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9-为了世界更美好-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是歌德多年孜孜不倦学习中国文化的结晶,反映出歌德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共鸣。而《登鹳雀楼》则体现了一种登高望远的追求。江泽民主席巧妙地引用这两首诗,寓意中德双方应相互理解,着眼长远。
“君子协定”
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两次与德国总理科尔深谈。其中一次是在餐桌上,两人长谈了3个小时。
科尔喜欢中餐,中国驻德使馆曾多次邀请他到使馆赴宴。或许是怕给其他国家驻德使馆留下厚此薄彼的印象吧,他一直未去。1993年11月科尔访华时,江泽民主席曾在钓鱼台国宾馆10号楼以中餐款待科尔,他吃得很满意,当即提议下次江泽民主席访问德国时一起去中国驻德使馆吃中餐。江泽民主席笑了笑,指着在座的中国驻德大使梅兆荣说,那就让大使请客吧。梅大使赶忙对科尔说,总理先生可要“说话算数”,我们这样就算达成协议了。
时隔一年,江泽民主席访问德国,两位领导人果然兑现了这一“君子协定”。7月12日,江泽民主席抵达波恩的当晚,就在中国驻德使馆邀请科尔共进晚餐。
科尔是一个有见解、有魄力的政治家。他于1982年当选联邦德国总理,1983年和1987年两度连任,1990年又当选德国统一后的第一任总理,1994年再次连任,直到1998年大选失利下台,前后共1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任时间最长的政府总理。他在任内致力于推动欧洲一体化和德国统一。在德国人眼里,他是德国统一的功臣。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欧洲一体化和统一货币——欧元的重要催生者。
科尔在发展对华关系上态度积极,多次访华。他比江泽民主席小4岁,特别希望利用这次共进中餐的机会同江泽民主席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因此,他那天赴宴时轻车简从,只带了自己的外事顾问比特里希。中方陪同也只有钱其琛副总理和梅大使。
这种安排,与其说是一次宴请,倒不如说是一次小范围会谈。
第4章 1995年原则重于金钱
菜肴味美,交谈更坦率。两人不约而同从大处着眼,谈到了双边关系的根本。江泽民主席说,中国把德国看做是欧洲最重要的伙伴之一,愿意看到德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期待与德国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长期伙伴关系。科尔回答说,21世纪,中国将在世界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德国也将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德国同中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这对德国是个幸运。德中没有任何理由不建立最好的合作关系。
中德两国,一方正在为完成国家统一而努力,另一方已经享受到统一的成果。因此,统一问题自然而然成为双方的话题。
1995年,江泽民主席的注意力始终没有离开台湾问题。那一年春节前夕,江泽民主席发表了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8项主张。6月,也就是在江泽民主席访德前一个月,美国不顾中国的严正交涉和坚决反对,出尔反尔,允许李登辉访美,导致中美关系发生重大波折。当时,台湾方面千方百计诱使法国、荷兰等出售潜艇,涉台问题在欧洲也很突出。这次出访欧洲,江泽民主席也在不断地思考涉台外交工作。
江泽民主席主动介绍了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的情况,指出台湾问题对12亿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中国一贯支持德国统一,也期待着德国恪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不做任何有损中国统一的事情。
科尔是德国统一的缔造者。此时此刻,江泽民主席的话不能不引起他的同感和共鸣。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少数一贯支持德国统一的国家之一,德国人民对此永远不会忘记。在台湾问题上,德国坚持阿登纳制定的一个中国的政策,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改变。虽然有人认为同台湾搞关系有利可图,可是德国政府决不能为了金钱出卖原则。
话题一转,两人谈起了欧洲一体化问题。江泽民主席提出,德国可以成为促进中国与欧盟关系的重要桥梁。
科尔说,欧洲一体化进程将继续发展下去,尽管很艰难,但欧洲大厦一定要建立起来。这对中国也很重要。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双边范围内,德国都支持欧盟同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
时间在夜色中流逝,谈话内容也由双边关系向其他地区和国际问题延伸。到晚上11点晚餐结束时,科尔仍意犹未尽地问江泽民主席:“吃完饭是不是还接着谈?”
