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道茶-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城山——都江堰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缘,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也是中国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点、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区。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山内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宫观建筑群,以优美的自然环境被古代养生家视为“洞天福地”、“天下第五名山”。都江堰是我国古老的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3世纪,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幽甲天下青城山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陵及其三十代“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青城山自古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驰誉中外。青城山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青城山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其道教的人文景观在世界名山中独领风骚。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北靠邛崃山脉,面向成都平原,距四川省会成都75公里。青城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老君阁、园明宫、玉清宫等。山中秀木参天,茶树林立,绿荫覆盖,漫山碧透,岁寒不凋。四周群峰环绕,山高崖陡,涧壑幽深。青城山包括前山、后山、外山三个部分。前山以幽驰名,后山以秀著称。青城山的前山、后山、外山浑然一体,是都江堰市的重要胜景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以一个“翠”字概括青城山的特色。因为山中葱茏幽静,有如一块纯净的碧玉,一年四季都笼罩着幽幽的翠色。 青城山的诸多道观, 典雅古朴,迷人幽雅; 青城山的亭阁建筑, 与山林岩石融为一体, 富于自然幽趣; 青城山的天然岩洞, 多深藏于繁枝密叶之间, 显得格外幽深; 青城山的风物传说, 具有玄妙深远的意蕴, 使山林显得更为幽谧; 青城山的湖光山色, 异常秀丽幽美; 青城山雨多雾浓, 云海苍茫, 绿树成荫, 更显幽清; 青城山山势雄伟, 重峦叠嶂, 漫步在林间丹梯, 备感幽静; 青城山溪水潺潺, 青山倒映在碧波之中, 白云聚散在青岩幽潭。 这一切真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天然图画”,使青城山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盛誉。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2年)诗人杜甫游青城,他在《丈人山》一诗中,赞叹青城山山门入口处的石阶“丹梯近幽意”。其后,南宋诗人陆游等用“周游灵境散幽情”、“坐观山水气幽清”来形容青城山。近人吴稚晖1938年在文中说:“若雄若奇若秀皆人已各为天下评定,独青城无所不包,独未闻标明其特点。顾青城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不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亦非多事,且以雄奇幽秀四大优点代表全蜀,亦确当也。”鲜明地点出了“幽”是青城山的灵魂所在。 历代名人都热爱青城山的“幽”。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尤其喜爱青城山,且一住就达三年,自号“青城客”,留下许多国画佳作。他深有感慨地说:“画尽黄山千万态,更喜名山写青城。” 青城前山幽,青城后山秀。前山以充满幽情的丹梯、湖光山色、道教宫观驰名。天师洞是前山的核心,古树名木比比皆是,其间有两条玉带般的山溪,一条曰白云溪,一条曰清溪,淙淙流水,终年不绝。后山峰奇水秀,以神奇幽邃见长。幽谷、飞泉、溶洞、奇花、异木千姿百态,白云缭绕着莽莽苍苍的辽阔山野。奇岩有“金鞭岩”;神洞有“圣母洞”、“神仙洞”、“三龙水晶溶洞”等,“三龙水晶溶洞”内有河流,分上中下三层,奇丽多姿,实属罕见;沟有“飞泉沟”、“五龙沟”等蔚为壮观,使人不禁惊叹天地造化的神奇和壮丽。 青城外山,与前后山迥然不同,它既有厚重的佛教文化氛围,也有众多的奇山秀水。这里有川西远近闻名的普照寺,普照寺与张献忠驻兵藏宝之谜流传至今。 美哉,幽甲天下青城山!
第一部分:青城山与都江堰旷世奇观都江堰(1)…(图)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都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二千二百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道工程距成都市55公里,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游上,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在中华文明史上,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 都江堰整个水利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出山口的天然地势和弯道水流规律,有效地解决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问题,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自动排灌系统,孕育着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都江堰的最伟大之处是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范例。作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制,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集政治、宗教、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遗产,堪称人类水利发展史上的旷世奇观。 公元前111年秋天,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利用出使西南夷的机会,对岷江、都江堰及离堆进行了考察。他在《史记·河渠书》中第一次详细记载了李冰修筑都江堰,书中言:“蜀郡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可以行舟,有余则用于避浸,百姓享其利。”在书中,司马迁感叹万分:“甚哉,水之利害也。” 岷江在古代曾是一条害河,它一进入成都平原便横行无忌,泛滥成灾,使大片农田被淹,而相当一部分农田,无水灌溉,荒旱年年。“岷江导江书禹贡”,在夏禹治岷江水的基础上,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众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古堰主体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鱼嘴分水堤,它是都江堰顶端的分水工程,以其形似鱼嘴而得名。在鱼嘴后垒筑分水堤,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内江修人工河把水引入灌区,外江用于排洪。 二是飞沙堰,是紧接鱼嘴分水堤尾部的泄洪道,以排沙作用显著而得名。洪水期不仅排洪,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的淤积。飞沙堰可将90%以上的沙石从外江排走,即确保灌溉畅通无阻,又避免了水害泛滥,真是妙不可言。 三是宝瓶口,是在玉垒山和离堆之间平均宽约20米的内江进水口,形似瓶口,又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的进水咽喉,故称宝瓶口。其除了引水,还有控制水流量的作用。 这三大工程除了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外,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自动调节水量、自动排沙和去石的作用,保障枯水期间内江引水六成,外江分水四成,洪水期间则反之。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先民们在长期同洪水作斗争中,还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等宝贵的治水经验,已成为中国古代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青城山与都江堰旷世奇观都江堰(2)…(图)
举世无双的千年古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在造福人类,而且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区在1949年以前,受益的只有14个县,280万亩农田,而今已跨越6个地市,36个区市县,除了保证千万亩农田灌溉,二千万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外,还具有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功能。 世界上也有过一些古老的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两地流域的灌渠,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道,我国广西的灵渠等。然而,这些有的已被沙漠埋葬,有的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一颗永不陨落的璀璨明星。悠远的江流,不朽的古堰,历代诗人为之歌之颂之。大诗人陆游赞李冰修都江堰工程是:“奇勋伟业旷世无,仁人志士临风恸。”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现代作家余秋雨先生说:“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赵朴初先生赋诗赞古堰,诗云:“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为中国古代文明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李冰父子有大功于蜀民,泽被全川,世世代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崇拜。自唐以后,李冰父子受到历代王朝的崇敬和敕封,殊誉有佳,连连被追封为王,都江堰岸边的二王庙,也就由此而来。广大灌区人民每年清明节和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到二王庙、伏龙观祭祀他们。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因李冰伏龙的传说而得名,是纪念李冰的专祠,故也称老王庙。伏龙观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古典建筑,在这千余平方米的山顶空间中,既可欣赏古人精妙的建筑艺术,观赏众多的文物古迹,还可将雄奇的都江堰山水尽收眼底。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过去老百姓进行祭祀是先到伏龙观再到二王庙。伏龙观也是当今中外首脑参观都江堰必去的地方。 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有近二千二百六十多年,究其不衰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对它严格地保留了岁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人们便在渠首举行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叫“放水”或“开水”。 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这个古老的水利民俗相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此诗记载了都江堰放水的热闹情景。 伟哉,旷世奇观都江堰!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天师道第一代宗师张陵(图)
青城山原名清城山,“清虚以守神”,意为清虚空灵构建成的仙境,原出自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