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

第9章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第9章

小说: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一日,非究竟也。
     功夫切切压制不得,做观照功夫,不能压念,也不能压制习气。习气来的时候,要引导它而不跟着它,这个界限一定要分得很清楚。习气来时如渠中之水,把它引出去,而不跟着它流走,流走了就同流合污了,这个要自己掌握分寸。所以,做功夫不要压制,压不住的,如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贪心、嗔恨心,要把它拔除掉、化解掉。疾恶他人之贪嗔,自己已经成立一个贪嗔之见了。六祖慧能大师讲,修行之人见众生优点,不见众生之过。见别人过,嗔恨别人贪心,你就已经产生贪心之见,那个过已经引到你那里来了,这个情况,也属于压制?。犹如肮脏的臭粪桶,没有完全洗干净,刷上油漆封固起来,那个臭气还在那里面,等油漆坏了,臭气还是要出来。所以,习气是压不住的。这个比喻就是说,起贪心的时候,引导它而不跟着它,不是不让起贪念,不要压制它,起尽管起,但不跟着去。功夫要这样做,这个要自己去摸索。如果压制不让起贪念,不能起,起来就恨死了,把它封固在那里,你观照的时候它不敢冒出来,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就冒出来了。所以做功夫,如果封固压制习气是不究竟的。
     二十九、用功夫切切躲避不得。如敌来则破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对治贪嗔痴,则善恶二见,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两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也。
     做功夫不能逃避,不能回避、躲避。躲避不得。躲避是什么?如同敌人来犯,布置装备与兵力,固守城池,稍有疏忽,即被攻破,防不胜防。我们做功夫也是这样,若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这个还是对立的。《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功夫做到完全是大智慧圆融显现,就不需要对治,不需要躲避?。
     还有一个是回避。回避是什么?哎呀,这人是大坏人,我走远点,看都不看他,这就是回避;这人太差了,我走远一点,不要跟他接触,这就是回避。所有不好的事情你不要回避,要面对它。如家庭中的事情不要回避,要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你不面对它,不解决它,总有一天还是要发出来的,回避不了的。因为你所接触的人,是你无量劫来的冤亲债主。冤,冤家;亲,亲人;债主,你欠的。不然的话不会相碰,回避了今天回避不了明天,回避了这一世下辈子还要碰到,大家和谈,解决清楚了,那就没事了。所以不要回避,更不要对治。
     对治就是说,你有多厉害,我比你更厉害,这叫对治。这样对治,总有一天你不注意的时候,人家要来找麻烦。善和恶二见,如果留于心的话,那就是有对治。善见、恶见留在心上,就如敌人来要守城一样,虽一时敌不能入,但敌终未去,趁机仍可以入城,非究竟。所以,不要躲避,以破除为妙,且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于大定。是非、善恶、好坏,都要圆融过来,圆融过来就彻底化解了。
     三十、境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是静中定。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至动静一如,无可不可时,则大定矣。
     境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是静中定。境界来了,不去理会它,不跟着境界想下去,不起念,不断灭,这就是静中定。
     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这个就需要智慧了,要有圆融的智慧。境界一来,即知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是毕竟空。事情照做,我心不动。为什么?尽管起心动念,但是我不起贪嗔痴,就是不动。昨天讲了,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这样就是动中定。最后要动静一如,动是毕竟空,静也是毕竟空,动静一如。这就是大定。
     我们打坐的时候持咒念佛,不理杂念,这个就是静中定。下座的时候,碰到一切事情照样做,做的时候不起妄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动中定。不管动中还是静中,二六时中如如不动,这就是动静一如,就是大定?。
     三十一、练心要练机,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时时起观,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矣。?一切烦恼,都由情见,情为我爱,见为我执。情见坚固,则成覆障,观因达果之机即不灵,此机用之所以不起也。且情见一动,第廿七条之六心习气,顿时引动,非惑而何?
