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大心者,即是欲由凡夫地,渡到如來地之人;而菩薩階位乃為此等眾生之過程。
其修習、先當發起勤斷二障之願,故云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在此勤修斷勤功夫之
時,其現行與習氣必是次第分伏,如三賢位人;至於二障已伏,是為登地菩薩,故
云即能悟入菩薩境界。然已伏未斷,是仍在由眾生至佛之過程中,故名菩薩性。事
理障已永斷滅者,礙正知見之理障斷滅,即為滿足菩提;續諸生死之事障斷滅,即
為滿足大涅槃。滿足菩提,是為智德;滿足涅槃,是為斷德。菩薩雙伏雙斷,至於
究竟,即為佛果,故云即入如來微妙圓覺。不立如來性者,修習功夫已至究竟,非
可更論差別,故菩薩性即如來性。
復次、有我執者必有法執,而理障斷者,事障必斷。故小乘可以但悟人空,只
斷事障;大乘菩薩,根器猛利,故可二障同伏同斷,成直從伏斷理障而斷事障。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
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四、不定性。一切眾生,通指能知圓覺本具從事修習之人,故云皆證圓覺。此
等眾生欲求斷障,必求善知識以為師友。善知識所作之因地法行為何,即依之修習
。譬如遇聲聞乘之善知識,則修四諦;遇緣覺人,則修十二因緣;遇菩薩乘人,則
修六度。教之頓、漸,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識而不定,故云爾時修習,便有
頓漸。但此等眾生,若遇如來教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皆可得成佛果,初不因其夙
習之大小而有異。故有心求道之人,不可不慎擇師友也。不定性與凡夫性不同者,
一則不知求道,未解修習;一則已能發心,欲求斷障。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五、闡提性。有心向道不得善友,隨所遇邪見之人,依其不正之行,雖有修習
,亦成邪見,故云未得正悟。邪悟不能入於正道,故名外道。修佛菩提者,求斷二
障已難,況復入於邪悟?邪悟既成,其心決定,故名外道種性。
上來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雖有大小之異,但皆正悟,堪為成佛之因。獨
外道種性摺闯煞鹫颍麛喾鸱N,必俟果滿,始能轉變,故以闡提稱之。此等铡
謬修習,胥由邪師各自以為得無上道,自铡‘人。求道者铡肫缤荆瞧浔绢姡
云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總結五性。五性差別,但依斷障溕罟史侵阜N子。又依斷障溕罟剩史卜虿
與。單指修佛菩提者,遇何等緣而成差別;大小邪正之分,胥在乎師友之緣。彌勒
之問,饒益於末世眾生者,固深且遠也。
庚四 答迴入塵勞度生方便問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
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節正答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大悲者,同體悲心。菩薩入
塵,以大悲心為主而起種種方便。世間非一,故云入諸世間。入世為開發未悟,開
發不僅言教,故云乃至示現等。種種形,如觀音現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之類。種種
相,或現慈悲,或現威嚴之類。修諸正行名順境界,作諸非法名逆境界。與其作同
類之事,則親近易化,最後則在令成佛果。其基本惟在因地所發之願力,故云皆依
無始清淨願力。此答若謂:菩薩入塵度生,惟以大悲心為主,而方便多門雖不一定
,其大致則或用言教以開發,或示形相以觀感,或與同事以攝化,其目的在令成佛
果,其基本在度生大願。
已四 勸修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放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
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增上心者,不以現在所得為足,必求增長上進之謂,即向上而求之心。既起增
上心,即當發大願。願我今者以下諸言,即大願也。既發大願,即依願起修。二障
之中,仍有重重之障,故云諸障。諸障必漸伏漸斷,故云漸斷。障盡即解脫,願滿
即莊嚴,全文義意可知。
戊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
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
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丙二 行抉擇
丁一 行位──清淨慧章
前二章於境之抉擇,已明上求佛道之自悟境,及下度眾生之悟他境。自此以下
六章,於行之抉擇,則分行位,行法,行病患,行方便,層層辨明。本章為行位抉
擇,由生至佛,依境修行,必以般若為領導,故以清淨慧菩薩發起本章之問。
戊一 長行
己一 啟請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
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
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具儀之後,領前得益。蓋以上各章,及前章之輪迴幾種,菩提幾等,及教化方
便,皆不思議事。向本不見不聞,今蒙廣說,故云善誘。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
