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七十空性论科摄 >

第3章

七十空性论科摄-第3章

小说: 七十空性论科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摄曰:性心性色刹那间,尚不能取况过、未!
  第六项  显形性非异心亦不能取
  又虽许显色、形色,然说取色亦不应理。何以故?
  显色与形色,异性终非有,不应取彼异,许同是色故。五O
  若显色、形色有异者,取彼二为异,容应正理。然许显、形同是色法,故不应理。
  摄曰:显、形性非绝对异,同是色故不可取。
  第二条  眼识
  复次:
  眼识非在眼,非色非中间,彼依眼及色,褊计即颠倒。五一
  若审观察:眼识非眼中有,非色中有,亦非彼二中间而有。遍计依眼及色有彼生者⑿,即是颠倒。
  摄曰:内眼外色及中间,能取眼识悉非有,
  愚夫持有自性见,定执依眼或依色。
  第二节  根、境⒀
  第一条  直约能见、所见义破   
  第一款  约不自见义破
  问:眼等诸处是有,眼所见等亦有,谓眼见色、耳闻声等。答:
  若眼不自见,云何能见色,故眼色无我,余处亦同尔。五二
  若眼不见自性,云何能见于色?由不自见,亦不见色,故说眼无我,即无自性。又色亦无我,如不可见,即非是色。余处亦尔。以此次第⒁,则余诸处皆成无我,即无自性。
  摄曰:眼不自见宁见色,故知眼处无有我⒂。
  色非可见亦无我。余处⒃①无我例亦尔。
  第二款  约自性他性空义破
  问:眼能自见,非是识见。何以故?识是能取故。由能取细色等,故名曰识。眼能自见,眼以清净大种为体,此即眼之自性。能取此者,是识;如是能见⒄显色、形色等诸色差别者亦唯是识。是故汝说若眼不自见云何能见色,不应正理。答:是事不然。何以故?
  眼由自性空,复由他性空。色亦如是空。余处空亦尔。五三
  眼由依他趄故名空,即眼是依他而成,凡依他成者即自性不成,故眼是自性空;眼由自性空者,自性即自体也。若许有他性,亦非正理。何以故?自性若无,岂复有他性?他性亦无,故是他性空。又言他性空者,他即是识,即是眼由识空之异名。何以故?以眼无知故,若无知者,则不应有识性,故亦是他性空。又识亦即是空也。由何知空?以识是依他起故。云何依他?谓识依所知等而有。凡是依他有者即无自性,故识无自性;是故说识能取细色等,不应正理。
  色亦如是者,谓与彼相同。如眼是自性、他性空,色亦是自性、他性空。云何色是自性、他性空耶?如前已说一切法自性于一切非有;若审观察,  一切法皆非有,即是一切诸⒅法皆无自性之异名。空者,即不可得之异名也。又由缘起故,亦说名空。如色由大种为因而成,是依他成,凡依他成者,则非自性成,故色是自性空。亦是他性空:色之他为眼及识,眼与识是有境,色即是境,境非有境,故他性空。又识属内,色是所行是外非内,
  故亦是他性空。亦尔者,谓如色由自性、他性空,如是余处亦由自性、他性空。⒆
  摄曰:净种眼性自能见、识唯能取亦不然。眼、色及识自、他无。
  余处亦同无自、他。因缘生故自性空。自性无故他性无。
  第二条  由就触俱、不俱义破
  复次:
  若触俱一起,则余者皆空,空不依不空,不空不依空。五四
  若时一处与触俱起,则余者皆空。是空则不依不空,不空亦不依空。
  摄曰:一处触俱余处空,空与不空不相依。
  第三节  触、受、识、识者
  复次:
  三非有自性,不住无和合,则无彼性触,是故受亦无。五五
  三非有者,谓彼无⒇。于不住自性中则无和合。和合无故,则无彼性触,谓无从彼所生之触。由无触故,受亦无。
  复次:
  依止内外处,而有心识生,是故识非有,如幻如焰空。五六
  由依内外处而有识生,故识非有。如幻事、如阳焰,其性本空。若作是念:有识、有识者。亦不应理。何以故?
  由依所识生,是故识非有,识所识无故,亦无有识者。五七
  识依所识而生,故识非有。由所识、能识俱非有故,识者亦无。
  摄曰:根、境、识三无和合,彼等不住自性故;三和无故性触无。
  性触无故受非有。识生依止内外处,即是无性如幻等,
  又依所识故无识。识、所识空识者空。
  第八章  流转还灭
  第一节  正明流转还灭无自性
  第一条  预启其门
  问:如说一切无常,以说一切无常故,即显不空。答:
  一切无常者,非常无有常,常无常依性,其性岂能有。五八
  一切无常者,当知意说非常或无有常。若有性者,可说常或无常。其性岂能有,谓无有也。
  摄曰:佛说“一切无常”语,意唯遮“常”非表'性',
  性有可说常无常,过故彼性岂能有!
  第二条  正明其义
  第一款  流转无自性
  问:贪、嗔、痴应有,经中广说故。答:
  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五九
  从爱缘、非爱缘、颠倒缘生贪、嗔、痴,故贪、嗔、痴非由自性而有。
  复次:
  于彼起贪欲,嗔恚或愚痴,皆由分别生,分别非实有。六O
  于一境上起贪、嗔、痴,'21'故贪、嗔、痴并由分别而生。分别非实有故,分别所生贪、嗔、痴等'22'亦非实有。云何非实?
  所分别无故,岂有能分别,以是缘生故,能所别皆空。六一
  所分别全无。若无所分别,岂有能分别?由缘生故,所分别自性空,能分别亦自性空。
  摄曰:贪等如次依爱缘,非爱及倒故无性;一境三毒唯分别,   
  分别尚无况三毒;分别无由所别无,缘生所别亦无性。
  第二款  还灭无自性
  复次:
  四倒生无明,见真则非有:此无故行无,余支亦如是。六二
  由见真实故,不复从四倒而生无明。由此无明无故,则不生诸行,如是余支'23'亦不生。
  摄曰:无明缘于四倒生,见真则不起四倒,
  四倒无故无明无,无明无故余支灭。
  第二节  特示流转还灭之律理
  复次:
  依彼有此生,彼无此不有,有性及无性,为无为涅盘。六三
  若依彼而生此,则此从彼生,彼无此亦非有。有性、无性寂灭及有为、
  无为寂灭,即是涅盘。复次:
  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
  谓于缘起法贪着、顾恋、分别、执持。
  佛说即无明,发生十二支。六四
  复次:
  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故灭十二支。六五
  行如寻香城、幻事及阳焰、水泡与水沫、梦境旋火轮。六六
  如实了知诸法性空,即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无明灭故,十二支悉灭。何以故?若审观察,诸行如幻、如阳焰、如寻香城等,是故性空。善了知此'24',则无明不起,即无明灭,故十二支皆当息灭。
  摄曰:“依彼有此”是生理,“彼无此灭”为灭律;有性无性为无为,
  一切寂灭即涅盘。缘生无性分别有,无明发生十二支。
  欲灭无明须见真,无明灭则余支灭;诸行如幻等性空,
  善知即能灭无明。
  第九章真、俗、空、有
  第一节  佛说缘起,即显性空
  复次:
  无少自性法,亦非无有法'25',以从因缘起,法无法皆空。六七
  若审推求,'26'全无少许有自性法,亦无少许无法。法与无法皆因缘生,故悉是空。复次:
  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六八
  由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是缘起。
  摄曰:诸法自性皆空故,佛说诸法从缘起。
  第二节  真空不可说,俗有不可坏
  复次:
  胜义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间名言,施设一切法。六九
  于胜义中,  一切缘起诸法皆自性空,唯此而已。然佛世尊依止世间名言
  如实施设种种一切诸法。复次:
  不坏世间法,真实无可说,不解佛所说,而怖无分别。七O
  于世间诸法不破不坏,于真实中则全无法可说。由未了知缘起胜义,不达如来所说,故诸愚夫于无立、无相、无分别'27'而起恐怖。
  摄曰:胜义唯空不可说,世俗假有不可坏;
  愚者不达于无立,无相、无想而恐怖。
  第十章  结义劝学
  第一节  结定缘起性空
  复次:
  依彼有此生,世间不可壤,缘起即无性,宁有理唯尔。七一
  世间说依于彼法有此法生,此世间理不可破坏。然凡缘生即无自性,若有'28'自性,何能说有?决定如是!
  摄曰:彼有此生俗叵坏,即俗无性理决然。
  第二节劝学中道了义
  复次:
  正信求真实,于此无依法,以正理随求,离有无寂灭。七二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实,于此所说都无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随求、随欲
  者,则能远离有性、无性而得寂灭。复次:
  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盘。七三
  摄曰:性空真实无依法,正信勤求离有无;
  缘起能裂恶见网,了知断染趋涅盘。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三日译在世苑汉藏院那伽窟。
  此据藏文论藏中智军译龙猛菩萨自释本而译,其中颂文与后童胜、盛称、经然诸大师之译本稍有出入,容暇重校。'29'
  法尊识

