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

第5章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第5章

小说: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无常,世界上的事情是变化的、无常的,怎么算得准?修行就在当下,赶紧发心,不能等待!要稳稳的,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方向要对。方向对了,越走进步越大,越走力量越大,若方向错了,花的力气越大,错误就越大,南辕北辙,那就麻烦了。
     好多人修行就是看不准方向,今天修修这个法,明天修修那个法。就像挖水井一样,这个地方挖三米,心里就想,怎么下面还没水呀,可能下面没有水吧?换个地方又挖三米,还是没水,再换地方挖,没水,还是没水!若先勘测好水源,再动手挖掘,不起疑,一直往下挖,终会成!修学佛法也是这样,选择一个与你相应的法门,看准了,然后一门深入,终究会成就的,所以修行要准。
     修行要狠,修行下手要狠。要克制自己,要丝毫不留情,要认得透澈,不能姑息,不要掩盖自己的缺点。姑息,就是原谅自己,对自己放松要求,很多人修行不能做到狠字,对自己下不了狠心,缺乏决定心,勇猛心,精进心,师父对他稍作鞭策,就吓跑掉了,更不要说自我鞭策了!碰到一点问题,头痛啊、脚痛啊,诸如此类,对自己很在意,下不了手,吃不了苦。
     修行人对于这个贪心的习气,一定要下狠心,这是生死根本。有些同修就做得很好,受菩萨戒之后,下狠心对治自己的习气。修行人一定要下这样的决定心,习气才断得了。不下定决心,有些习气真得很难断,今天原谅自己,明天又原谅自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你要等到哪一天才算呢?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这就叫做姑息原谅自己,不狠。不狠就等于自杀,尤其是明心见性之后,还不狠的话就等于已经自杀了,把自己的慧命杀掉了!禅宗一句话,说每时每刻、分分秒秒让自己的心不离开自性观照。本来是不离开自性的,但是我们呢?一起贪嗔痴,就顾不了自性了,观照不了了。一念失去观照,就如同死人,与佛性就不相一致了。禅宗就是这么严格的要求,所以说,一念失照等同自杀,不要总自我原谅,要时时鞭策自己?。
     修行要常自省,每天要看看自己有多少进步,做了多少功课,碰到事情还起贪心否、还嗔恨否、?还妒忌否?这些是很常见的习气,要反省再反省,时时勤观照!
     修行要等,不能急躁,要有耐心。等时候、等因缘、等时间,功夫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练,慢慢的功夫才能上去,犹如滴水穿石,要持之以恒,习气方可慢慢除掉,尤其是观照自心,习气妄念不是说除就能除掉的,在八识田里装着无量的种子,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照才能转化掉,所谓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
     第一步功夫,打开本来倒是不要多少时间,真正用功修法的话,很容易打开。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打开本来见自性,这步功夫倒是容易做到。第二步功夫,除掉习气就不太容易啦,要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最后觉所觉空。这步功夫是需要时间的,能觉的心和所觉的境界现前将之化空,犹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再继续空而常照,照而常空,空智极圆,空所空灭。
     习气不磨掉,一下子就被习气拉走了。所以要时时地观照,还要禅坐用功。不要认为打坐三年之久了,我的力量怎么还不行?那你要反省反省,找找自己哪些用功不恰当,把不如法地改正了,然后再继续用功。也不要心急,还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持之以恒地用功,非有相当的时间,其力不能充足。就是做功夫保任啊,没有相当的时间,力量是不够的。
     修行前五年学戒律,后五年修禅定,再后五年参悟佛理,最起码要十五年时间,这是基本功。基本功就得十五年时间,再往后才有希望大彻大悟。所以需要时间,并且要有耐心,慢慢地观照用功,培养自己的定力,开发本始的智慧。慢慢的力量就会充足起来,碰到事情,智慧之刀就会很快,斩断烦恼,斩断执着。如果智慧力不够,碰到事情就粘粘糊糊,想断也断不了,藕断丝连。
     修行要心平,要有平等心,观一切人与事要平等。不论何种挂碍,皆由心不平等,有挂碍就是心不平等;心不平等就有矛盾,就有得失,就有烦恼。所以,要以平等心来看待一切事情。怎么样才能达到平等?真正达到平等,要无寿者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世界相、无相续相。无我相,没有我了,看一切事情才能平等。相反,若达不到毕竟空与无我的话,看一切人事就有高低、善恶、是非、美丑,没办法平等。所以,要真正做到平等,必须打开平等性智,把第七识的“我执”去掉,转为平等性智,转七识为平等性智,那看一切人事就平等啦!心平等了就是平常心,没有高低,没有挂碍,没有是非。是非现前皆平等,无有是非可以说。
     人往往有时间相、得失相、成败相,诸种习气来时,不能打破,?这是定不足、慧不充,定慧力不充足。所以要等,等到定力和慧力渐渐充足,这等待是需要修行的,并非空等,无所事事。等待是指修行的时间与过程,要如理如法地每天用功打坐、看书、听法,然后悟明心地,大悟十八九、小悟无数次,把所有微细的真理都悟证明白,定慧力渐渐充足了,最后定慧等持。定慧等持,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中具足一切慧,慧中具足一切定。
     悟证万法毕竟空,法性本不生。一切万法本不生,一切万法本不失,就不会起得失心,法本不灭,何患有失?法本不生,何患有得?也就是说不生不灭,哪有得失。这些理念、真理都要悟证明白,修行才能平稳,能平稳者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自然入自在之境。
     修行要稳,就是持之以恒,决不退转。未悟证到明心见性之前的行者,要依正信、正愿、正行之力,稳定修行。第一要信具足,具足信师、信法、信自力,信为道元功德母。第二要发大愿,发无上正等正觉菩堤心,发上求觉道下化众生的愿力。凭借信愿力,能稳保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具足值遇佛法的福德因缘,可以一辈子一辈子接着修行,稳稳的,不会掉下去,发大愿是很重要的,不管修哪个行门,都要发大愿。第三要持之以恒地修行,依信愿力修行,才能稳定修行,明心见性之后,自己知道怎么修行,功夫越深入,悟证越明白,对真理的认识就越透澈,定慧力越强,愿力也就越大。随着修行悟证得深入,就能稳稳当当修行,永不退转!
