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154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154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勝義)修(瑜伽地波羅密)證(地波羅密成所作事)了義(四皆曰了義教),意見
乎解深密經矣。彼經雖唯與無量大聲聞眾俱、無量菩薩摩訶薩俱,是從超過三界淨土中
說;其說勝義之教、瑜伽之教、皆有無量有情發菩提心,無量聲聞得法眼淨(案:即
不隨分別,歇即菩提,亦是於菩提心令得自在);又訶定性二乘為增上慢(亦同法華
訶退席者為增上慢),甚合本經旨趣。善現所說,即是轉般若經,亦即大阿羅漢得自
在菩提心者也。  
維摩詰所說經:初序品中,寶積與五百長者子發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舍
利弗見此佛土穢,螺髻梵見此佛土淨,同本經初阿難之取捨二門也。佛為寶積說淨土
行,及現此土之清淨莊嚴相,同本經初如來之標酬二門也。次方便品,同本經歷萬法
顯如來藏。次弟子品至不可思議品,同本經約四諦顯如來藏。次觀眾生品至入不二法
門品,同本經明圓通門章。次香積品及菩薩行品,同本經示菩提路章(如曰:若聲聞

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行然後及消,乃至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乃
消等)。次阿■佛品至法供養品,同本經保綏菩薩初心,究竟
進修最後垂範也。又維摩詰所得不思議解脫門,現諸神力智辨;即本經觀音圓通及神
咒所成德用。唯彼經屢言入正位二乘不能發菩提心,是尚用遮詮密顯耳。
乙 會校四論
中論:亦曰般若燈論,正觀論,大乘中觀論。共有二十七品:從第一觀因緣品、至
第二十一觀成壞品,同本經歷萬法顯如來藏。從第二十二觀如來品、至第二十六觀十
二因緣品,同本經約四諦顯如來藏。又從觀如來品至觀涅槃品,同本經明圓通門示菩
提路二章。觀十二因緣品,同本經說七趣生報。觀邪見品,同本經說五陰魔境。得其
意而觀之,姡凰慕猓瑹o往非目無全牛矣。  
大乘起信論,共五分:一、因緣分,同本經阿難之取捨。二、立義分,同本經世
尊之標酬:見佛發心,即眾生心。常住真心,即心真如示大乘體。妄想輪轉,即心生

滅因緣相、能顯大乘體相用。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真心;即一切諸佛本
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入佛地也。三、解釋分,更成三品:甲、顯示實義:其釋心
真如門,同本經破想相遮顯如來藏。次釋心生滅門,同本經歷萬法泯顯如來藏。次釋
生滅因緣及顯示自體相用,大同本經約四諦顯如來藏。乙、對治邪執,同本經說七趣
生報及行、識陰魔境。丙、修行正道,同本經示菩提路章。四、修行信心分,同本經
三漸次。其止觀,同本經首楞嚴性三昧。其真如三昧,同本經耳根圓通。所辨魔事,
同本經說色、受、想陰魔境。結收止觀利益,對治凡夫樂者生死不修善根,二乘怖畏
生死不起大悲,則亦總遣五陰魔矣。其明念佛治障,往生極樂,同本經持咒,亦同本
經第二漸次也。五、勸修利益分,同本經結歸心得開通,傳示將來及經益可知。故彼
論較本經,除念佛及持咒,真如三昧及耳根圓照三昧外,實無絲毫異相。等是最初方
便,令不定聚眾生入菩薩正定聚者也。
成唯識論,共三十頌,略作三門會勘:一、前二十五頌,同本經歷萬法顯如來藏

