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盘子还是读书-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轮到日本就没有那么好事。只有一面对外征战,一面对内节衣缩食,去打造民族的自动机器产经联。人民就没有那么民主自由了。
轮到俄罗斯及后来的苏联,更没有好事。当时的俄罗斯虽也算工业国家,但本民族的产经联的规模和技术水准不值一提。列强已经把肥肉瓜分完毕。怎么办?只能用铁腕去实现本民族的自动机器产经联。收缴剩余物资去支持民族的未来。如有异义想改善生活,斯大林坚决镇压。竟然把一些优秀的飞机设计师关进了监狱。奇怪的是,卫国战争时的一些优秀飞机竟然诞生在监狱设计局。后人为了缅怀斯大林的丰功伟绩,也采用一样的组织管理方法,不过换了个名称,叫封闭式开发。
斯大林时代的政策,按照产经联论,是非常正确的,只是不够细腻。问题出在后面,应该逐步放开产经联的下游产业。诞生一大批拥有高技术的中小企业。即象日本经济起飞一样。重工业虽然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必须通过末段产业来实现最终消费品,而末段产业依然和工业革命以前没有本质区别,不适合集中控制和按指令发展。苏联的体制既不允许本国人民来自行发展这些产业,也不像美国日本大力发展贸易让其它国家的人打工刷盘子,自然生产不畅通,缺乏柔性和灵活性。即使这样,苏联经济和生活水平也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且惠及绝大多数国民。苏联的崩溃最终是跨在文化上,而不是经济,这方面在下面的章节中进行详细分析。
但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欣时期,竟然把民族的产经联分解卖钱,去改善生活,按照产经联论,则是民族的罪犯。当然俄罗斯的人才还在,产经联还有修复的可能。但十余年后,苏联时代的人才退了,俄罗斯就彻底成为后进国家。在GDP高歌猛进之中,人民生活会越来越贫困。
中国更加不幸。1949年,几乎没有任何重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清朝时积攒的巨大财富,早已被列强盘剥干净。几乎一无所有,除了人。伟大导师毛泽东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到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全民族节衣缩食,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打造民族的产经联,中华民族要做一流的民族,而不是刷盘子的角色。发动群众,政治运动,读《毛曰》,20余年让民族扫盲。读《子曰》2千多年竟绝大多数是文盲,很奇怪。靠着他的权威,把中华民族带到了奋飞的起点。但是……
对比日本,苏联是很幸福的。日本必须依靠国际市场获得原料,必须给美国刷盘子,挣钱去实现经济起飞。但苏联则不同,有的是资源,没有必要去给别人刷盘子去获得经济起飞的资金。
其实,日本的70年代以前还很穷。有很多电影或记录片反应了这个情况,如小孩围着美军要巧克利,或到美军基地去卖春。比如,在东京立川,有个很大的公园昭和纪念公园,70年代以前是美军基地,所以当时的立川也就象个大妓院。这是我听老一辈日本人说的。
在现代工业社会,人的积极性非常藐小。人只要想办法动脑子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去干刷盘子等体力活。人是享受生活的,实在不想动脑子,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就可以了。想办法让别人刷盘子。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关键是心态,我有这个技术力,就是先进民族。GDP少暂时不要紧,把民族的经济永动机调顺了,经济就起飞了。大家动动脑子,或享受生活。日本就有这个良好心态,可能是它没有别的选择吧。而中国和苏联的生存环境比日本好,容易被灌迷魂汤。
日本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非常值得一学,什么该开,什么坚决不开。所以日本一直是非常封闭的市场,现在都是。只是进入90年代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放开了一些市场。我想原因可能是日本的产经联雇佣的一帮御用文人很有水平,能够精确计算出来什么该开,什么不该开,然后精确制定政策。
比如,前不久NHK放的节目,讲日美达成协定,3年后开放美国的一种工程机械进口。但那个时候,日本的工程机械的质量还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但日本组织人员攻关,结果硬是在期限内把质量提上去了,反而还把那家美国企业打垮了。为什么定3年期限,肯定日本的御用文人经过了周密计算。
在日本有个说法,即日本的政治家不行,但官僚很厉害。比如操纵外汇市场,都能体现日本官僚的厉害。反观中国的……
6为什么产经联不能通过私人资本自由市场自发形成
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虽然是一流工业化国家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是这个国家技术力的精华。但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却是没有比较效益的。建立基干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长期的人才培训。即使建成后,也是没有经济效益的,需要巨额军费和政府采购去维持和提高技术水准。
私人资本会在基干产业巨大的投资和很少的收益面前却步,如日本30年代以前,地主的资金会向资本转化。之后,由于日本重化学工业化,需要大量投资,地主的资金也就停止向资本转化,转向有价证券投资。而在此其间,由于战争需要,经济的基盘向重化学工业移动,政府与三菱住友三井等财团其实不分彼此,重化学工业急速成长。同时,〃不要不急〃的中小企业,如纺织、自行车等,被强制转废业,成为三菱住友三井等军需企业的部品下请、协力工厂。这种组织形式也就是战后高度成长期的组织形式。缩写自《现代日本经济史》'新版2002'
英美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英美重化学工业来自私人资本,由于诞生在阳光下未开垦的土地。英美的基干产业伴随着坚船利炮,铁甲战车,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茁壮成长。但是,英美基干产业却不是市场经济的,而是由政府的巨额军费和政府采购支持的。在他们背后站立着大量的国立研究所和大学。
