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生斜长集-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分放社消息、文艺集、文艺专集、美术集、技术集、文艺话、美术话、说
部、剧部、妇女世界、文美纪事、文美批评、法言、译著、笔记、游记、稗
乘、通讯、编辑谈、附录等二十一类;非社友著作以“外集”的形式刊出,
分文艺外集、美术外集、技术外集、杂著、读者俱乐部五类;所有稿件一律
寄叶圣陶宅;《丛刊》发售股票一种,每股两元,营业赢余后分给红利。
从《简约》可以看出,放社是个文学团体,但又兼具文艺俱乐部的性质。
它在介绍社友、交纳入社金、填写入社书、出版“丛刊”等方面都受到南社
的影响,但又有明显不同。其最重要之点在于《南社丛刻》仅发表中国传统
的诗、古文、词,而《放社丛刊》则内容广泛,除“文艺”外,还包括美术、
科学、小说,戏剧、译著等,比之前者,要新鲜、活泼得多。辛亥革命前后,
文化界弥漫着浓厚的复古主义思潮,《放社简约》表明了叶圣陶等人反其道
而行之,力图巩固和发展戊戌维新以来新的文化启蒙运动的成果。
①
放社成立于1910年 ,成员除叶圣陶、顾颉刚外,还有王伯祥、吴宾若
等,当时都是苏州公立第一中学 (草桥中学)的学生。《太平洋报》提到的
胡石予,名蕴,字介生,南社社员,是该校的国文教师。他可能是后来才参
加放社的。放社的取名,由白居易的五首《放言》诗而来,意在放言高歌,
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政治见解。叶圣陶因为诗做得好,被推为盟主。
最初,放社的活动限于校内,在社会上未发生影响。1912年8月,苏州
人李二我创办《大声报》,邀请叶圣陶主持文艺栏。叶圣陶接受聘请后,得
到顾颉刚、王伯祥等人的积极支持,但稿件刊出后,却已面目全非,叶圣陶
决定辞职。顾颉刚提出:“我等为《大声报》搜罗了丰富的材料,弃置可惜,
①
何不办一个《放社丛刊》?”他说干就干,第二天就起草了与叶圣陶联名的
宣言书。叶圣陶等人赞同顾颉刚的建议。当时的苏州工党党员袁彬之并提出:
①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将放社的成立系于1908 年,恐误,此据顾颉刚1912 年8 月17 日所云:“犹记庚
戌之岁,与伯祥辈结放社于草桥精舍乎?”见 《叶圣陶日记》,《新文学史料》1983 年第4 期,194 页。
①
… 32…
“该社为极高尚之人所结,均应有极高尚之作为”。他主张立一社址,使社
友可以在其中“较论文艺,从事美术”,“或则丝竹群陈,风琴间奏,或则
言笑晏晏,投壶敲棋,至于弄球弹子,阅报读书等事,亦皆为社中之所应有”。
②这大概就是《简约》中规定社内除设编辑室外,并设书报、艺事、音乐等室
的由来。
根据 《叶圣陶日记》,《放社简约》是叶圣陶、顾颉刚、冯应千三人议
定的,时在1912年8月22日。八天后《简约》和放社宣言一起印讫。现在
《简约》已于《太平洋报》发现,不知《宣言》尚存人世否?此外,《放社
丛刊》是否出版过,该社后来的情况如何,均不得而知,很希望此文能引起
叶老及有关人士回忆,为研究近代文学史者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
② 《叶圣陶日记》,1912 年8 月17 日、22 日,《新文学史料》,1983 年第4 期,194—195 页。
… 33…
陈范与 《红楼梦》研究
提起陈范,人们往往会想起他在清末接办 《苏报》的功绩,但我认为,
他还是民国初年用民主思想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这一点也不应被忽视。
陈范,原名彝范,字梦坡,晚年改名蜕,号蜕盦,江苏阳湖(今常州)
人, 1899年中举,曾任江西铅山知县。后去职,到上海接办《苏报》,延
聘章士钊为主笔,因为发表了 《驳康有为书》,直斥光绪皇帝为“小丑”,
又因为介绍邹容的《革命军》,引出了《苏报》案。陈范逃亡日本,会见孙
中山。后归国被捕,在狱中关了一年多。1910年在长沙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
社。武昌起义后,参加湘桂援鄂联军。1912年到上海任《太平洋报》编辑。
不久,到北京创办《民主报》。1913年初病逝。
陈范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著作有《列〈石头记〉于子部说》、《梦雨
楼 〈石头记〉总评》、《忆梦楼〈石头记〉泛论》等,其中谈到贾宝玉时,
曾盛赞他的思想品德,认为“可以为共和国民,可以为共和国务员,可以为
共和议员,可以为共和大总统”,由此可以推知,他的这些著作当写作或发
表于“共和肇建”的1912年。
据陈范说,贾宝玉的言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批判色彩,“举数千年政治、
风俗之弊,悉抉无遗”。他曾列举许多例子,认为贾宝玉“论文臣死谏、武
将死战一节,骂尽无爱国心之一家奴隶;论甄宝玉一节,骂尽无真道德之同
流合污;论禄蠹则恨人心龌龊也;论八股则恨邪说充塞也;论雨村请见则恨
交际浮伪也;于秦钟则曰: ‘恨我生于公侯之家,不得早与为友’,恨社会
不平等也;于贾环则曰: ‘一般兄弟,何必要怕我’,恨家庭不平也;于宝
琴则曰: ‘原该多疼女孩儿些’,恨男女不平等也;接回迎春之论,恨夫妇
不平也;与袭人论红衣女子事,恨奴主不平也;闻潇湘鬼哭,则曰: ‘父母
作主,你休恨我’,叹婚姻不自由;贾政督做时艺,则曰:‘我又不敢驳回’,
恨言论不自由。至其处处推重女子,亲近女子,则更本意全揭,见得生今之
世,保存大德,庶几在此,故曰:‘怎么一嫁男人,就变的比男人更可杀’;
又曰: ‘我生不幸,琼闺绣阁之中,亦染此风’。真有遗世独立之概。”贾
