDP数字背后秘密的念头。
在日本,有关中国的经济数据和研究很多,但有关拉美的却很少。这个时候,我结识了一个来自巴西的朋友,与我一样,也是政治经济爱好者。他对中国有浓厚兴趣,正在学中文,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据他的比对,10年前,中国经济就超过巴西,现在则远超巴西,而且继续急升。反观巴西,仍然贫困,重要的是还看不到希望。拉美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以前阿根廷好些,现在也不行了。
问题出在何处,巴西一直是自由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有民主宪政。政治上没有什么动乱,经济发展也很顺利,至少在GDP的成长率上,但100年后却是穷国,而日本却是超级发达国家。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还不那么纯正。
日本的经济成长,55…73年是高度成长期,平均年率不足10%,74以后是稳定增长期,平均年率不足5%,进入90年代则平均年率为1%,是失去的十年,当然数字的出典不同会有区别,增长率也不太高。如果把数字倒推回去,几十年前的日本应该是富裕国家,其实不是,从中老年日本人嘴里,还能听到食品不足和配给制的经历。再往前溯,战前日本也不是富裕国家,还一直向拉美移民,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停止。
战前日本的人多地少,自然农业也没有什么出产。工业则几乎完全是军事工业,与民生没有太多关系。军事工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自然没有优化配置,成本核算等等。军事工业做出了一些产品,但没有做成而夭折的产品更多,效率是极低的。即使做成了,可能完全落后于时代,如大和战舰,花费了无数金钱和人工,工程方案几经反复修改,做出来的却是〃无用长物〃。 军事工业像大黑洞,吞噬了日本所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农田没有劳力耕做,农业生产下降,小孩也半工半读的在工厂劳动,做出来的武器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实际完全浪费了。战败后,军事工业被彻底清盘,日本战后再出发。
在中国学者通常的认识里,现在日本的经济繁荣源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而日本学者却认为是战前普遍的国民教育,大量的熟练工人和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战后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并没有被列入日本的大变革,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大变革,圣得太子、织田信长和明治维新,战后的改革换汤不换药。
都叫GDP,即使有一致的定义,一致的核算方法,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其实没有任何可比性。工业经济的本质是机器生产,人只是操作和设计机器,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在生产力上几乎没有上限。工业产品的准备期很长,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所以刚开始产品数量很少,价格昂贵。一旦突破,产品数量会呈指数增长,价格也会成指数下降。算GDP时,即使产品数量翻了几倍,算增长率也只增加几个百分点,甚至倒退。农业经济则不同,不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随着技术改进,土地的出产也会稳步提高,但不会爆炸性增长,因为农业毕竟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产量提高多少,GDP也大致提高多少。在同样的GDP增长率下,工业和农业对产品数量的供应却是截然不同的。国家内统计GDP与国际间不同,能够生产工业品的国家很少,而生产农产品的国家却很多,农产品的需求又缺乏弹性,实际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比价却是稳定的。工业国与农业国即使有一样的人均,一样的GDP增长率,几年下来,人均收入会差很远。战前日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源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是很低的,GDP很低,生活必须品也需要配给的。但有个效率是很高的,即把国家的大部分人口转化成了工业人口,这个很重要,是日本与拉美的最大区别。
问题还没有完。农业经济由于引入新技术,由于土地有限,总产量不会有显著增长,却把人工解放出来了,也就是失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但这笔钱却不会投资于工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廉价的工业品。在工业国家,投资办厂就可以出产品,所需投资低。而农业国则不行,因为没有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培训,则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由于是生手,刚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质次价高,毫无竞争力,能赚到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根据市场经济比较优势论,还不如把钱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GDP也会上涨。由于有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价格低,用机器还不如用人工,财主大量请看家护院的,端茶送水的,洗衣做饭的,等等。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工资还不低,比种地强,也创造了巨大的GDP。就象《红楼梦》中的贾府,算GDP很高,也很光鲜,但只是空壳,人均实物占有率很低,非常贫困。
国家中的工业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工业人口不等同城市人口,由上面论述,农业国家也可能多数是城市人口,农业国的三产也可能占6、7成,与工业国家相似,但他们创造的GDP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业人口首先要有文化,即普遍教育。有文化还远不够,需要各种专业技能,即各种岗位培训,甚至需要真刀真枪操练实际项目,哪怕不成功,成为废品。但在后进的农业国家中,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完全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只会划出工业化天堑,现在则是数字化天堑。
总之,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是毫无意义的。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技术力先进。关于技术力的评价标准在《刷盘子读书》中已经给出了。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牋“北极星书库”|||“数学文集基地”
后页
前页
目录
'Amber demo'
后页
前页
目录
第三节 工业化的模式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第三节 工业化的模式
如何从后进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其中发展的阶段和路径是什么?在世界经济历史中,各个国家由于环境和文化的不同,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可以用图1的发展轨迹来描述。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图1工业化的路径
这幅图引自《日本型资本主义》(有斐阁2004出版)。技术由纵轴〃先端成熟〃表达,越往上越先进,往下则是成熟的低技术。横轴〃组立加工〃则反映了技术的性质,〃组立〃对应的中文意思是组装,越往右则越复杂,需要完整的系统能力,往左只是简单的组装。后进国家的位置处于左下角,技术的蓄积薄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密集的组装业。右上角是先进国家,拥有先端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
从后进国家到先进国家的路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A,先从最简单的低技术的组装开始,随着工业化进展,劳动力出现短缺,工资上升,逐步带动产业升级,但还是在〃组立〃工业范畴内向〃先端〃 发展。目前,还没有国家通过此路径实现了向先进国家迈进,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所以用〃(将来)?〃表达;另一种是〃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B,先向〃加工〃方向展开,然后向〃先端〃迈进。这两种路径,在最初阶段,由于技术蓄积不足,需要从海外积极导入技术和部品,而对于路径A,则所有阶段都需要从海外导入技术和部品。
日本的成长轨迹是路径B,〃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广泛的国民教育,知识技术积累,基干产业先行。基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中小企业和部品工业。这种蓄积的发展轨迹与欧美基本类似。
韩国从197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从日本导入工作机械和部品,不需要技术技能的蓄积实现高度工业化。与日本相比较,被称为〃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由于是〃小国〃,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不足,工资上升,企业不得不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随着工业高度化,需要高度的生产设备,而自国的技术没有充分蓄积,进一步依赖海外技术和部品。原来的劳动密集产业则逐步向中国和越南转移。
中国的工业化的进程,1978年以前,与日本的发展轨迹非常相似,走的是〃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道路。从1949年前只能仿制汉阳造,经过20余年的技术蓄积,到70年代末,有两弹一星,大型喷气客机,门类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