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拢蹋S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繼謝益而申請辭。法王、即佛之別稱,佛從因地依圓覺境,修圓覺行,至於
成佛,始圓滿此覺性。是則從眾生位發心起,致於佛位圓滿覺性止,中間必經過菩
薩階位,不知須證何種理?始得何等位?故以云何差別為問而請佛重宣。問意不僅
在會中諸來法眾,而注重末世眾生,亦可聞而開悟,以致能入果位,故云令末世眾
生云云。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己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
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
而聽。
清淨慧菩薩問意:重在令末世眾生聞教開悟,漸次能入。蓋以在會法眾,親聞
法音,如說修行,不足為難;至於末世眾生,去佛既遠,若不詳垂拢蹋刂潦
懀馈7鹬艘猓手痹疲甑饶四転槟┦辣娚
己三 正答
庚一 總顯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
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
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
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自此以下為佛正答。問意在云何差別,此節則先將有無差別提出研究。應分兩
面觀察:其一、從圓覺自性真實相中說,實無差別;其二、從眾生迷倒修行功用上
說,便顯差別:此其大意也。茲釋如下:
圓覺自性,即平等真如法性。非性性有者,謂非此自性中有差別性。循諸性起
者,諸性、指眾生、菩薩諸差別性,謂循諸眾生、菩薩之性而起差別。既循性而起
,即非實有諸性,是以無取無證;意即謂不可以圓覺為所取所證之法,而以眾生、
菩薩為能取能證之人也。以在真如實相中──即圓覺自性上──實在無菩薩及眾生
可言。何以故下,文自徵釋。幻化非有自體,幻化當體即真。菩薩、眾生皆圓覺循
性而起之差別,故菩薩、眾生之名,皆如幻化無體,幻化之體即是圓覺,非以幻化
之體而別取證於圓覺。故云: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此從第
一義真實相中觀察,理智如是,無二無別。更設喻明之:眼根與見性平等無二,眼
根不自見眼,以喻圓覺不自取證圓覺。是以於實相中,此圓覺性自平等,實無從生
至佛之差別,非強使之平等也。故云性自平等,無平等者。今請另設一喻:譬如以
金鑄器,則杯也,盤也,諸相歷然;但從金體上觀,則平等皆金而無諸相,此一義
也。
眾生迷倒下,示差別所由來。未能發心,未悟圓覺,是名迷倒,即於一切幻化
未能除滅。若已發心者,於一切幻化、或已斷而除滅,或雖伏而未滅,伏斷之功不
等,則其行為乃有漸次可言。故云: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言妄功用者,
二障苟未永斷,皆得名妄也。至二障永斷,是為寂滅。於是隨順覺性,絕諸對待,
而能證智與所證理、平等無二,故云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以此
由生至佛,漸次修進,可云差別,此二義也。下文即依此義,顯示四種差別隨順覺
性。
庚二 別明
辛一 答由生至佛之漸次差別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
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懀АH
復有人勞懀в罃啵梅ń鐪Q,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是名凡夫隨順
覺性。
此答由生至佛之漸次差別,即從博地凡夫說起,故云一切眾生。眾生從無始來
,不了身心幻化,莫不執我,不知我無實體,執有我者,皆是妄想,故云妄想我。
既執有我,必執我所,故云我及愛我者。西哲有言,世間一切皆可思議,唯我是神
祕的,不可思議。其實、思想乃前後不同之心理作用,而無一貫之我體;但眾生不
知此是念念生滅前後不同的,是以起憎愛、耽五欲。故云: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
起憎愛,耽著五欲。五欲者,色、聲、香、味、樱鼮榧毼逵回敗⑸⒚⑹场⑺
為粗五欲。若遇下,明聞法開悟之人。眾生一向執我,不知妄想念念生滅,若得善
友之教,悟知淨圓覺性,則此妄想起滅,亦可發明。起滅即生滅,既悟圓覺,復知
生滅,則此生乃是憂悲苦痛之勞懀裕纯闪酥试萍粗松宰詣趹'。言性自
者,謂非圓覺性隨此生而勞懀В思创松宰詣趹'耳。此僅了知,未加修斷,尚
未足與差別之數也。
若復有人勞懀в罃嗾撸^此等人於開悟圓覺之後,決知圓覺性不搖動,信能必
證,此勞懀д咝宰詣趹',與圓覺性了無交涉,誓期永斷,於是即得理解清淨,故云
、勞懀в罃啵梅ń鐪Q。法界者,賅一切法而言,即謂於一切法得清淨理解。法界
淨,亦稱法眼淨,即了知本無身心一切幻化也。顧雖有清淨理解,但於事修未能相
應;譬如只是意識之功夫,未能成智。此等人雖是隨順圓覺不相摺妫荒茏栽
隨順,故云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明初修,約十信位言,未接
拢鳎q在外凡,故云此名凡夫隨順覺性。此其一。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菩薩,約三賢位人。前之淨解,是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