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256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256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在內,非在外,非在中間。於此、須知經云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樱|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
緣老死憂悲苦惱。此十二因緣,為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生死束俊啞S执肆
之身,從無明、愛、取而來;楞伽經云:『無明以為父,貪愛以為母』。無明、愛、
取者,即吾人於事理無明而生顛倒也;無明若滅,即得大涅槃。而大乘即得大智大悲
,普度眾生,雖自了生死,而常在生死海中度生不已。
又、前云:眾生者,謂多生物之類。於此又生一問睿镏愂霝槠湫裕縿t一

切眾生皆無定性,惟佛一成不變而有定性;蓋佛永斷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而有一定
之性。故一切眾生畢竟皆須成佛;譬如百川爭流,不流至海不息也。一切眾生固皆以
佛性為性,實則一切眾生皆佛。能見一切眾生,一切萬法,有情無情皆無自性,唯以
佛性為性,始可得其究竟;故人人須發成佛之心。
現今念阿彌陀佛者甚多,須知能念者即是佛,阿彌陀即我等具足之佛性已顯現而
成者。我等即以此為標準而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即念念攝受,他日生極樂國,即親證
本性圓滿光明之阿彌陀佛。(孫志鈞記) (見海刊五卷九期)


略釋對於佛教──畢竟空──之疑義
世有欲維持世道人心,而施行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苦趣之說,冀人心之悔罪修福
止惡行善者。逮研究而得其結論,則一切皆空;不惟家國身世之種種事物胥無存在之
價值,且並其三世流轉、六趣輪迴之命根我體而亦空之;更進取空間、時間、因相、
果相,以至若行、若心之一切伲Α⒗硇灾驹M空之,以成所謂畢竟空義。然則
誰造其因?誰受其果?誰畏其苦?誰求其樂?抑又孰為三世?孰為六趣?孰為流轉?
孰為輪迴?孰為因果苦樂、罪福善惡?孰為造受、畏求、悔修、止行乎?遂疑施行佛
教之終局,將使人人皆肆無忌憚,敢於犯罪,敢於攖苦,脫然無復能制!世道人心,
益失其維持之術!因此、對於佛教回遹迷惑而不能深發信心者。今釋其義,略分四門


一、四乘門  佛圓覺心,圓合群類,應機說法,因人施教,導以正路,咭源蠡
,始各得達其所欲達之地。今取而離合參互之,別為四乘:一、人天乘,對於世間未
有超俗善根而未能入超俗法門之普通眾生,依生滅相續之無常法,示取捨不息之有情
我,明善惡輕重之業因,陳苦樂升沉之果報。由上中下三品惡業,得幽囚、餓鬼、畜
生三途之苦報;造上中下三品善因,獲神、人、天、三道樂果;使知果必由因,業須
招報。然業緣有離合,故果熟有遲速,有現世報,有後後百千萬世報,有隔世報,有
前世因,有現世因,有前前百千萬世因;雖有遲速,因果無爽,雖有離合,業報不失
。由避苦趨樂而慕果修因,由懼報慎業而拒惡崇善,俾希望乎樂果,漸損減乎惡業,
今恐怖乎惡報,漸增益乎善因。依此人天乘法,可使下不退失人道,上能進至欲界諸
天,挈孔、墨、耶、回、之宏綱,去其邪謬,持其真當,保傅天人,無逾是矣!二、
天仙乘,對於世間未有出世善根而未能入出世法門之超俗眾生,厭動欣境,厭外欣內
,厭粗欣妙,厭欲欣淨,厭合欣離,厭礙欣通,使依禪定而得脫欲界煩動憂苦之業果

