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222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222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義,各有其宗要點;然亦互相攝入,互相交遍,如帝網珠之重重相映也。佛說消
災周文有四,今初釋尊標示。
淨信者,轉依之基礎,正行之要鍵,為學佛者必具條件;蓋由淨信故,一切清
淨心心所,皆得相應而起。信心所,居十一善心所之初,善以此世他世順益為義;
此信心所自性清淨,亦能令餘心所清淨,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故此言信,與常言
之信異。常言迷信或铡湃搜裕湫胖薪院e謬成分,不可與此淨信同日而語。
以此淨信,具有三個條件:一、信實,信有諸法真實事理;二、信德,信有三寶真

淨功德;三、信能,信自己有修行、斷惑、證果之本能。如是依真實事理,三寶功
德,本具功能而起信心,方稱淨信;亦可引餘善心相應而起。故華嚴云:『信為道
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為三乘拢乐矗磺泄Φ轮福T戒、定、慧善
根莫不由此發生。如是淨信男子女人,能於藥師如來名號,聞已誦持,即可得益。
誦、為背誦,持、即意持不忘。如是誦持名號,由名召德,即能攝取佛果一切功德
。晨嚼齒木,即嚼楊枝,清口、澡身,使內三業清淨。以諸香花至供養形象,使外
壇場莊嚴。若自書、若教人書者,古印度佛經皆以貝葉書寫,中國古亦用紙書寫,
自五代宋時以來,乃有刻本流通,故亦可以刻經流通代替寫經功德。一心受持,包
括讀、誦、受持、講習、思維其義,為他人說等等。法華明五品法師功德:一、隨
喜品,二、讀誦品,三、說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皆可於一心
受持攝盡。又諸經論明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諦聽,五、
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亦於此一心受持中

攝之。受持,即聽受記持,蓋佛經結集,只是經大眾會誦,未必即有寫本,故初學
者須師傳授,方可從之聽受記持;如今西藏佛徒,尚實行授受之制度。雖然,時至
今日,經典流通,凡識文者,皆可披讀誦持,思維其義;故中國從古以來,即多從
文自悟之師也。法師之法,狹義言之,如四無礙辯中之法無礙辯,法對義言,但指
能詮教法。廣義言之,則能詮之教與所詮之義,法界諸法無非是法。如是思維,通
達善解其義,以法自師;復能輾轉開示宣說,以法為他人師,故曰法師。吾人於經
典得以受持讀誦、思維其義者,皆由法師為導引,法師之恩德甚深,故應布施供養
,盡意敬重。非特物伲M量供養,即以身命供養亦所不惜,方稱真涨蠓āS^夫釋
迦因地求半偈而捨全身,可為軌範也。時至今日,邪見熾然,有法不求,反誹謗之
,譏毀之而不遺餘力,可慨也夫!故學佛者,淨信三寶,方蒙諸佛護念;以佛果功
德,皆由因地淨信而起;由淨信而紹隆佛種,續佛慧命,故為佛所護念;如母憶子
,念念不忘,則所求者,皆得遂願圓滿,善根增長,漸證菩提。

己二  曼殊奉揚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
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
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
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綵,作囊
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餘無量百千天
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
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
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曼殊既聞世尊開示藥師如來本願功德,利益有情,故發誓願奉揚是法,使像法
有情,未聞者聞,已聞者增長,種種設法傳流此經;故今日能得以講讀此經,皆曼
殊誓願加被之力也。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皆是供

養莊嚴之具。花、香、燈、塗、鼓樂,為五供養,此中皆已具足。五色綵緞,作囊
盛經,以表敬重;掃灑清淨,莊嚴處所,如是奉揚此法,即能感得四大天王等來護
持道場,供養尊重。四大天王,亦曰護世四王,以四天王天處三界諸天之下,距離
人間最近,與人間有密切關係,故能護人護世也。及餘無量百千天眾,即指四天王
天以上忉利天等諸天。以佛法流通之處,即天人福德得以增長之處,故踴躍歡喜而
來護法也。此經寶流行之處,即有人依十法行受持之處。但信受奉持,必能解其義
,若不了解,即難正信;而信如手,人若無手,雖有人授與珍財而不能接受,無信
、則雖有功德寶亦不能受取。故能真實信受奉持及聞名號,皆得離諸橫死。橫死者
,種種不一:或不衛生而死,或病不醫治而死,或肆無忌憚遭刑網而死,或遇人禍
天災不測而死等,皆為橫死之原因。又有世人所不常見之橫死,即如前簦戎T惡鬼
劫奪精氣等而死也。
戊三  釋尊重詳軌益

己一  開示儀軌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
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
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
潔,著清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
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遶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
演說開示』。
此因曼殊誓願奉揚,故世尊重為詳示儀軌,即將應如何去修習奉揚之方法,廣
為開示。曼殊之言,上契佛理,下適眾機,故佛印可之以如是、如是。此言修持方
法,須先造藥師佛形像,然後以華香莊嚴道場而供養之。但應如何建立形像耶?此
須依據前第一第二願中,明佛身光,相好莊嚴而建立之。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等,
此專指在家信眾而言。即修建藥師法會,七日七夜,齋戒受持,香花供養,與今之

