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940-吕景琳正说洪武大帝朱元璋 >

第5章

5940-吕景琳正说洪武大帝朱元璋-第5章

小说: 5940-吕景琳正说洪武大帝朱元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淖弦孪扇恕!    
    第二年春天,元璋离开了庐州府城,来到巢湖岸边。第一次面对浩渺烟波,似乎整个大地都浮动起来,元璋有说不出的兴奋与开阔。沿岸有许多以船为家的渔民,性情爽直慓悍,元璋很快交结了些青年朋友。他随他们扬帆远航,学划桨,学撒网,学用鱼叉叉鱼。收缆归岸之后,还一起习练拳棒。习刀弄枪这在世祖皇帝时候是悬为禁条的,但眼下的皇帝只顾吃喝玩乐,不大过问朝政,这禁令也就不大那么严格了。    
    元璋又一路西去,到达庐州府的六安州,已是初夏天气。身上的一领破单布袈裟像一件棉袍,捂得汗流浃背,让人烦燥,索性脱下来,放进包裹里。赤着上身,走起来显得轻松自在多了。他从一个人身旁擦肩走过,回头一瞥,见是一个穿着长衫儒者模样的老人,脸色涨红,汗从额头流下,身上背着一个箱子,大约是书籍,走起来很吃力的样子。元璋停下脚步,帮他背起箱子,老人很高兴。前面就是硃砂镇,二人走到镇中一棵大槐树下休息。老人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眼前这个好心的小伙子,只见他宽宽的前额向前隆起,长长的下巴明显上翘,垂鼻方孔,眼睛大而有神,脸像一个银元宝形,又有峰峦叠起之概。在普通人的眼睛里,这不是一个英俊的面容,但在相书上,却是龙凤之姿,富贵之相。他又问了元璋的生辰八字,沉吟一阵,做出很惊奇的样子,肃然说道:“在我眼睛里看过的人多了,相和命都无法与你相比。你要善自珍重。”元璋脸上掠过一丝苦笑。心里想,就我这张脸,因为长得古怪些,惹出多少麻烦。好多人说我丑,带着妨娘妨爹的穷命,连姑娘们都不愿意多看我一眼。有的人又拿我开心,小时候家乡看相的郭山甫就说我贵不可言。真是天晓得。再说,我外公就会拆字算命,怎么就没说过我命好。虽然如此琢磨,但好歹得个彩头,总比说你是饿鬼转世的晦气话好得多吧,因此也隐隐有些高兴。老人告诉他,此次出行,利往西北,不利东南,元璋便乖乖地听从,甘愿借这位江湖术士的吉缘。    
    从这时到至正七年(1347)的三年中,元璋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河南南部的山山水水,而更多地活动在汝宁府光山、固始、息县、确山、汝阳、颍州一带。这里是淮河上游和大别山、桐柏山余脉涟漪之处,自古号称兵戎之地,官府称之为盗贼出没之所。平原地区,地多泽如,芦苇茂密,是所谓萑苻藏身的好地方。南部山麓,则往往地险林深,狼嚎猿啼。元璋曾沿着大别山脚一直西行。在重山叠嶂中,只影孤魂,虽然无须担心强人出没,还是怕做了虎狼的腹中之物。元璋后来形容他此行的情况说:“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也实在是受尽了山涧崎曲的凄清与孤苦。那一天,他攀缘数十里,爬上固始县南部的金刚台山。见山顶一片开阔,周围有十几里方圆,而且土质肥沃,溪水流淌。他想,倘若在这里安营扎寨,足以屯驻数千部队,真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他还登上过确山、桐柏之间的栲栳山。说起这栲栳山,其险峻与金刚台相似,山峦起伏,凄逸数百里不绝。元璋听人说,唐朝吴元济作乱曾经据此而得淮、蔡,山中残留的这些城墙、台基、栏干、石址等,就是吴氏的旧迹。但是奉命讨吴元济的唐邓节度使李愬,对士兵推诚相待,又洞晓敌人内情与山川险易,于是雪夜下蔡州(今汝南县,元朝汝阳县),一举擒获吴元济。听着沿途人们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古迹名胜,饱览这雄伟的山川,峥嵘的丘壑,元璋暂时地忘记了一路的惊险与疲乏,使心胸为之一舒。    
    元璋几年来的流浪生活,尝尽了人世的辛酸,也看到各地百姓同样的困苦。到处是衣服褴褛,到处是面色如土,春逐野菜,秋食草根,稍遇凶荒,便见成群结队的逃难人群。百姓们但知道官府的聚敛,不见朝廷能给予什么安抚。他们只有把满腹的希望寄于神灵佛菩萨的保佑。元璋发现,自巢湖边的庐州、六安到河南的汝宁府,一路来,除去各大小寺院虔诚的信男信女之外,百姓们普遍信仰白莲教。在这些信徒中,有穷苦百姓,也有些是当地大户,他们捐田产,起庵堂,塑佛像,往往成为庵堂寺主。他们虽为佛门弟子,白莲教主,但都是娶妻生子“在家出家”的“不剃染道人”。自然他的徒众也都是有家室不落发的。没有了在家出家的界限,就更容易获得普通百姓的信仰。在这些地区,往往是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男女百姓们“夜聚晓散,”“男女混杂”,烧香诵佛。元璋作为一个游方僧人,也是佛门徒儿徒孙,自然被这些教徒们看成是道友善士,很容易地成了其中的一员。