苏联和中国的基干产业的建立则完全是国家资本和计划经济。因为他们的基干产业在建立过程中,不能够对外进行掠夺战争。
完全依靠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经济建立起的基干产业,在世界经济史中竟然找不到一例。英美是私人资本加计划经济,日本是半私人资本加计划经济,苏联和中国则是国家资本加计划经济。实际反映了它们诞生的历史时代,即能够自由发动掠夺战争,不那么自由发动掠夺战争,不能发动掠夺战争。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一个智利的铜矿主多年苦心经营,攒了一笔钱,试图用这笔钱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改变自己寄人篱下的经济地位,他应该如何入手?(必须说明,这种矿主是非常稀少的,大部分资源已经被少数几个寡头跨国公司所控制,例如全世界80%的富铁矿就控制在3家跨国公司手里)他或许考虑先建一个先进的冶炼厂,不再出卖矿石这种初等产品,而是把他们炼成高纯度电解铜,获取高一点的利润。但一旦他开始实施这个投资计划,他会发现冶炼厂的设备同样昂贵,维护费用不菲,无数相关技术的专利已经被西方所申请,要使用必须交高额的使用费,本国缺乏管理这种冶炼厂的人才……更糟糕的是,制造冶炼设备的公司居然和自己未来的竞争对手其他冶炼精铜的公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相互控股,或是同为一家基金控制,甚至干脆就是一个托拉斯的不同分支!如此的险恶局势该如何应付?竞争对手或抬高冶炼厂设备的价钱,或在关键工序上有所保留,要求只有制造设备的公司派驻的工程师才能修理机器,或和其他冶炼公司一起压价钱反正使用精铜制造电缆的企业也在同样的托拉斯里面,堤内损失堤外补。这个智利老板要么破产,要么屈从于跨国公司的代表〃合资〃的要求,逐步的把企业交出去。要么他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把企业向上游发展,建造矿山机械厂、铁路、港口、训练人才的大学、研究所等等。但这样建立的各种企业同样面临上面的问题,而且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除非他能建立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教育、科研、文化体系,否则,他将永远面临西方完整、成熟的重工业体系的野蛮挤压和竞争,绝无出头的希望。
很显然,没有哪个私人矿主真的拥有这么大的财力,假如他试图说服自己的同胞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必须解决合作的效率问题,多个企业的协调问题,社会改革的阻力问题,还要承受半途而废的风险,建立完整体系后磨合试车的成本,与西方竞争失败的成本,甚至要考虑西方恼羞成怒发动军事入侵的可能性……在承受了这么大的风险和成本以后,可能会得到利润回报,但收回成本的时间一般要超出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投资会有人做吗?所以,对于第三世界的企业家而言,乖乖的开采资源,组织简单劳动力和初等资源出口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有经济波动,虽然有发达国家的技术盘剥,虽然有西方转移兴趣,整体失业的危险,但只要循规蹈矩,服从跨国公司的指导,总归是有残羹冷炙可吃。特别是对少数上层人物来说,只要在现有秩序下与西方配合,就能够得到相对丰厚的收入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从经济人的考虑方式出发,剩余人口的贫困和苦难和这些上层人物有什么关系!这就是现实社会中落后国家的历史宿命。
上面的例子是虚构的,但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第三世界国家,许多试图〃实业救国〃、〃经济自强〃的资本家正是在这样的命运下一次次失败的,决定他们失败的原因是重工业体系相对以往经济规律的特殊性。
首先,在工业革命以前的世界经济中,各个农业…手工业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因为战争印度无法从中国进口丝绸,这可能会让某些商人受损失,但这对印度继续生产茶叶和水稻没有任何影响;现代世界则不同,各个经济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无论多么现代化的工厂,一旦失去机械工业提供的零配件支持、教育体系提供的人才支持、还有交通、能源……等各种经济部分的协作,也不过是废铁一堆;同样,在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中拆去一环节,无论是化工、钢铁、铁路……都可以导致剩余的所有工厂陷入瘫痪。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在落后国家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的人们发现自己要么放弃努力,要么就得努力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个哪怕只有一个环节不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也无法与现存的发达国家竞争。对方可以随意抬高你所稀缺的物资的价格来盘剥你的工业利润。所以从依附性国家到现代化国家并不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要么安于现状,要么冒风险、克服困难跨越工业化壁垒,没有第三条道路。
如果退而求其次,不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与西方竞争,而是努力做好某个经济部门,使自己融合进西方现存的重工业体系,分享利润,结果会如何呢?这就必须考虑到重工业体系的标准化特征。重工业体系的各个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停的交换物资、能源、人力,整个体系才能正常运转,由于工业设备和技术开发的投资巨大,各个经济部门必须统一技术标准才能避免巨大的浪费。在这种局面下,新建的工厂如果想加入既存的的重工业体系,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