     二十一、心明心见性一事,为了无量劫生死,何等重大!岂有草草理解,以为如是即算数乎?如由理解而得,毫无定力,则起狂慧颠倒,终不名明心也。
     ?无量劫来我们当凡夫,你只要明心见性,就能够转凡成圣,脱离苦海,永住极乐。这是无量劫以来何等重要的生死大事,不能草草理解算数!这几天禅坐中,好几个人打开了,这是何等重大的事业!可喜!可贺!打开本来,证见实相,敢于承当,毫不怀疑,悟明心地,这很好。如果是自己拿不准的,要找师父印证,印证了好好承当,再继续悟明心地,保任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说自己理解啦,由理解而得的,毫无定力!由理解而得的,定力不够,这样的人容易起狂慧颠倒,有同学看八十卷华严经,都能看明白,真能理解得,也非泛泛之辈,自称已得华严三昧,这是何等智慧!然而,没隔几天就疯掉了,骂上师大魔头,没过几天,他自己变成大魔头了。为什么?他起狂慧颠倒了,整天说上师的不对,就是他最厉害,上师说的话听不进去啦。一个修行人,若上师的话都听不进去,那就无药可救了,必死无疑。作为修行人,应当谨记!上师是你的慧命父母,要听师言,遵师命。若上师的教诲不听,那还有谁能够指导教育得了你?任起狂慧颠倒造业,谁说的话也不听,那就只能等待啦,等待他自己觉悟,有人能觉悟过来,有人不一定能觉悟过来,这样的事例很多,不举名字,恐伤感情,所以说没有实证功夫的话,由理解而得,毫无定力,易起狂慧颠倒,终不名为明心。
     兹分七种过程:〈一〉以极强之慧力,见到本来,由此得少分之定,如禅宗入者。此由定力强,启发般若,见到本来,如本宗之修入者。
     悟证明心见性的过程,兹分七种情况:
     一则,以极强的慧力,见到本来,由此得少分之定,如禅宗入者。禅宗就是由极强的慧力当下直指承当,见到本来,由此而得到少分的定;由定力比较强而启发般若见到本来,这是心中心法。禅修心中心法,先靠打坐三密加持,逼使行人息念入定,证见本来,然后悟明心地,启发般若,转身起用。分析这两个法门,是完全不同的入门。禅宗是从慧入门,心中心法是从定入门,入门后继续做观照功夫,则是一样的。
     〈二〉见到后,必深信勿疑,此承当为第一。
     二则,见到后,必深信不疑,此就是承当为第一也!切勿见到后,怀疑这是不是?若有怀疑,要找上师印证。当年永嘉禅师开悟啦,说的话都与明心见性之人所讲相一致,他与六祖弟子玄策禅师是好朋友。一天两人见面,玄策禅师听他的话,看他的言谈举止,好像是已经开悟了,问他,“你得法,师是谁?”,永嘉禅师答,“我没得法师”,玄策禅师再问,“那你怎么样发明心地的?”,
永嘉禅师答,“我是看天台宗教理和《维摩诘经》发明心地”,玄策禅师告诉永嘉大师,“你发明心地,要有人印证。在威音王佛以前,那是自己证道,自己认证。自从威音王佛以后,都要由佛或师父认证”;永嘉禅师遂讲,“那你给我印证。”,玄策禅师说,“我的言轻,因为我不是什么祖,现在曹溪有六祖慧能大师在弘扬禅宗见性之法,你如果去求证,我陪你一起去”,这样,永嘉禅师才到了曹溪去拜六祖,请六祖印证。这公案在六祖坛经上有,那么有大智慧的禅师,他自己还拿不定主意,他若拿定主意,还跑到曹溪去干什么?那么老远的有什么好跑的,拿不定主意还是要去叫六祖给印证一下,到底“是”还是“不是”?由于这个本来面目,它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明白的人以心印心,不明白的人不知道往哪个地方印证啊!
     〈三〉见本性周遍法界,则法界一切一切,无非是性。说幻即一切幻,作真即一切真。究其真幻,统属假名,非有实体。心能不为所拘,是名无住。
     三则,见本性周遍法界,则法界一切一切,无非是自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本体自性,是周遍法界。当你见到本体自性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你的心中,没有丝毫隔阂。当你证见实相,里面还有什么讲堂、有什么山,但这一切诸相,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一样,全是透明的,毫无隔碍。当你证到实相的话,虽然有相,也没有隔碍,水中月、镜中花嘛,若证见本体自性是无相,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无量无边,十方没有边缘,尽虚空遍法界,这没有边,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