第一章 索性做了和尚二、索性做了和尚(4)

    说起白莲教,可是历史久远了。他是佛教净土宗的一支。释迦牟尼灭度七百年后,南印度高僧龙树讬佛说,造《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经》,提倡净土境界,可以说是净土宗的源头。东晋名僧释道安作《净土论》,做了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道安的大弟子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邀集名士僧众一百二十多人结白莲社,同修净土,在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像前立誓,期望永生西方净土,使弥陀净土宗开始流传,从而也开了白莲教滥觞。    
    白莲教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正式产生在南宋初年。他的创始人是吴郡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茅子元。他十九岁在延祥寺落发修行,修止观禅法。南宋高宗绍兴初年一天,他于禅定中听到乌鸦叫声,恍然有悟,即口诵偈言:“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几年后,他便在昆山淀山湖建白莲堂,自称白莲导师,坐受同修净业的诸男女弟子的跪拜。孝宗时候,作为太上皇的宋高宗,曾召茅子元到京城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白莲导师,慈宗照主,自此白莲教宗风大振。     
    自隋唐以来,净土宗信仰越来越普遍。它有三大支派,有信仰天上(兜率天)净土的弥勒净土宗,有信仰西方净土的弥陀净土宗,有信仰东方净琉璃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东方净土宗。真正争得广泛信徒的,是慧远所倡导的西方弥陀佛净土宗。它宜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只要勤念阿弥陀佛,死后便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他们劝导人们说:西方净业,修者不难,也不妨碍一切俗事,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农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一切所为,皆不相妨。它的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便可以为万劫不坏之资,人们何为而不修呢? 正因为这种修道方法形式简单,成佛快速,至少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心灵安慰,所以唐宋时期在官僚士人和普通百姓中结社念佛的风气很盛。南宋茅子元所创立的白莲教也是念阿弥陀佛,修西方净土,但它已不是一种具有相同信仰的松散结社,而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宗教教团。他严格师徒、宗门关系,规定以“普、觉、妙、道”四个字为信徒们的起名与行辈的依据,以便把四方教徒连为一体,结为一宗。但教徒又不必出家,其布道方式和语言,又进一步通俗化,大众化,礼佛忏悔的仪式也进一步简单,这就更加方便了下层百姓的信仰。元朝蒙古人信仰喇嘛教,同时提倡汉族佛教,白莲教也在扶持之列。元成宗大德年间的刘埙这样记载:“远公(慧远)开莲社,更(经)数十代,历十数百载,远矣而寝(渐)盛。南北混一,盛益加焉。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聚徒多至千百,少不下百人,更少犹数十。(佛堂)栋宇宏丽,(佛)象设严整,乃至与梵宫(大佛寺)道殿(大道观)匹敌。盖诚盛矣”。 元英宗至治年间吴澄也说:“佛法之外,号曰莲教。历千年而其教弥(更加)盛,礼佛之屋遍天下。” 元代是白莲教发展期。    
