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未解之谜-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得知自己被江充诬告,非常恐惧。刘据清楚武帝偏信江充,打算出城面见父皇,解释清楚。他又有些畏惧,惟恐刘彻不问是非曲直,就置自己于死地。
刘据真的无计可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采用了少傅石德的计策,派人佯称天子使者,收捕江充,一举把江充及其死党杀死。
江充被杀死后的当天夜里,太子派心腹假称天子使者,进入皇后居住的未央宫,告知皇后大祸临头,情况危急万分。刘据调用皇后御厩车马、射士,私自派人打开长乐宫中贮备武器的仓库,紧急调用长乐宫卫士,大肆搜捕江充党羽。京师长安乌烟瘴气,宫中血雨腥风,一时天下大乱。
太子刘据最终战败,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京城长安。丞相刘屈耗率军占领京师后,把这次叛乱的主谋全部缉拿,众多的太子宾客和太子少傅石德以及太子家小全部被杀。皇后卫子夫感到脱不了干系,也自杀身亡。
不久太子的行踪被发现,太子被迫自缢而死。
太子刘据全家死亡殆尽,但武帝想不通,依然派人调查此事。一年后,此事才真相大白。太子真的是无辜,皇后也是冤死,这纯粹是由佞臣江充策划的一场宫廷巫蛊冤案。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的这些巫蛊案使两位太后被杀,两位丞相被腰斩,太子刘据和两位公主、皇孙罹难,加牵连的人前后超过10万人,晚年时汉武帝已感到巫蛊术的危害,了解到太子被巫蛊所害,遂诛灭江充家族,继而筑“思子台”,并在太子蒙难处筑“归来望思台”。武帝在思子台上老泪纵横,品尝自己一手酿成的苦果。
第二部分:后宫北朝众帝后出家之谜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很难将高高在上、享受荣华富贵的帝后与孤独寂寞、陪伴青灯古佛的尼姑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封建王朝中,却有多位早年出自尼庵或是晚年遁入空门的尊贵帝后。而且在北朝的中后期,大概100多年之中,仅历魏、齐、周11帝,竟然有17位帝后出宫为尼,实在是世所罕见。这成为了我国佛教史和北朝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那么,何以造成这种现象呢?
有人从我国的佛教传说来分析,用帝后佞佛来解释它,认为这是媚佛、迷信佛的结果。
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先始于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得到了初步的传播,西晋十六朝时期得以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在北魏时达到鼎盛。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由于门阀世族的推崇,进一步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植和推广,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再加上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之说具有很大的诱惑性,因而南北朝历代的统治者,包括皇帝、贵族和世族官僚都信奉佛教,天竺(印度)僧人佛图澄、鸠摩罗什先后被北朝后赵石勒、石虎和前秦苻坚尊为国师。南朝的梁武帝更是一个信奉佛教的虔诚教徒,他曾把佛教定为国教,前后4次出家为僧,迫使朝廷和众大臣出巨资为他赎身。北朝也是如此,以北魏来看,各位帝王都崇尚佛法。根据史书的记载,北魏时的15位皇帝(连同西魏),都倡导佛法并且大兴译经、造寺及刻像之事。文明皇太后冯氏、孝明皇后胡氏、恭帝皇后若干氏及西魏文皇后乙佛氏都在长安出家为尼。在当时,洛阳城里的西域僧人有3000人之多。宣武帝下令建造的永明寺有一时期曾居住外国沙门达3000余人。当时的文人学士,也大多崇尚佛法,这就致使寺庙僧人的发展极为迅速。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佛教的盲目信奉,才导致了北朝时17位帝后出宫为尼。
然而,另外一些人从北朝17位帝后为尼的背景出发,仔细加以比较,得出了另一种结论,认为佞佛并不是帝后出家的真正原因,以为这些帝后出家为尼的真正原因包括:一是健康的缘故,寺庵的环境有利于染病在身的帝后的康复;其次是有的帝后在争宠的角逐中,由于失宠而被逐出宫为尼;再次是因皇位更迭或王朝易代而沦为牺牲品的,对这些失败的帝后来说,入尼庵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去处;第四类是幼主嗣位后两宫争权的失败者;最后则是入寺寻求政治避难的。
另外有一些人则认为应该从当时寺院经济的特殊地位来探讨分析这么多帝后出宫为尼的根本原因。北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扶持,寺院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僧尼的人数骤增。佛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这其中的不少佛寺是由统治者出资修建的。这些皇帝修建的寺庵,大都富丽堂皇,以收容帝后为尼最多的瑶光寺为例,此寺还有大量的宫女供帝后妃役使。这些寺院都占有相当多的土地和大量的劳动力,渐渐形成了独立的寺院经济和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财富,不经营生产,通过出租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剥削广大的劳动人民,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范缜在《神灭论》中说:人倾尽家财去拜佛求僧,然而那些粮食却被无所事事的众僧吃掉了。大量钱财都流进了寺院,社会上到处都是坏人,但却没有人去制止,人们还都在称颂“阿弥陀佛”。因此可以看出,这些寺院其实是供帝后享乐的另一处别宫,在实际的物质生活上与宫中并无差别。因此,这些人认为,在当时,寺院的特殊地位才是帝后出宫为尼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不论这些帝后出宫为尼的真正原因如何,都只是让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徒增几声感叹而已。
第二部分:后宫武则天后宫面首知多少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自取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身世并不显耀。公元689年(唐永昌元年十一月),武则天下诏改用周历,改诏为制。公元690年(武周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登基,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女皇帝。人们说到皇帝,常常会首先想到“三宫六院”、“佳丽三千”。那么作为女皇帝是否也需要“三宫六院”、“俊男三千”呢?据资料记载,武则天称皇帝后,后宫养了很多面首,面首就是供武则天享乐用的漂亮男人。其中武则天较为宠幸的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沈南谬、薛怀义等。但风流的武皇一旦有了性自由以后,她是不可能只拥有几位面首就满足的。她开始大胆放纵自己,嗜欲无度,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搜罗面首,那么武则天究竟有多少面首呢?
