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

第17章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第17章

小说: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对,就直闯到马祖那里去了,这是位很有学问、善根很深的人,他走到马祖面前,把帽子拿下来放在膝盖上,站在那里把脚抖一抖,不吭声,马祖看后说,“你的师父不是我,你的师父是石头希迁,你到石头那里去。”马祖当下就指点他了,你的师父不是我,你的师父是石头希迁,看来人的根机啊,人家说石头路滑嘛,石头的机锋很疾的嘛。他就走了,跑到这个石头那里,也是同样这个动作,帽子一放,不吭声。石头希迁禅师一看,叫他到后院做杂事去,就像六祖一样,到后院做杂事去了。就把他收下来,在那里做杂务,住了三年,开悟了。祖师见他开悟了,说“明天早上大殿门前割草,大家作好准备。”第二天早上起来,天然禅师端一盆水,放在祖师前面。祖师说,“干什么?”天然禅师答,“师父说今早大殿前割草吗?”这祖师就笑了,就把他的头发剃了,大殿门前把这个草要割掉,悟到这是指“剃度”,他这个机是相当的疾。像这类人,祖师说的每句话,他都能够领会进去。剃度之后,要授沙弥戒,祖师给他讲沙弥戒?。他说,“我不听不听,就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跑了。”他跑到马祖那个地方,感恩马祖当时指点他到石头希迁那里参学。跑到马祖那里的祖师殿上,骑在祖师像的脖子上面,那个小和尚一看,不好了,这个人疯疯颠颠,怎么跑到这个佛祖头上去坐了,就报告马祖,马祖出来一看,认识就是那个人,即说,“我子天然。”他跳下来说,谢谢师父赐法号。给他赐号了,天然禅师就此得名。像这类人的根基就很疾,你给他说授戒吧,他听都不听,他全都明白了。此种根基之人,你要对他从高处着墨,你从低处怎么给他讲,他不买你的帐了,像这种根基,如从低处跟他说,你就是不对机说法,也是不慈悲。还有种根基就是说很愚钝的,念了后面两个字就把前面两个字忘记了,这么愚钝的人,佛在的时候就有,就是周梨槃陀伽尊者,跟他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话,他听不懂啊。如果不愿意跟他讲简单的道理,这样也是不慈悲。佛就叫他念简单的,扫把、扫把、扫把,扫把容易念,最后念扫把念开悟了,这是佛的慈悲与智慧。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回小向大,要学会讲法,要学会对机说法。当师父的人不对机说法,就是不慈悲,你的慈悲是假的,慈悲的人要对机说法,让众生能听得懂,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把他引导进来,不能卖玄妙,求奇特!
     七十九、说法时,切宜下气、谦和以引之;未到相当信合之时切勿用重语,反使其退后。
     说法时,切宜下气、谦和以引之;未到相当信合之时,切勿用重语,反使其退后。这是佛菩萨的慈悲,就是与人讲法,要谦和,要谦虚,要低下,要和蔼。徐老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始终是那么谦和、那么谦虚、那么低下,毫无架子,凡是拜见徐老的人,都感觉如春天阳光般温暖,愿意与徐老亲近,我们也要学会这种品德,这种品德就是谦虚,就是慈悲。未到相当信合之时,就是师徒关系未到相当信合的程度,换句话呢,弟子对师父很有信心,师父很了解弟子,这是师徒信意真正相合。师父一个眼神,学生心领神会,这是相合。这种默契需要相当时间的磨合,才能达到,学生完全了解师父言行举止的用意,师父也要知道学生的领会程度,这样才能够达到信合之时。在这种情况下,师父所有的起心动念,讲出来的言语,徒弟都知道用意,知道为师的慈悲和良苦用心,这样的话,师父话说怎么重,他都没关系,都能接受,并且非常感恩,有时候师父下重语,喝他,就是喝他比较重的一些习气,他也知道,虽然有时候自己做不了主,但是他非常感恩师父,不会因此而转腿就走。学生没到这种程度,师父如果下重语的话,他就转腿走了。所以,从说法者来讲,也要注意谦虚,不能责怪徒弟,要检讨自己没有对机说法,若是对机说法,对方就能欣然接受,不对机说法,对方不能接受,责任在师。徒弟呢,当然有责任,因为他没有明白师父的意思。所以,要强调一下,说法者说法时要谦虚、要谦和,不能傲气,不能高傲。有些人看上去非常傲气、非常高傲,天上天下我是老大,走起路来旁若无人,走在前面犹如帝王,其他人走在后面不敢靠近,这个就太不谦和了,要和大众打成一片。你如果有这样的习气,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地改掉,修炼自己。好多做师父的开悟之后,认为自己很厉害了,在弘法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缺点后而加以改正,趋向谦和。这人啊,修行修得越老,越老越圆通,越圆通就越圆融,有道的老法师就非常得圆融。
     八十、初说法时,宜练答问法,但答语不可平直,宜用开释法,或反问之,如对方问如何可以解脱?汝应先问伊,如何是缚?开豁其心胸,然后分段为之解释,则可入矣。
     初说法时,宜练答问法,但答语不可平直,宜用开释法,或反问之。如对方问如何可以解脱?你就应该反问,如何是绑着你?开豁其心胸,然后分段为之解释,则可入道。这是方法,锻炼自己说法的方法。你反问人家,还是跟人家开释,这个都是要对机。有的人反应慢,直接跟他讲,或许能接受,有的人反应快,反问他,当下思维、当下承当。这个就是要对机,对机说法。禅宗的指点和一般的说法不太一样,禅宗所有师父问徒弟的话,一般都是在策励鞭策,或者是在考察学生的功夫用到什么程度。作为学生来说,任何问题问你都要回答。有些人说,“不回答,默然!”不可以,回答才能考察你的心行在何处,你不要说,默然,默然表示本来面目一念不生,那谁知道你心行在哪一处。这个回答呢,又不能有落处,有落处就死在那里,又不能离开问的本意。师父怎么发问你,就要以般若圆融的智慧来回答。