  编者按:  《七十空性论》本论有七十三个颂,以少从多或以整摄零,所以叫做“七十”七十颂为能诠的文字,毕竟空的“无依法”为其所诠的义理,这就是“空性'。以七十颂表达诸法毕竟空的真理,或由七十颂显示缘起诸法的实性不可得的意义,所以叫做《七十空性论》。
  《七十空性论释论》也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
  《七十空性论》全部文义可以科摄为十个方面,因成十章。


  ⑴  另本无比“诸”字
  ⑵  “定”字另本作“是”字。
  ⑶  此“有”字另本作“无”字。
  ⑷  此“质”字底本原稿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或容有误。
  ⑸  境为所取,识即能取。
  ⑹  “依”字另本作‘相”字。
  ⑺  ‘答”字另本作'破曰'。
  ⑻  “者”另本作'谓'。
  ⑼  此下另本有“非”字另本作“乖”等字。
  ⑽  另本作'何能取无色'。
  ⑾  ‘性”字另本作‘体”字。
  ⑿  另本作'依眼及色计,有彼生者'。
  ⒀  根指能见,境指所见。
  ⒁  另本此下有‘类推”二字。
  ⒂  “无有我”即无有自性之义。
  ⒃  “余处”指“耳等根处和声等境处'。
  ⒄  ‘见”字另本作‘取”字。
  ⒅另本此处无此“诸”字。
  ⒆  此第五十三颂释文,与另本文字及顺序差别均较大,另本文字如下:'亦尔者,谓如色由自性、他性空,如是余处亦由自性、他性空。色是自性、他性空。又由缘起故,亦说名空。如色由大种为因而成,是依他成,凡依他成者则非自性成,故色是自性空。亦是他性空:色之他为眼及识,眼与识是有境,色即是境,境非有境,故他性空。又识属内,色是所行,是外非内,故亦是他性空。由何知空?以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