宝玉是曹雪芹着力塑造的正面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中有许多背逆封建传统
的民主主义因素。如果我们对照《红楼梦》,检核一下陈范的上述分析,那
就会发现,它是道出了贾宝玉思想性格的若干特征的。当然,贾宝玉“可以
为共和国民”以至“可以为共和大总统”是一个荒谬的命题,但这个荒谬命
题中包含着合理因素,这就是贾宝玉不属于贾政所代表的阶级,而是一个属
于未来的新人,他的思想行为和辛亥时期的民主思潮有其相通之处。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从有《红楼梦》之日起,
就有了《红楼梦》研究,也就同时有了对贾宝玉这一艺术典型的分析和评论。
有人认为这一典型的特征是“痴”,有人赞誉贾宝玉是“圣之情者也”,还
有人认为这一典型好似“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武陵源百姓”。这些看
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实在是肤浅得很。戊戌维新运动以后,才逐渐有
人从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角度分析贾宝玉这一典型的内涵,陈范即是其中突出
的一个。
关于《红楼梦》,陈范也还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看法。例如他说:“《石
头记》一书,虽为子书,然其涵义,乃有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理论家之
学说,而合于大同之旨。谓为东方《民约论》,犹未知卢梭能无愧色否也?”
… 34…
这是从思想内容上对《红楼梦》的高度肯定。又如他认为,曹雪芹是“古今
殆无可比”的“大文学家”,《左传》、《国语》、《庄子》、《列子》、
《史记》、《汉书》等著作,虽然有某些片断可以和《红楼梦》相比,但就
气魄的宏大说来,“一百二十回数十万言作一篇,岂么麽余子所能梦到”!
这是从艺术成就上对《红楼梦》的高度肯定。两方面的肯定都有其偏激之处,
但同样具有合理内核。
… 35…
《冯婉贞》的真相
与史学家的困惑
徐珂的《清稗类抄》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说
的是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时,有一位女英雄冯婉贞英勇杀敌的故事,
梗概如下:
距圆明园十里处,有一谢庄,居民均为猎户。其中山东人冯三保精于技
击,其女婉贞,年方十九,也身手不凡。一日中午,英兵百余人来犯,冯三
保率众潜伏于寨墙后,待敌军接近时,猎户们众枪齐发,敌兵纷纷倒下。正
当众人兴高采烈之际,冯婉贞却忧虑地说:“小敌退,大敌将到。如果敌人
携炮来攻,咱村就将变成齑粉了!”冯三保瞿然醒悟,忙问有什么办法。于
是冯婉贞讲了一通道理:“西人长于火器,短于技击。火器的长处在攻远,
技击的长处在巷战。咱村是十里平原,与敌人比火器,如何能胜?不如操刀
持盾,以我所长,攻敌所短,与敌人进行近身的搏斗。”于是,婉贞即将全
村会武术的年轻人召集起来,一律黑衣白刃,埋伏在村边的森林里。不久,
果然有敌兵五六百人抬着大炮来攻,冯婉贞率众奋起,持刀猛劈。英兵仓皇
失措,以枪上刺刀迎击。自然,洋鬼子的刺杀比不上中国的武术。冯婉贞刀
锋所至之处,敌人非死即伤,纷纷退却。冯婉贞大喊道:“快追!快追!不
要让鬼子开枪开炮!”于是,谢庄的年轻好汉们死死缠住敌人,在交互错杂
中展开白刃战。直杀到天暮日落,敌兵死了百余人,弃炮而逃,谢庄得以保
全。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让中国人感到特别窝囊和憋气的战争。1860年10月
初,英法联军由北京东郊绕至北郊,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文物珠宝,劫夺
一空。18日,英军又出动大批士兵,焚烧圆明园,致使这一中国古典园林的
杰作付之一炬。当时,咸丰皇帝是逃到热河去了,似乎也没有清兵奋起抗争,
杀敌复仇的记载。然而,就在圆明园的近侧,却有一位小女子,率领一批热
血男儿狠狠地惩罚了侵略者。虽然只是小胜,但总可以让一切有爱国心的炎
黄子孙略舒一口气。因此,这篇文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选入中学语
文课本,冯婉贞的知名度也就大为提高了。
前些年,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冯婉贞发生兴趣,想查清这位女英雄的
身世和事迹,于是,组织起调查队,从文献和实地两方面进行调查。自然,
这是极为应该的。为了宏扬爱国主义传统,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了解多多益
善。然而,万事就怕认真,一调查,问题就来了。不仅找不到冯婉贞其人的
记载,而且,圆明园附近也没有谢庄其地, 《清稗类抄》所云,完全是子虚
乌有。
史学的生命是真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的记载既然完全失实,对
于历史科学来说,自然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有次讨论一部书稿的选材时,
有些史学家就主张将该文删去。
我很早就读过关于冯婉贞的这一篇文章,很遗憾,虽然身居北京多年,
却从不曾想到过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