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横生斜长集 >

第23章

横生斜长集-第23章

小说: 横生斜长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首《谢公宅》,同样表现出对谢脁的崇敬之情。 
     在李白的集子中,怀念谢脁,赞美谢脁的诗还有:“三山怀谢脁,水澹 
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由于李白对谢脁的一再推崇,所以清人王渔洋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论诗绝句》)。 
     谢脁诗确有其出色之处。 
                                        二 
     谢脁最善于写景。如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 《游东田》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读了这样的诗,你能不被江南春色所吸引吗? 
     又如: 

          轻云霁广甸,微风散清漪。连连绝雁举,眇眇清烟移。 

                                                           —— 《奉和随王殿下之十一》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 《高斋视事》 

     读了这样的诗,你能不被秋之神、冬之韵所感染吗? 
     谢脁笔下的自然是多姿多彩的。“云生满池榭,中月悬高城。”“露湿 
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这里的境界是幽静、娴雅的。“四面寒飚举,千里 
白云来。”“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这里的境界是雄伟、豪壮的。“花 
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这里的境界是纤 
细、柔和的。 

… 页面 92…

     清人方东树云:“元(玄)晖诗如花之初放,月之初盈,骀荡之情,圆 
满之辉,令人魂醉。”信然。 
                                       三 
     谢脁善于“出景”,或曰善于构图。平常的自然,经过谢脁的剪裁、排 
列,就成了一幅绝妙画图。如:“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远山本是常 
见景,然而诗人让你从窗中望出,就像为它镶上了镜框。“云端楚山见,林 
表吴岫微。”楚山、吴岫都是美丽的,然而,却隐藏在飘渺的云团和疏密有 
间的树杪中,使人有分外妖娆之感。 
     后代的诗人都向谢脁学习过“出景”法。孟浩然诗云:“枕席琴书满, 
褰帷远岫连。”李白诗云:“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王维诗云:“林 
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从这些地方,你不是可以感到谢脁的影响吗? 
     白居易诗云:“谢玄晖没吟声寝,郡阁寥寥笔砚间。无复新诗题壁上, 
虚教远岫列窗间。” (《宣城崔大夫以近诗见示,吟讽之下,喜成长句寄题 
郡斋》),可见,谢脁的“窗中列远岫”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钟嵘在 《诗品》中批评谢脁,说他“微伤细密”。其实,这正是谢脁的 
优点。惟其细密,始能刻画入神,引人入胜。陆时雍说:“若情事关生,形 
神相配,虽秋毫毕具,愈见精奇。” 
     还是让我们再来读谢脁诗吧!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这里,诗人将太阳照在江面上的晶莹闪 
烁的景象以及绿意可掬、欣欣向荣的野草表现得那样逼真、生动,恰是不可 
移易一字。其他如:“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新萍时合水,弱草末 
胜风”等,处处可以见到谢脁体物之精,状物之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美是生活。”“凡是独自表现生活或使人忆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正 
因为谢脁对于自然能刻画入神,表现它的千姿百态,因而就能启发我们的想 
像,使我们“忆起生活”,沉浸到一个丰富、美丽、多彩的大自然中去。 
                                       五 
     在谢脁的许多诗里,写景和写人是统一的,写景是为了写人,特别是人 
的感情。如: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急。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玉阶怨》)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竭。 (《王孙游》)前首写秋夜, 
后首写春日。它们都将主人公安置于一个特征鲜明的典型环境中,从而加强 
和烘托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发展。在这里,诗人的天才就在于给出了“对于某 
种场合是最鲜明和最有效的东西” (歌德)。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同王主簿有所思》) 

这里,诗人并没有着力写主人公怎样惆怅、焦急,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月 
出行人稀”的图画,而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也就通过这幅图画展现了 
出来。它的妙处就在于言不及情,而情自在于其中,具有使你反复玩味、兴 
致无穷的艺术魅力。又如: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前人对它的评价简直高极了。王夫之说:“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 
                                       六 
     李白之前,萧衍曾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李白同时,杜甫也 
很佩服谢脁。他在《寄岑嘉州》诗中说:“谢脁每篇堪讽诵。”李白之后, 

… 页面 93…

晚唐的李商隐也说:“谢脁真堪忆。” (《怀求古翁》)又说:“正是澄江 
如练处,元 (玄)晖应喜见诗人。”(《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 
下先寄上李使君》)可见,佩服谢脁的不止李白一人,但是,最佩服、最倾 
倒于谢脁的仍然是李白。 