     练心要练机,在社会实践中练心,绵密观照自心,遇境念起便觉,洞明因缘果报之理,观照启用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
     一切烦恼,都由情见而生。情为我爱,见为我执,情见坚固成为覆障,覆盖你的智慧,所以观因达果之机就不灵,此机用之所以不起,?都是因为情见之故。情见一动,前面讲到的六种心习气,即得失心、爱护心、爱面子心、争胜心、比较心、对未来的恐惧心,因情见顿时引动而迷惑颠倒,是故情见是生死根本。《楞严经》上说:情想升沉,一般人是情想各半;如果情偏重于想的人,易下沉三恶道去;如果想重于情的人,就易往上升天。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把情执渐渐地断掉,不然的话,情见就像一根绳子把你吊住而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十二、得他心通者,端赖明因达果之机灵速,是以理事圆通,不待思索,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如果对因缘果报的规律比较明白,就是明因达果之机能够灵速,就能够理事圆通。佛教的基础就是因缘果报的真理,一切万法的发展规律同样遵循因果的规律。你若对因果的规律很清楚,就能够理事圆通,渐渐地观照功夫纯熟,定慧等持,遇事不待思索,而因果历历如见。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三十三、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说不愿说之话,肯接不愿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远矣。
     不屑做之事你肯去做,不愿说之话你肯去说,不愿交之人你肯去接待。若能如此,则已悟证平等性智启用。能够平等对待一切人事,视一切众生平等。就是平等智光显现。
     三十四、有所失而无悔者?,如忽起一恶念,行一恶行,一经觉察,但知改过,能不戚戚后悔者,其入不二矣。倘误以善行与恶行为不二者,此属魔见,又名愚痴,必入阿鼻。
     有所失而无悔,比如忽然起一恶念,行了一恶行,一经觉察到,但知忏悔改过,不戚戚后悔,即入不二法门。若悟证平等不二法理,你对做错了的事情,说错了的话,一经觉察到,就能忏悔改过而不留影于心。人无完人,金无足金。为人难免不犯错,学佛之后,忏悔改过后不再犯,就是好学子。对于做错的事情,老放在心里压着,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啊。所以,要空得了,做错了事情也毕竟空,三心不可得,空得了就无挂碍,无挂碍心就空净,心空净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误以善行与恶行为不二者,这是魔见,愚痴之见,不计因果造恶业,莽莽荡荡遭祸殃,必下地狱。
     二七第三天
     三十五、见他人过在,不独难入不二,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修道人所最忌。
     见他人过?,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样会障碍自己的圣道,让你起我慢心。你有骄慢之心的话,就会认为,这个我做对了,我很能持戒,他不持戒,自是非他。这个我慢心就障你的道,因为你有我慢心之故,就不能精进用功。
     多看他人的优点,时时向他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你就不断地进步。见他人过,这要作为修行人最忌讳的一个问题!常自反省。不见三宝过、不见出家人四众过,时时看着自己过,多看到人家的优点,这是修行人最最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你如果时时见别人的过,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过,长你的我慢心,就障碍了你的道业。
     三十六、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简言之,破见而已。例如人间何以得解脱?汝即不可被解脱骗住,在解脱上立见解,应作活计,反问如何是缚?此是脱卸法。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试其心能否不上当,不被境夺,能否不立见。察其机之利钝,即可见其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矣。
     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反面文章,简言之破见而已,也就是破你的两种对立的知见而已,善恶、好坏,高低、左右,东西、南北,这一切的知见都要破掉。如果能把这些知见破掉,那你的功夫就逐渐提高了,能够练你的无住功夫。例如有人问,何以得解脱?你就不能被解脱骗住,这解脱也是个名词,不要在解脱上立知见、作活计。你要反问,如何是缚?有解脱吗,如何是缚住你了?要这种解,此种是宗下的卸脱法。你不要在这个解脱上再立知见,而要反问他。你问打开了,没人绑着你,要什么解?本来无一物。你也可以反问自己,我要得解脱,谁把我绑住啦,这么一步步问进去。
     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其心能否不上当,不被境界所夺,能否不立知见。察其之机是利还是钝,即可见其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所以,宗下就是时时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时时观照这颗心空灵?,这样碰到事情的时候,就时时在空灵当中,问你问题,啪!在空灵的本体上就能解脱掉,就能得到答案,不会跟着人家语句走。一般问你的就是说这个事情对与不对,这个事情是与否,这全是两个答案在给你猜呀。你要跟着他去,猜对猜错,你就上当了,哪有对与错,哪有是与否?他问你问题的时候,问题都是两个方面,这是高的、是低的?你说高的,你上当了,哪有高啊低的;这是东啊还是西?是西方,你又上当了。本体里就没有两面的,所以你要采取脱卸法。禅宗所有的公案,考你观照这个本体心性的程度,是不是能够时时观照住。一时失去观照即如同死人,就是着在两边了,就是个凡夫了。
     三十七、抄宗下老文章者,即是钝根笨汉,有胜负心、得失心者,已住在公案上,不是真明本来者,所谓野狐禅者是也。
     抄宗下的文章和公案,死背公案。宋朝以后,好多人就是背公案,嘴上很滑头,?背公案抄文章的,是钝根的笨汉,有胜负心、有得失心,住在这个公案上,不是真明白本来,所以这个叫作野狐禅。一句两句还背得下来,再考三句四句,完了没了,考不出来了,脚跟没点地,没真正证到本来,背几句言语,记言记语那个没用。要真正自己证悟到,那就翻来倒去,怎么说都对。
     三十八、宗下公案不许不答者,一在逼其进步,二恐其落断灭也。学人自己,总以脚踏实地,而心又空若太虚,方能应机。如对方一开口,即知其见落于何地,一面劈去其见,同时引出其病根而救正之,仍归到本来上,此所谓利他以自利者也。此在刻刻用心,而又呆板不得。
     宗下公案不许不答者,一在逼其进步,二恐其落断灭也。宗下这些公案啊,不允许你不答,问你你必须答,答看你怎么答,就是逼着你的思维进步,时时在本体上,然后怕你用功用断灭掉落两边。他问你,你落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