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 >

第3章

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第3章

小说: 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长的自性和短的自性。事实上,如果真是长、短自有自性,长自为长,短自为短,我们就能说待短名长、待长名短,长、短之间就没有任何联系。这样,长和短就不是“从众缘出”,即不是缘起法,在长、短之间就看不出“此故彼”的规律了。

    实际事物不是这样。实际一切事物都是循着“此故彼”和“彼故此”的规律生生灭灭、有有无无的,因此,没有一个事物是有自性的,也就是没有一个事物不是缘起的。


六、你们的缘起有自性

    有人要问:唯识家也讲缘吧,为什么说他们是主张实有自性的?我们的答复是:不但雎识家讲缘起,声闻学者也同样讲缘起;但是,问题不在于你讲不讲,而在于你怎么讲。

    得先请你看看《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六卷《真实义品》的一段话: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何以故?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

    这里的“空有论”有显然是不能适用中观式的“此故彼”、“彼故此”的逻辑的。这里的逻辑是:

    于此由彼,于此由余;由彼故空,由余故实。

    事物的有和无,中间没有相依的关系。于此无彼,并不是因此无彼,彼之有也好,无也好,完全是它的自性决定的,和于此的此毫无关系,和于此的此以外的任何事物更没有关系。“何处、何者、何故名空”,这是很尖锐的提法。用《瑜伽师地论》的术语讲,“唯事”是“处”,“唯假”是“者”,于此唯事处因为没有彼唯假,所以才说名为空,这是“故”。试问,这里的“者”和“处”在有、无问题上能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唯识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讲缘起的。《解深密经》第二卷《一切法相品》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猛一看,唯识宗所依据的这部根本经典不是也正是在讲“此故彼,彼故此”的缘起法则吗?是的,它是在讲缘起法则,但如前所说,问题的症结在于它是怎么讲的。如果把这段话和本经前后各处联系起来分析它在缘起论上的中心论点,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此”和“彼”是有它的特殊内容的。本经第二卷《无自性相品》说:

    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子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磐”。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磐,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桨故……

    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着,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

    《经》第一卷《心意识相品》中说:

    如是广慧!由似暴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经文说的是什么意思。

    既然说遍计所执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因而叫做相无自性性;既然说“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而依他起相(如前说,依他起相有它的核心体,依他起相并不是个普通的“谓语”或形容词,即并不是泛泛地所谓“依他众缘而得生起”的意思,注意本经所说三个“由”的因缘和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等处可知)仅仅是由于如果缺乏助缘(即经说“生缘现前”的生缘),它本身就不会生起,因而叫做生无自性性。那么,很明显,这就是说,凡是没有的(如遍计所执相),就是因为它根本没有自相;凡是有的(如依他起相),就是因为它本来就有自相;或本来就是自相有,不过虽然本来有自相,还不一定生起,当这种自相有的东西要生起的时候,还需要别的条件来帮助它;如果缺乏必要的助缘,这种自相有的东西是不会自然而然地生起的。生是这样,灭也是这样。如果根本没有自相(如遍计所执相),那还灭什么,“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磐故”。

    这不很清楚吗:有是自性有,无是自性无,生是自性生,灭是自性灭。

    由此可见。唯识宗的缘起论是“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此由依他的“此”和“他”都是有自性的,因为只有“非由‘自相’安立为相”的遍计所执相才是没有自性的,而没有自性的就根本谈不到此不此、他不他、缘不缘和生不生。上面说唯识宗缘起论“此故彼”的“此”和“彼”有特殊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自性”(自相)。“此”依他起法虽然没有“他”缘作助就不得生,但是这和它本身是自性有却毫无关系。

    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历来空有之争(即中观和唯识之争)的焦点所在,就是一个以为,说有就须有自性,说无就是连事物也无;一个以为,说有不必有自性,说无不是连事物也无。作者认为,这是中观宗和唯识宗争论不止的最根本的矛盾。据作者的看法,这一根本矛盾,它们两家是无法取得一致的,除非任何一方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当然,除开这一点(我们称为争论的“焦点”),还有其它争论,但那都是一些枝末的争论,因为那些争论是在争论事物有自性和无自性(请注意,不是泛泛地有事物和无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这一根本的分歧,其它的争论是不会发生,或者是容易解决的。  

    最后,本文所述,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和体会,只是一种“试论”,因此就难免有错误,我们诚恳地希望大德指正。还有一点,唯识和中观二家虽然是对立的,但它们仍然有共同点,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共同点还不算小。特别是,研究“空有问题”还应该注意其它许多方面,才有可能把问题真正弄个明白,但这一切,本文都没有涉及。

(原载《现代佛学》1956年8月号,署名胜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