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第5章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第5章

小说: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真如】《解深密经》卷三、卷六载:七真如又作七种如如,即:流转真如,又作生真如、轮转如如,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实相真如,又作相真如、空相真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的实相。三、唯识真如,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若随相而言,指无漏唯识的观智。四、安立真如,又作依止真如、安立真实,即苦圣谛,若随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执处,指器世间、众生世间。五、邪行真如,又作邪行如如、邪行真实,即集圣谛,若随相而言,为苦因之渴爱。六、清净真如,又作清净如如,清净真实,即灭圣谛,乃烦恼、所知二障永灭的毕竟清净。七、正行真如,又作正行如如、正行真实,即道圣谛,谓苦灭之道,如八正道等。见《解深密经》卷三。

 

【七种憍】《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七种憍为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

 

【七慢】这是由根本烦恼慢心所开展而来。七慢是:一、慢,对于不如我的,我轻慢他,这叫‘于劣计己胜’;对于和我相等的,我轻慢他,这叫做‘于等计己等’。二、过慢,对方和我相等的,我以为胜过他,这叫做‘于等计己胜’。三、过过慢:对方胜过我的,我不承认,反说我胜过他甚多,这叫做‘于胜计己胜’。四、我慢:执著于五蕴和合的身心,为我与我所,因而骄傲自大,叫做我慢。五、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叫做增上慢。六、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对于胜过他的人,以为:‘胜过我又该如何?’别人学佛修道,他以为:‘我不信佛,还不是照样过日子?’此为自甘卑劣之慢。七、邪慢: 于慢上起邪见,自己无德,反说︰‘佛菩萨也不过如此’。甚至于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这叫邪慢。

 

【七随眠】《俱舍论》卷十九载:七随眠即贪、嗔、痴、慢、疑、见等六随眠中,将贪随眠分为欲贪、有贪二种,合之为七随眠。此又称为七使。随眠者,是根本烦恼的异称,随逐有情而起,且其行相微细,故称随眠。欲贪者,于欲界贪著外在五欲妙境;有贪者,为上二界之贪,即贪著上二界之定及依身,故称有贪。

 

【七转识】指前七识,此有二解,一者以第八识为本识,前七识为本生转生之识,名七转识;二者谓修行十地位中,此前七识,于入观时是无漏善性,而出观仍是有漏染性,因有转易之故,名七转识。第八识于金刚心后,由有漏转无漏,转识成智,唯此是一转永转,故不名转识。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因果为同时而非异时。见《成唯识论》卷二。

 

【七识十名】第七末那识,有十种不同的名称,即:第七识、转识、妄

 

相识、相续识、无明识、解识、行识、无畏识、现识、智障识等。

 

【八正道】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为四圣谛的道谛,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与八正道相反的,为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此八者灾为八邪行。见《四谛论》卷四。

 

【八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不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参阅‘十地’条。

 

【八忍八智】此指于‘见道’审观四谛,而生无漏之忍、智,各有八种。亦即见道之十六心。此又作八忍八观。所谓八忍,就是前四者忍可印证欲界之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后四者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故为无间道。见惑既断,观照分明,则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等,是为解脱道。忍者为智之因,智者为忍之果。见《成唯识论》卷九。

 

【八苦】八苦,是把五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一条,开为四条,合后四条称八苦。《涅槃经》亦举出八苦,即:‘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参阅五苦条。

 

【八义】因明用语,是研究因明的八个项目,又称为八门。即:一、能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现量,六、比量,七、似现量,八、似比量。其中一、二、五、六四义为‘真’,又称四真;三、四、七、八四义为‘似’,又称四似。四真四似合之为八义。

 

【八义证有本识】本识指第八识,谓第八识为生起一切善恶诸法的根本。《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以八义证明有此第八阿赖耶识,此八义为:一、依止执受,指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二、最初生起,指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磁石喻识,铁喻父精母血)。三、有明了性,指此识于一切善、恶、无记三性诸法,皆悉明了分别,无有暗昧。四、有种子性,指此识能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令不散失。五、业用差别,指此识随染缘而造恶业,随净缘而造善业,差别不同。六、身受差别,身以积聚为义。指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故称为身。由能领受第七末那识染净之缘所熏,而于善恶诸法不相混滥,故称身受差别。七、处无心定,指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灭受想心,断出入息,而此识不灭。八、命终时识,指命将终时,冷触渐起,唯有此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则四大分散。

 

【八识】唯识宗所立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即八识心王,略称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识至末那识系由阿赖耶所生起,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识之因,故称为根本识、种子识。在《唯识三十颂》中,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若就其性而言,眼等前六识以了别为其性,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通善、恶、无记三性;末那识以恒审思量为其性,乃有覆无记性,唯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之内我;阿赖耶识为无覆无记性,以微细之行相缘自所变现的器界、种子、及有根身。见《百法问答钞》。

 

【八识二执】二执为我执与法执,此在八识中并不相同。前五识与第八识,一向无执;第六识与第七识,二执俱有,同时俱起。

 

【八识三性】在善、恶、无记三性中,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前六识通于三性。即前六识若与信等十一善心所相应,则属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烦恼等十心所相应,属不善性摄,二者皆不相应,无记性摄。

 

第八识何以是无覆无记?因为第八识是异熟性。异熟若是善或染污,流转还灭即不能成立。又此识如果是善,则不能为染法所依;此识如果是染,则不能为善法所依。再者此识是所熏性,如果此识为善为染,如极香或极臭,则不能受熏。第七识何以是有覆无记,因为此识与四烦恼心所相应,是染污法,障碍圣道,隐蔽自心,故名有覆。或问:此四烦恼何以不名不善而称无记?答,此四烦恼,行相细微,任运而转,故无记摄,而非不善。再问:前六识何以通于三性?若与信等十一善心所相应,是善性摄;与无惭等十法相应,是不善性摄;若两者俱不相应,自然是无记性摄。

 

【八识三量】在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识是根境相对直接的感觉,所以唯是现量。第八识所缘的是自变的实境,所以也是现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这是错误的知,所以是非量。第六识的五俱意识,与前五识俱起缘色境时,是现量;独头意识计度分别,或寻伺推理,或为比量,或为非量,所以第六识通于三量。

 

【八识三境】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境了。再者,定中的独头意识也是性境。

 

【八识三能变】唯识宗立八识,谓八识皆能转变,而此转变有三类,即《唯识三十颂》的颂文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唯三、指的是八识唯有三类能变。此三能变是:一、初能变识,又称异熟能变识,指第八阿赖耶识的转变。二、第二能变识,又称思量能变识,指第七末那识的转变。三、第三能变识:又称了别能变识,指前六识的转变。当识变时,并不是任何一识单独转变,而是三类识全体次第转变。转变的原因,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种子,何类种子成熟,则转变出何种境界。

 

【八识五重】参阅:五重唯识观。

 

【八识六义】慈恩大师窥基,在《百法明门论解》一书中,解释此含摄八识的心法,有曰:‘心法者,总有六义:’这六义的要点是:一、集起名心:谓此心收集、储藏诸法种子,并于因缘具足时生起现行。换言之,集起之心,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而言。积集名心,指前七转识,它能熏习积集的诸法种子;又有一说,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