    有人世的烦恼痛苦才有救苦救难的佛祖菩萨。佛祖菩萨正是用人间的苦难做泥土塑造而成。所以说宗教是苦难者的叹息,又是他们的鸦片烟。穷愁潦倒,百无聊赖,抽一口鸦片,麻醉一下神经,也确能得到暂时的解脱,安抚灼伤的心灵。倘醉而复醒,依然饥肠辘辘,说不定反会增加肉体的折磨和心灵的隐痛。佛说西方净土“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种种受用,一切丰足”,更与眼前世界的种种不平和灾难形成强烈反差对比。这个时候,有谁在那些匍匐于佛祖脚下心怀愤懑的人群中扬言,某个欺压百姓的土豪恶霸或虎官狼吏死于非命,家遭天火,是佛祖显灵,人们大概会感到满足,认为是受了佛祖的庇护和疼爱,而不会认为佛祖违反了他自己制定的不杀生的戒条。再进一步,倘使哪一个教主设法显些“神通”,自称是哪位佛尊转世来搭救一方百姓,又有谁能保证这些善男善女不就是犯上作乱之民呢?打破了分散的个体家族分布,形成自发的群众集会结社,而他们中差不多每个人又都是满腹愁怨,这本身就可能是一座活火山。不是佛祖菩萨生就了反骨,而是他们的这些信男信女有着改变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元朝末年有一个大学问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朝廷或恶棍以力毒人而人不言怨者,是怨不在口而在腹也,所谓“心中藏之,何日忘之”,好比是药之在炮未有火以发之也。 这就是向当局警告火炮引发的危险。那么白莲教与阿弥陀佛则极易成为引爆的导火索。    
    把广大贫苦百姓团聚在一起的白莲教,往往做了农民造反的一种发动组织形式,所以自南宋末年以来当局对白莲教便屡弛屡禁。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江西抚州官府曾没收了当地白莲教堂的产业,并“除其妖邪,毁其巢穴”。 元世宗忽必烈至元十七年(1280)江西都昌县的杜万一等在白莲教名义下作乱,也使白莲教一度遭禁。武宗至大年间的禁令执行得最为严厉,以至“燃一香、点一烛,而小吏巡军见之,便以犯禁之罪加之,乘时胁诈,靡不至焉。甚者,拆其堂,毁其象,破散其财者有诸”。 不过,白莲教毕竟是一种当权者可以利用的宗教,故而经过白莲教的一个重要教主普度在上层的奔走,三年之后,至大四年(1311)新即位的元仁宗又批准了白莲教的合法活动。圣旨称:“白莲教和尚每(们),清信的优婆塞(在家奉佛的男子)每,似在先那一等夜聚晓散的勾当休作者,各自庵堂在家,依着在先远公(慧远)法师起立来的体例,供养念阿弥陀佛,精持斋戒的勾当休叫断绝了,与俺们根底祈福祝寿者。” 有皇帝圣旨作护法,白莲教进一步恢复与发展起来。据《元史》记载,英宗至治二年(1322)又发布过一次“禁白莲佛事”的命令, 但白莲教在江河南北滋生蔓延,已是禁不胜禁了。    
    中国的老百姓是万物有灵论的泛神主义者,在一教一宗的信仰中往往供奉他教他宗的神灵。在他们看来,凡是神灵都是值得敬畏的,如同里长、军爷、县令具有同等的权威一样。所以,白莲教在传播过程中,除去阿弥陀佛之外,又逐渐请来了其他佛尊,甚至其他鬼神。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