史书称武则天有面首三千,可与男性皇帝匹敌。但这种说法的传说成分较多,不可轻信。不过,我们可以从武则天通过种种手段来搜罗面首的有关记载中来推断武则天究竟拥有多少面首。
武则天面首的来源有很多渠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平公主所献。常言道:“饱暖思淫欲。”平民百姓尚且如此,何况有帝王之尊且永不服输的武后呢?她认为历代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难道女人就应该从一而终吗?长长黑夜,孤寂一人,这哪里像个女皇呢?于是她为自己平反,广选“妃嫔”,当然这些“妃嫔”都是一些高大英俊的男人。武氏大权在握,至高无上,文武百宫无一敢抗命。一些朝廷大臣为讨好女皇,自荐为武氏广择“美男”,如挑选美女一样,挑选貌美体健的男子,结果被选入宫中的,个个貌比潘安。然而选嫔妃有姿色就够了,但作为面首,光有英俊的外表是不够的。武后虽年过花甲,但养生有道,再加脂粉钗环,真是姿色不减当年,但人的生理变化是不能够改变的。绣帏之间,武后不能够随心所欲,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可怜那班徒有其表的俊男儿,进宫不出三五天就被侍卫捆了手脚,扔在御苑中的万生池中,喂了蛇蝎。作为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独具慧眼,一眼看穿母后的苦楚,于是亲自出马,以身试验,终于物色到难得的“宝物”,送于母后,真是雪中送炭,大解武后之饥渴,真是知母莫若女。张易之、张昌宗、沈南谬、僧惠范这些以“阳道壮伟”而受武则天宠爱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经过太平公主亲自体验、细心挑选的。唐朝享乐事件中,母女共用一男,大家共享,也成为时尚。还有就是那些自我感觉很好的男子向女皇“毛遂自荐”。据《旧唐书》载,柳良宾是由自己的父亲推荐的,同时被荐的有侯祥云,“子良宾洁自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吏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奉宸内供奉”。除了自己的女儿推荐、官僚推荐、男宠自荐,武则天还经常密派宫廷内的官员到民间秘密搜罗。据说当时宫中女才人上官婉儿就曾接受过这样的任务。上官婉儿出发前,武则天还就如何挑选男子向她面授机宜:男子鼻子大、隆直,必阳道壮伟。经过这众多途径,武则天的后宫自然“面首三千”了,为了对这些面首加以管理,公元698年,则天女皇成立了控鹤监。控鹤监是则天朝所独设的一种机构,它的设立,大概是与则天女皇的崇道思想有关。公元699年初月,则天女皇又设控鹤监丞、主祭官;到了公元700年初,则天女皇又将控鹤监改为奉震府,由张易之、昌宗二兄弟管理,俨然与过去“三宫六院”无异,张氏兄弟就像是东西宫的“皇后”、“贵妃”。
由上可见,说武则天“面首三千”虽无实据,但她的面首肯定很多是不会错的。
第二部分:后宫上官婉儿为何不记武则天灭族之仇
上官婉儿是一代才女。在唐高宗时,上官婉儿一家被武则天抄没,然而上官婉儿一心服侍武则天,她为何就不记武则天的灭族之恨呢?
据说婉儿尚在母腹中时,其母梦中见大秤一杆,于是请教相士,相士掐指一算,惊呼:“此子日后当称量天下。”待到婉儿出生,竟是一个女孩,大家都很失望,说相术骗人,无非为钱财而已,也就不再在意。等到婉儿祖父上官仪被武后杀害后,童年的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没入宫中为奴,本以为会暗无天日,可是等婉儿长成,她的才华开始在宫中显露出来。她博古通今,诗词文章犹为出色,甚至书法、数术、弈棋等无所不精。她的才名很快传到了武后的耳中并召见了她。当场面试时,小婉儿聪明伶俐,从容不迫,一挥而就,写了一首七言诗,其文辞精美,比起朝廷大臣们的腐儒酸调,可谓天上人间。尽管诗的字里行间不时透出对武则天的愤恨之情,可武则天并不计较,并感叹道:“此女才智非凡,赛过须眉!”随后,她命上官婉儿离开掖庭,到她身边来当秘书。上官婉儿接到诏命,心里非常复杂,这个权力至上的女人,曾是杀死自己家人的仇人,害得自己和母亲沦落为奴,现在,她又要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委以重任,而且是随侍身边的贴身秘书,憎恨、感激、恐惧各种滋味涌上心头,烦恼无比。但是一个月以后,她就成了武后最信任的贴身女官。武后讨厌批阅表奏,起草诏命,便把这些事都给婉儿处理,由此也正应了“称量天下”的预言。朝廷大臣们也竞相奔走其门下。从此,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由仇视慢慢转为拥护。到中宗李显即位,上官婉儿更是大被信任,中宗被婉儿的才貌所迷,便将婉儿召幸,册封为婕妤,封其母郑氏为讳国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