,遐登色界、無色界天;挈婆羅門教、道教、最高諸派之宏綱,去其邪謬,持其真當
,斯其選矣;而非多欲多求之眾生所能逮知也。三、拢娉耍瑢妒篱g有出世善根而
速求自度之眾生,使悟生空,斷除取蘊,敚撊尾幌⒅星槲遥瑨仐壣鷾缦嗬m之無
常法,成出世之小拢C擇滅之偏真。此唯佛教有之,非其餘之宗教哲學所能有,亦
非有愛之眾生所能知也。四、圓妙乘,對於世出世間具如來種性之眾生,令悟物我俱
空,而圓顯一真心無邊臁拢鹕^待而妙興十法界如幻神用。此則並包兼容前三乘
而瘢銎渖希乔叭吮娚苤病
疑者欲依佛教三世因果、六趣苦樂之法,明民以德,導俗以善,亦上植其仰信之
心於出世之三乘,歸依三尊而蒸化以人天乘法,持五戒、行十善焉耳。過此以往,雖
天仙乘亦雙棄欲界人天之善惡苦樂業果,況出世之乘乎?然進入乎此者,所謂法尚應
捨,何況非法?且捨欲界善法,況更行欲界惡法哉?猶之為保眼珠,且不肯稍以寶貴
之金屑滲入,況令麤劣之瓦担p害乎?蓋欲界所謂善惡苦樂者,進至乎天仙乘,已屬

惡固是惡,善亦是惡,苦固是苦,樂亦是苦。然在人天乘中,固不妨其善惡苦樂之決
定不易也。猶之各種科學上所定之原理,一入哲學,則失其原理之統一而降為非原理
,更有其較高之原理以為原理;然在各科學中,固不妨其自為決定不易之原理也。世
之學者,既不以哲學能失科學之原理而廢科學,亦不以科學未得哲學之原理而廢科學
,復何疑乎信仰佛教而實施佛教人天乘法哉?亦必須仰信乎佛教,乃能上不失真,下
有益乎生民耳。
二、三性門  云何三性?一者、遍計執性,二者、依他起性,三者、圓成實性。
世間眾生妄想執著,甚深甚重,未能直令卒解頓證如來智慧德相。是故初依依他起性
,即一切因緣所生法,而有假名假相如幻如夢之功用者,順此依他起而令畏下墮之苦
,求上昇之樂,轉惡成善,故有人天乘法。逆此依他起性,而令捨苦本之有,證樂性
之空,轉染成淨,故有拢娉朔ā,F世來世自界他界惟有利益,樂者為善,反是為惡
;善惡雜糅為染,純善無惡為淨;此拢娉斯靡詿o惡為淨,猶未能圓滿純善也。次依

遍計執性,乃說一切我法本來畢竟空寂。蓋遍計執性,依依他起性而執種種我法,為
實、為常、為無、為斷,皆是識心虛妄分別,但有邪信,俱摺X;故與通盤打破,
徹底掀翻,令不得一法以依據住著,乃圓顯無依無住之真性體也。此多分為解除天仙
乘、拢娉酥畧炭‘而說者,故於人天乘之隨順依他起性而施設者,不相妨也。次依圓
成實性,融前二性,兼說三性;謂遍計執性之本空,即依他起性之如幻。非本空必定
是常,唯本空故是以輪迴流轉、解脫進化之業因果報、善惡染淨、皆如幻夢;非如幻
必定是實,唯如幻故是以生住異滅離相無相之幽顯、人天、凡拢⑸饛谋究占拧H
幻故,一性無性而無不成就;本空故,一相無相而無不圓常。此本空如幻法所依之無
所依體,即真實之性,此真實性本來真實,故本空如幻,亦本來空如幻,而無不圓常
成就真實也。無不圓常或成就真實,故本空如幻之三世因果、六趣苦樂、亦無不圓常
成就真實者,豈因本空如幻而致人心蕩然無所制哉?正以本空如幻,可勇猛精進自由
,除惡興善、轉染成淨耳。