     如果学生提问,一是先打掉学生的错误知见,先把那些知见啪一下打死,打死了之后,他的心一清净,当下回观的话,能够悟到本来。二是给他解释,三是再反问,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这要因人因时而异!今天就讲这么多。
     二七第七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22日,星期天,农历是十月初六日,第二个七圆满的一天。通过打两个七,诸位同学收获很多、进步很大!很多人打开本来,见到实相,见到本体佛性,这是一件大喜事。有些人第一个七打好回去了,有些人第二个七打好也要回去,因为工作问题要赶回去,大家都说,非常得感恩,感恩三宝、感恩道场、感恩师父,没有打七之前不知道怎么用功,比较茫然,不知道下一步功夫怎样做,通过这次打七用功和听师父开示,修行目的明确了,修行方法明了了。这是好事情,大家欢喜就好!参加打第三个七的同学,你们刚到,寺院的规章制度和打七的注意事项要好好看一看,尤其是持止语戒要严格执行,两个七打下来了,有的人做得很好,有的人做得差些。如理如法地用功打好这三个七,好好地持止语戒,功夫会有更好地提高,这既是为自己更是为大众,万不可因为你不好好持戒,影响他人起烦恼,要对自己的因果负责,打七是个团体,切不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粥,所有人一定要自我约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屡教不改者师父请你迁单,请别怨恨,为了同修大众,师父不得已而为之,到时请谅解。有的人打过好几次七了,总觉得收获不大,原因何在,扪心自问,如理如法了吗?有的人打一至二个七,收获很大,功夫进步,知见正确,很是欢喜。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啊!打七是靠自觉,靠自己觉悟,不可能盯着每个人,要有大局观念,要考虑整个团体的利益,要有精进用功的心!
     今天继续讲证体启用。
     八十一、切勿轻慢初学。凡上根人,往往不受羁缚,不可因昔日行有所亏,遂断为没出息也。学佛与学他道不同,越是荒唐放诞人,只要能转,当下可以悟入佛境。然亦不可轻许,以增其骄慢之气;至于疲软之人,不能用力,劳而无功,勿废言可也。
     对于初学的人,我们不能轻慢。有些人打坐时间也不长,打七也是第一次,但是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有的人老打七了,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也不一定能够入佛知见。有些人虽平日里言行比较放肆,不受制约的,这样的人如果学佛了,只要他肯放,放下了再经过打七用功,忽然就能悟入佛之境界,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所以悟入或者证入境界,证见佛性和实相,一是自己有这种境界,二要经过师父的印证,然后承当,再悟无生的道理。印可也很重要,有的师父给别人认可,“证见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了!”这个认可就不恰当,证见本来面目,不一定明心见性,见性明心还要悟明心地。有的人听到师父说他明心见性了,就不悟了,这样就增生了傲慢心,目中无人,更不求上进学习,这样就害了他。不能轻易印证,可以肯定他这种证见是得到好消息,这是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给他讲清楚,后面的路还长着呢,后面的道理要完全悟明白,还要以佛性体相用一如的道理指导他的言行,除掉习气啊,否则就容易悟后迷了。不可轻许,也就是你印证要给他讲清楚,不要一打坐得到一点消息,就说他明心见性了,这样容易让人起骄慢之气。修行的人要很清楚,见到本来面目,这是刚得到一点消息,接下去还要精进用功,还要悟明心地,还要深入经藏,只有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啊,那是文字般若。般若有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还有经验般若,这些都要学的,越是明白的人越谦虚!
     八十二、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甚至自己有佩服自己之时。
     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甚至自己有佩服自己之时。这个主要是自己要真正悟明心地,真正悟到心地的话,对于一些大的道理,大的纲要上的道理,自会融汇贯通、圆融无碍。对于一些细节上的事情,若当时没有悟到,境界一来,啪一下,就明白了,好像就是佛力地加持。所以我说,上台讲法,有时好似佛祖附体,其实这是说的笑话,哪有佛附体的,佛附体干什么?其实这是佛性的自然启用,好多问题事先没有预想过,对方一提问,啪一下,由“问”而启发自性,显露出真理。师父对此深有体会,好多道理是在我讲经说法中,在与不同的人接触中开发出来的。所以,我非常感恩大家,我也很感恩周围的人,很多的理念其实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悟到的。比如这次我讲的,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事先没有预知想过,我是当场在讲法的时候,才想到这个问题而讲出来的,大家听到师父讲的,其实就是空不空如来藏的三个问题,空不空如来藏我看《楞严经》悟得很清楚。一是藏心俱即,叫作不空如来藏,藏心就是如来藏,一切都俱即,俱即就是都具有;二是藏心俱离,藏心都离一切,叫空如来藏;三是藏心不即不离,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楞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