寺院中修建彌陀佛七等相似。食清淨食,不但素食,尤重過午不食之禁;若過午食
,即為不淨之食;五葷及腥血肉之食,更無論矣。澡浴香潔等,即三業清淨,一心
恭敬,七日七夜,受八齋戒,如法修持。無垢濁心者,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壇既
清淨,心須無垢濁,若心不離垢濁.壇淨亦復奚益?穢污堆積曰垢,泥水混沌曰濁
,設以心如淨鏡,因貪等煩惱之穢積,則如鏡著塵垢矣。設以心如清水,因食等煩
惱之污滓,則如清水混泥濁矣。故今應生無垢濁心,即將一切煩惱伏息,起清淨心
。既無垢濁,應無怒害。然怒害心,為煩惱中最利之煩惱──怒心為小隨煩惱中之
忿,害心即小隨煩惱中之害──,此怒害心形之於外,無非損人的行為。本來、佛
心眾生心,一心一切心,交互相遍。由此怒害心起,即與諸佛慈悲之心隔絕,而障
蔽與一切眾生相通之本能也。『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即此之謂矣。由無垢
濁心,起清淨心;由無怒害心,起慈悲心;對一切有情識有思想的同類有情,起利
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又、無垢濁心,無怒害心,猶為佛教消極方面破除者。

而一般不明佛理之人,即以此目佛教為悲觀的或消極的,不知佛教於破壞垢濁、怒
害之心後,即隨而建設慈、悲、喜、捨平等心所表現的積極的行為,不智孰甚!慈、
悲、喜、捨,亦曰四無量心,以此四心普遍平等,量同法界,無界限故。慈心,使
諸眾生同得利益安樂,如母憶子,時時念子安樂,而菩薩則遍諸有情。悲心,拔除
眾苦,由慈為本,見眾生苦而悲痛,欲救濟其苦,盡力設法,將苦連根拔除,杜塞
苦源。故諸佛菩薩,皆以慈悲為心,由慈悲故,見眾生得樂離苦,起普遍的喜心;
喜心、正與嫉妒心相反,以懷嫉妒心,見他好事,即不歡喜。須有上慈、悲、喜三
心,等觀若自若他、若男若女,眾緣所生,其性本空,無可取著,自他苦樂平等無
別,即起捨平等心。由捨平等故,若慈、若悲、若喜各各平等,即成四無量心矣。
故若慈悲等心,從自他觀念而出發,執為實有能拔苦者,能與樂者,及所離苦者,
所受樂者,則有限量,非平等心;而菩薩從二空無分別智而起與樂拔苦,雖終日與
樂拔苦而不見與樂拔苦,故能成其平等普遍之無量心也。

總之、塑畫形像,供養經典,受持讀誦,思解其義,開示演說,互相修習,即
組成建立藥師法會之儀軌也。
己二  指陳效益
庚一  獲福益
『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
得男女』。
此獲福文略,下免難文稍廣。由前建立藥師七佛道場,七日七夜,齋戒沐浴,
如法修行,即將此功德回向,昔得隨願所求。但發願須在功行未修之前,而回向則
在功行修成之後。將此功德,或回向個人消災獲福,或回向法界眾生;此發願與回
向之區別也。但世俗一般人所欲求者,不外福祿壽喜等,故此中即隨俗而說。壽、
乃人生得以維持生命的最重視者,壽若無,則雖有整千盈萬之產業,不能享受,故
曰:『五福壽為先』。佛法謂人身難得,若既得人身,如嫩木初長,天真時期若遭

夭折,即不壽矣。又至壯年時期,血氣方盛,正是青雲直上、奮發有為之日,忽遭
不測,百業不成,志願未伸,尤為可愍!至於老年欲壽不能,亦極痛苦。故求長壽
,實為人生最大之要求,而尤為富貴者所需要,亦為中國人特別需要。因中國人素
重視現生富貴,不若西洋人斤斤乎求生天國,故須先求長壽來保障富貴。尤其中國
之道教,求長生久住之道,與萬物並茂,與天地同春,皆求長壽之表徵。然真長壽
,非人所能,即道教長生久住,亦非究竟;蓋究竟長壽,無始無終,不知本末;若
落本末,即有始終,故雖壽長至非非想處,亦有盡時,何況道教?即如道教壽與天
地同春,而天地亦有成住壞空之變,故其壽是相待的非絕待的,是有盡的非究竟的
。道教尚且如是,又何論人壽耶?人之壽命,由阿賴耶識中引、滿二業種子之原
動力,引生一期異熟果報之命根,有形段,有限量,呼吸不來,命根即斷,故亦是
相待的非究竟的;若究竟無限,須空異熟業報,則業命斷而任呦嗬m之無分別智的
慧命長存。菩薩根本智證真如法身,慧命相續,無漏功德輾轉增上,即不為異熟業

命有形段之限量。然地地新陳代謝的微細變易未窮,故有變易壽限。唯至佛果大圓
鏡智相應,轉成庵摩羅識,相續湛然,無有窮盡,方為究竟無量壽也。但此為佛之
報身壽,佛有三身:自其法性身言之,從本以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眾生與佛
平等平等;但眾生未證,只可名法性,不得名身;菩薩少分證得,佛果究竟滿證。
此法性身與報身之自受用身,一味普遍。至他受用身與變化身,則機緣無盡,佛身
無盡。故總言之,法身自性長壽,報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