三、二諦門  二諦者何?一者、世俗假諦,二者、真勝義諦。從世俗假相而觀之
,從地獄法界以至佛法界,具足種種苦樂、善惡、罪福、染淨之差別相;從色、聲、
香、味、樱⒎ㄒ灾翢o為真如法,具足種種性、相、體、力、因、緣、作用之差別相
。佛拢塘克彾ㄕ撸仓T世俗假相,無不如實如是;故為示世俗假相最罩B之理。
從真勝義性而觀之,一切法界平等平等,一切諸法平等平等,一切差別平等平等;一
相無相,一性無性,一一不可思議,一一常寂滅相;亦不可說之為平等,乃真平等,
亦不可說之為真勝義性,乃為真勝義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圓覺拢侵H證,
亦復證無證相。然法界諸法皆依之而有種種差別之義,故名真勝義性。
此之二諦,恆不可離,說之為二,實非二物;非可相離而不使離,實不可離故不
相離。離真勝義諦不能有世俗假諦,猶之離空間不能有物象也;故龍樹曰:『以有空
義故,一切法得成』。離世俗假諦無由顯真勝義諦,由之離物象不能顯空間也;故護
法曰:『即唯識性說為真如』;離唯識別為真如性。然則說三世因果、六趣苦樂,真

說一切法本來畢竟空寂,匪獨不相妨礙,抑亦相眨拖喑删驼咭病@献右嘣唬骸喝
輻以為車,當其無,有車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夫然,世有欲用佛教人天
乘法以明民導俗者,則正須深契乎一切法本來畢竟空寂之真勝義諦,乃能用法而不為
法用耳。
四、一實門  法界諸法,一一實相,隨拈一法皆為法界;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圓融絕待,無欠無餘。今有一小芥子於此,說之為地、水、火、風四大所合成,自類
芥種所生,色塵、樱鼔m、及空間形式、時間形式、因果形式所範型,故亦能為芥種而
生芥子,亦能化還地、水、火、風四大,故能占若干之空間與若干之時間,亦能得有
人類及一切物取於芥子之種種功用,此皆決定無虛謬者,故是實相。然此芥子若離前
列諸法,別無芥子自體相用,而四大及色塵等皆周遍宇宙萬有,無從分割一畛域以專
為芥子一名之所詮義。且推此芥子之因於四大、芥種,如展轉上推乎四大、芥種,則
無第一真因可得;如是以無第一因可得故,無邊際可立義界故,無實在之自體性故,

說之為本來畢竟空寂,亦決定無虛謬,故亦實相。一切法皆識心分別而現,其體皆妙
真如覺性,故此芥子亦是識心分別而現,其體唯妙真如覺性,亦決定無虛謬,故亦實
相。一實相即此一芥子,一芥子即是一實相,若明唯此一實相者,則一一法皆一實相
,皆因緣生,決定因果不昧,業報無爽,本來空寂,唯有假名,其體真為妙真如性覺
也。實相如是,甯以本來空寂遂撥無因果業報哉?唯學者深自研究之,自能深達罪福
相即諸法實相,幸毋以世智聰明自障也。
夫本來畢竟空寂者,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心未嘗作,是以本來空寂,法生
還滅,是以畢竟空寂。無執何作?有作必執!悟本來空寂必無作,有作即迷本來空寂
,悟畢竟空寂必無執,有執即迷畢竟空寂。故迷本來畢竟空寂,乃執心而作業,今既
縱心為惡,惡業現有,惡報當有,從惡增苦,從苦增惡,業果相續,既無息心之日,
甯有報盡之期?既失本來,甯有畢竟?夫何能空寂哉!夫何能空寂哉!烏乎!諸義甚
深甚深!知之不真,轉成邪見!楞伽經謂之惡取空,大佛頂經謂之謬解法空,永嘉謂

之『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佛法種種呵斥虛無斷滅之見,而說人天乘
輪迴六趣之因果,流轉三世之業報,奈何惡取空邪見,謬解甚深空義,謂學佛法將令
人心縱恣為惡而無所忌憚哉?不速懺悔,則謗法之罪報必不免矣。哀哉!眾生深可憐
憫,出有入空,逃水投火!(見覺社叢書第一期)


一相定無得觀總持曼殊般若義
古德示『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訓。然此不曰:萬法歸一,一歸無處,正以申
其一相之妙定,啟其無得之正觀也。萬法盡歸於無,固矣;但滯無成有,一昧於無事
甲裏討生活,則將墮枯木禪豁達空等種種流弊。故巧設方便,而曰一歸何處,俾行人
於色心雙捨、我法俱空之際,仍令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