。後十六頌,同本經約四諦顯如來藏。用彼全論前後相互,方成本經顯如來藏章耳。
二、初一頌半兼第二十五頌,同本經破相想遮顯如來藏。十六頌至二十五頌,同本經
說七趣生報。二十五頌至三十頌,同本經明圓通門示菩提路章,兼含超越陰濁,
脫離魔邪。三、彼之全論,唯是本經示菩提路章。因彼論文義之前後互相關攝,可反
顯本經文義章章含融已!然非見彼論之條分浚觯灰酌鞅窘浺惑w全具也。
摩訶止觀:雖復廣明諸法,部意所歸,唯在發明修進證成不可思議圓頓止觀法門
。正同本經,祇在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也。彼有十章,亦作三門會校:甲、就彼全部
十章:論大意、釋名、體相三章,同本經歷萬法顯如來藏。攝法、偏圓二章,同本經
約四諦顯如來藏。方便、正觀二章,同本經明圓通門章。亦兼修三漸次,捨七趣報,超
五陰濁,斷諸魔事。果報、起教、旨歸三章,同本經示菩提路章。亦即圓發耳門妙用
,亦即廣顯神咒功德,亦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乙、專就大意一章論:一、發大心,
即是悟如來藏。二、修大行,即是入圓通門。三、感大果,即是履菩提路。四、裂

大網,即是示七趣報,斷疑邪見,成決定信。五、歸大處,即是越五陰區,秉金剛慧
入莊嚴海。丙、專就正觀一章論:初觀陰、入、界中專觀心門:一、觀不可思議境,
二、發真正菩提心,同本經阿難開圓悟(此即所謂從聞圓解,更觀開圓解也)。若上根
智得自在慧,更不須下列諸門矣。三、巧安止觀,四、破法遍(若文殊擇去諸圓通)
,五、識通塞,同本經阿難得修門。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
能安忍,十、無法愛,同本經阿難悟禪那修進勝位。增進拢灰廊凉u次:二漸次攝持
戒、誦咒、離七趣妄,三漸次攝誦咒、遠魔、離五陰妄。其餘觀煩惱、病患、業相、
魔事、禪定、諸見、增上慢、二乘、菩薩九門,要皆是此保綏菩薩初心之悲教耳。故
曰發則成觀,不發無所觀也。又彼第六方便一章,當亦通用建立道場持咒(昔法智大
師常修之)。故彼部與本部,除一選意識為專觀境,一選耳根為專觀境外,更無他異
。本經未度震旦,梵僧見彼部先記與本經相似,盏梅ㄑ矍鍦Q者也。     

三 別明當部要義分

云何別明當部要意?譬遇一本希有殊勝果樹,多人圍觀:在名學家,則起當何詮
表,當何類別,當何說明等想。在農學家,則起當何種植,當何培滋,當何收成等想。
在伲鼘W家,則起具有若干原行,如何如何化合則作如何如何現象等想。在工學家,則
起可為若干原料,如何如何製造則得如何如何器用等想。在教育家,則起應如何著書
繪圖,導兒童易解等想。在政治家,則起應如何闢土播殖,富國家出產等想。在醫學
家,則起當驗其氣味,如何泡煉,去雜毒而提精汁,和誰藥品,可治病而益身等想。
在美學家,則起當築以園苑,如何修護免侵損而成繁榮,與誰撸зp可忘憂而得樂等想
。在生學家,則起此樹由宇宙常化中,萬物展轉拒攝消長、淘汰蕃變而緣起成就,無
始無終而非無一期生存之命限,無繼無域而非無一形果色之性分等想。在心學家,則
起此樹由意識潛念中,萬物展轉異同離合、分別計度而安立施設,無內無外而非無一
體並現之心境,無作無得而非無一類相熏之業用等想。雖皆如理,而各殊想;雖各殊
想,而皆充分。何者?唯是此果樹非餘故;等觀此果樹非謬故;同能具此果樹之全