… 页面 94…

                  说王维 《终南山》诗中的“隔水”二字 

     夜,读《王维集》,至《终南山》诗末二句,不禁掩卷沉思起来。 
     为便于说明问题,抄录全诗如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 

     处宿,隔水问樵夫。 

 “隔水”,妙在何处?改成“路边问樵夫”,何如?思忖之下,觉得“隔水” 
二字实不可移易,改成“路边”,就点金成铁了。 
     主人公一路置身在雄伟的终南山中,欣赏那似分还合的白云,似有若无 
的青霭,阴晴变化的峰壑,兴致正浓,不觉已近天黑,要找个有人家的地方 
住宿了。然而,四顾茫茫,万山重重,杳无人烟,主人公不禁有点着急了。 
忽然,水那边,有一个樵夫挑着柴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了。主人公高兴了,忙 
扯起喉咙,大声喊道:“喂——樵子!哪里有可以借住的人家?喂——”声 
音在山谷中回响着,嗡嗡的。山水哗哗,樵夫听不清,便歇下担子,侧着耳, 
聚精会神地听着,仍然无用,便也扯起了嗓子,大声喊道:“什么——大声 
点——”声音也在山谷中回响着,嗡嗡的。如此几番,最后主人公才得到了 
满意的回答。 
     如果读者大体上同意我们对本诗意境的体会的话,那么,可以看出,“隔 
水”虽仅两字,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生活内容,勾起了我们这么多的遐想, 
有这么多东西容我们去体会,去挖掘。而“路边问樵夫”呢?因为是在路边, 
距离近,又无山水的哗哗声,只须一问一答,寥寥数语,问题便可解决,主 
人公和樵夫便可各走各路,有何意趣! 
     一个有容量,一个无容量;一个意境深远,一个意境浅露。 
     作诗的目的不在于叙述或交代某些生活事件、过程,而在于创造出凝练、 
含蓄的意境,通过有限的形象表现出无限的不尽之意,所谓“情融于内而深 
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 (《麓堂诗话》)是也。 

… 页面 95…

                                    两句唐诗的启示 

       江南园林常常题有“曲径通幽”四字,它源于唐人常建诗《题破山寺后 
  禅院》,原诗云: 

                                               ①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 

        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据说,宋朝的欧阳修特别欣赏“曲径”一联,想模仿它而久不可得。 
        常建的这两句诗写得确实好。吟诵之余,不由悟得了创作上的一条道理。 
       树木丛生,花开似锦,如此美景,自当尽兴饱览为快。但这美景又被安 
  排在园林深处,造园者绝不让你三步两步就走到它的跟前,也不让你一张目 
  就尽收眼底,而是先隐隐约约地让你先窥见一点端倪,激起你探幽寻胜的强 
  烈愿望,然后再引导你走上一条曲曲折折的途径,最后才豁然开朗,佳木名 
  花,一气展现。 
       创作何尝不如此?意境贵深不贵浅,情节贵曲不贵直。优秀的作品决不 
  一下子把什么都和盘托出,决不让读者一览无余,看到上文就猜到下文,而 
  是丰富多彩,曲折多姿。当你自以为山穷水尽时,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又是一个新的天地在招引你了。明人李梦阳有诗云:“浩浩长江水,黄州若 
  个边?岸回山一转,船到堞楼前。”其所述意境差近。 
         “曲径通幽”,该也算得是一条艺术规范吧! 

① 曲径,一作竹径。 

… 页面 96…

                                王充以后又一人 
                                ——一说李商隐 

     提起李商隐,人们大体都知道,他是晚唐的一位著名诗人;很少人知道, 
他还是一位具有强烈反传统思想的异端思想家,堪称王充以后又一人。 
     李商隐有一篇《上崔华州书》,中云: 

          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 

      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所谓周公、孔子者所独能耶?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 

      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 

      意分出其下哉! 

中国人过去有两大弊病,一是好尊崇古代,一是好制造偶像。人们爱将夏、 
商、周说成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黄金时代,周公、孔子说成伟大得不能再伟大 
的超级圣人,于是,一切以古为法,以周公、孔子之言为准,似乎只有这两 
位才有发现和掌握真理 (道)的资格,他们的话,句句都是“道”的体现, 
人们只要以他们的是非为是非就可以了。然而,李商隐偏不信这个邪,说是: 
 “道”并非周公、孔子“所独能”,我李商隐和周公、孔子同样是人,也都 
能发现和掌握“道”(俱身之耳)。因此,治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