科尔对这次晚餐印象深刻。他在1998年卸任后,还曾多次应邀到中国驻德使馆品尝中餐。
不能用欧洲的尺度来衡量中国
就人权问题加强沟通,是江泽民主席这次访德的另一重要内容。
江泽民主席在同德国领导人会谈和会见中,不是简单地谈中国的人权观,而是更多地介绍中国的国情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指出对话是处理人权问题的好方式。
江泽民主席循循善诱、入情入理的工作方式打动了德国人,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全面认识。他们表示,不能把人权问题放在德中关系的中心位置,必须考虑中国的不同国情,不能用欧洲的尺度来衡量中国,更不能强加于人。
赫尔佐克说,中国有12亿人口,比欧洲所有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还多,把中国同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相比都是错误的。德国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希望中国保持稳定,理解中国强调集体人权,如果人们吃不饱肚子,人权是没有保障的。他对中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从而保障了基本人权表示敬佩。
科尔表示,他很重视中国的人权观点,赞赏中国的成就,强调中国稳定的重要性,也曾向美国人谈过这个观点。他同时提醒中国在人权问题上要重视世界舆论。
金克尔外长道歉
7月14日,江泽民主席在国宾馆同德国副总理兼外长金克尔共进早餐。金克尔来见江泽民主席是带有“任务”的。因为就在两个月前,他不顾中方反对,会见了来德国从事分裂中国活动的达赖。当时中方表示了强烈不满。金克尔很想利用这次机会亲自向江泽民主席做些解释。
因此,谈话一开始就是围绕达赖问题展开的。
金克尔对不久前会见达赖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歉意,同时,他也做了一些辩解,说他是把达赖作为宗教领袖会见的,并且明确告诉达赖德国对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未质疑过。他还委婉含蓄地告诉江泽民主席,中国是一个正在向世界大国迈进的国家,如果中国能与达赖进行谈判,中国只会显得更加伟大。
江泽民主席感觉,金克尔心里仍有疙瘩,对达赖所说的一些话仍然缺乏清醒认识。于是,江泽民主席明确告诉金克尔,中国政府随时愿意与达赖进行谈判,但前提是达赖要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放弃搞“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
为了让金克尔全面了解西藏问题,江泽民主席详细耐心地介绍了西藏的历史以及新西藏的建设成就,逐一批驳了达赖集团散布的各种谎言,揭露了达赖集团的两面性和欺骗性。
听完江泽民主席的讲话,金克尔有点儿坐不住了。他向江泽民主席表示,希望中方对他这个中国的老朋友不要生气,并再次强调,德国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4章 1995年透彻、自信、坦诚
受1989年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和西方舆论宣传的影响,中国在不少德国民众心目中是一种被扭曲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江泽民主席广泛接触德国社会各阶层,向德国人民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
7月13日下午,江泽民主席在波恩国宾馆发表长篇演讲《阔步前进中的中国与世界》,300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厅外的过道、楼梯口都站着、坐着不少听众。
江泽民主席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谈到中国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当今世界形势谈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从中德友好交往谈到两国关系的光明前景。
全场自始至终悄然无声,听众屏息凝神,聆听着中国国家主席的演讲。江泽民主席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会议主持人临时决定请江泽民主席回答与会者提问。江泽民主席爽快地答应下来。
一名德国教授问到海峡两岸关系,江泽民主席说,他在今年春节前夕发表的8项主张得到两岸绝大多数人的欢迎。但如果某些势力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上蓄意制造麻烦,中国人民是决不会答应的。
当一名与会者问到中国关于前南斯拉夫问题的政策时,江泽民主席说,17年前,他曾访问前南斯拉夫,那时到处可见的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现在这个国家却是烽火连天。中国真诚希望前南斯拉夫各方化干戈为玉帛,坐下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矛盾,中国真诚祝愿巴尔干半岛的老百姓能够过上和平生活!
会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渴望发展的民族。这一强烈印象感染了与会的德国政界、经济界和外交界人士。
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参观了西门子公司总部、奔驰汽车公司,会见了西门子、奔驰、奥迪、博世、保时捷、宝马等公司的企业家,亲自为中德经济合作奔波游说。他乘坐高速列车从斯图加特前往波恩,体验德国的现代技术。他不辞辛劳驱车100多公里,参观在埃森市举办的“中国古代文物展”,向德国友人介绍璀璨的中华文明。他分别接受德国电视二台和《法兰克福汇报》记者的采访,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他做客普通的德国农家,把中德友好传播给普通百姓……5天时间里,他参加和出席了20多场会谈、会见、参观、演讲和采访等活动,在德国掀起了一场“中国热”。访问还没结束,《明镜》周刊就载文说,不要“低估江主席的魅力和能力”。
第5章 1996年会见穆巴拉克——访问埃及
1996年5月13日—16日
1996年5月13日至16日,江泽民主席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江主席首次访问阿拉伯国家。
古埃及文明源远流长,文字记载的历史将近5000年。参观中,江主席有感而发:“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中东地区有些文明比我们的文明更悠久。对待文明交往和融合,我们应该有开放、自信的胸襟,要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1996年5月13日,江泽民主席乘专机飞抵开罗,踏上了承载着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埃及国土。这是江泽民主席首次访问阿拉伯国家。
“高者在腹”
阿拉伯历史上曾建立地跨非、亚、欧大陆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兴盛之时,正值中国的“大唐盛世”。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人的贸易、文化和人员交流络绎不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通过阿拉伯传往欧洲的。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当代外交机缘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