體圓用,非得一則失餘故。若執一想而排餘想,局一是此而餘非此,諍論妄興而樟x斯
晦矣。本經當部各別之要意亦如是。不起性計,不局定見,正無妨隨喜隨宜而觀察悟入
。就四悉檀論之,亦各一一具足,順路還家,奚用枉道從人也哉!即開十意,略明其
例。若具說者,此之十門,一一門各有十佛剎微塵數句。故曰:『吾從鹿宛以至鶴林
,於其中間不說一字』。
甲 本經始終唯令了達如來藏圓理
圓理者何?本如來藏心,一空一切空,一不空一切不空,一空不空一切空不空,
所謂不可思議圓三諦理是也。此義前文論之詳矣。經文燦然,不勞煩引。今更出其大
意:名相皆唯妄,常遍空寂故;專用皆如幻,常遍緣起故;體性皆自真,常遍成實故
。不獨萬法唯如來藏,而如來藏亦唯一法故。如來藏非色非空、乃至非我非淨,即心
即空、乃至即我即淨,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亦可心識、非如來藏乃至非我(我訓自
在)非淨,即如來藏、乃至即我即淨,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是展轉,至於我淨,

亦復如是(詳細說之,可成四百卷般若經)。亦可心在身內,非如來藏乃至非我、非
淨,即如來藏乃至即我即淨,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是展轉,至於心無所著,亦復
如是。亦可想相非如來藏、乃至非我非淨,即如來藏、乃至即我即淨,離即離非、是
即非即。如是展轉,至於見精、眚影、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四諦、
三相續、二轉依、水火傾奪、真妄因依、二決定義、六結根元、二十五圓通門、五十
五菩提路、五重渾濁、五會章句、四清淨律儀、三增進漸次、十二虛妄生類、五十微
細魔事、二十五有雜染業報、三十二應淨妙功德,極於一名一言、一塵一毛,無不各
各亦復如是。是故唯是六根,更非他物。亦可唯是六識、六塵、五陰、五濁、七大、
七趣,乃至唯是五無間業、三有為相、二顛倒因、五魔邪境,空華幻翳,草葉浚Y,
更無他物。是故各各皆成第一三昧,各各皆是第一圓通。寄方阿鼻地獄三昧、乃至非
想非非想天三昧,無非首楞嚴王三昧。妙音密圓圓通、乃至淨念相繼圓通,一一皆可
獲二殊勝、四不思議,成三十二應,施十四無畏。一一皆可讚曰:『此方真教體,清

淨在□□,欲取三摩地,實以□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是則圓真實,是則
通真實,是則常真實,溕钔搿4耸俏m佛,一路涅槃門』。但以此門修圓通超
餘者,亦可如是重重單眩奖M乾慧。如是皆以妙覺地故,善能成就。亦可當知
汝心生虛空內,猶如太清點片雲裏;乃至亦可令識真實深樂自生,知有三界不戀涅槃
。何者?如舉心識,心識為法界,一切法趣心識,是趣不過;尚無心識非心識,何有
趣過不趣過!如是展轉,乃至隨舉涅槃,涅槃為法界,一切法趣涅槃,是趣不過;尚
無涅槃非涅槃,何有趣過不趣過!此之謂旋陀羅尼,百千萬儯恿_尼,法音方便陀
羅尼。所以圓妙、圓融、圓足、圓頓、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
、圓建立眾生、圓超二種生死、圓證三德涅槃;究竟如來,即究竟蜣螂也。悟此理者
,善得教眼,常超客觀而隨主觀;不被法轉而能轉法。法法通備,不得一法,是以本
經,一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也。曷謂無上寶印?大乘唯
一實相法印是也。必須通達實相,方入大乘。故曰:『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又曰:『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此實相印不共二乘,
故曰:『汝輩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通達清淨實相,是之謂清淨海眼
也。臁宸痦斘木洌疃喟l明斯意。然從主觀觀之,本經雖可唯明此門要意,依客觀
論本經,則復不應專意於此。譬天台三大部,法雖一味圓足,而當部之宗主不同:故
法華之玄部、文部,偏重開通諦理,雖亦帶明觀心,但就隨文事相而說:而摩訶止觀
之一部,偏重修行止觀,雖亦汎明萬法,確指專觀識陰而入。本經正同摩訶止觀,重
在修三昧也。通達實相,令悟三昧之如理也。選擇耳根,令獲三昧之要門也。開示拢
位,令知三昧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