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掉以轻心。当年佛陀的发心行菩萨道,就是从难行能行的历程中,怀着大无畏的
精神,排除一切荆棘险难,始达到成佛的目的。现在文中举出八个“勿”,告诫
我人对于发菩提心不可大意。
一、“勿畏难而退怯”:我常说:个人的问题容易解决,大众的事情难以处
理。发菩提心度化众生,是为大众谋幸福的,可是各人根性不同,在与群生的接
触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如畏艰难而不敢前进,那就必然的要退
怯下来,失去你为菩萨的勇气。所以行菩萨道,第一要不畏难的直向前进,免生
退转怯弱之心。
二、“勿视易而轻浮”:行菩萨道的大事,认为艰难固不可以,视为容易亦
要不得。在尊重己灵中曾说过:众生本具的佛性之宝,必须加工磨琢始能发光,
假定视为容易,而起轻浮之心,那就易于自满!一个自满的人,到头来必会自暴
自弃而不会有成就的。试想一下:做世间的小事,尚不容易成就,何况成佛度生
的大事?
三、“勿欲速而不久长”:菩萨道是长远的,必须以长时间去行,才能走到
菩提道的尽头,是以不可求速而失久长之心。中国有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一般世间的工匠,尚须若干年的学习,始能有所成就,何
况是成佛度生的大事?求速成怎么行?有以为一生可得成办,那真是自欺欺人的
错误见解。老实说:世间的俗事成就,尚且不可取巧侥幸,在佛道上要求侥幸,
自是大错特错,而为智者之所不取的。
四、“勿懈怠而无勇猛”:佛道既是这样的长远,就非精进勇猛的不可,绝
对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不过勇猛,并非只凭一时的勇猛,亦非暴虎凭河般的勇猛,
要能持久不息的勇猛,才是真正的勇猛,要能步步脚踏实地向前迈进,才是真正
的精进。惟有精进的向佛道前进,才不会从顺利安适中,养成懈怠偷安的惰性。
有很多修学佛道的人,不能到达最高无上菩提,根本原因在于懒惰懈怠,所以省
庵大师特别要菩萨行者,勿懈怠而无勇猛。
五、“勿委靡而不振起”:在这现实世间,明白所见到的,凡是振起精神来
干的,都是有很大收获的,凡是委靡不振无精打采的,都是一事无成的。世事尚
且如此,何况无上佛道?是以菩萨行者,定要鼓起精神来干,千万不可委靡懦弱,
更不可不振起精神。当知精神力量胜于一切,一旦精神力量崩溃,那就一切无可
救药了。
六、“勿因循而更期待”:今日发了菩提心,今日就得向菩萨道上走去,切
勿存抱因循心理,而拖延宝贵的时间。更不可期望于将来,必须本着“今日事今
日毕”的精神做去,绝对不可等待明日,要知明日复有明日。如果因循成习,事
事待诸明日,不说无上佛道,难望证得,就是世间事,亦难望有成,所以不可因
循过日。
七、“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众生的根性,有智愚利钝的差别,这是不可
否认的事实。可是我们应知:智巧根利人的,固然可以趋向佛道,就是愚拙根钝
的人,亦同样可趋向菩提。而且愈是愚钝,愈应修学菩提,因为这是人人可修,
而不拣别智愚利钝的。所以佛法行者,切勿以自己的资质愚钝,对于无上佛道,
一向无心进取。
八、“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或有以为无上佛道,是根机深厚者所修的,
我是一个根机浅薄的人,哪有资格修学佛道?于是自我鄙弃以为无分。殊不知这
是错误的。佛在经中一再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众生之一,
为什么自暴自弃的视无上菩提与己无分?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我为什么不
能?应有这样自信。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
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勿用?】
省庵大师为了鼓励佛法行者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特又举了两个譬喻说明,
以坚定我们的信心。
一、“譬诸种树”:初初种下去的时候,其根当然是很浅的,似乎受不了风
霜的打击,但若“种”得“久”了,假以相当时日,“则根浅而日”见“深”固,
“岂可因”其根“浅”,而就“勿”去“种”树,“任其自枯”自萎。当知菩提
树根亦复如是:初初发菩提心时,其菩提树根很浅,不能遭受一点磨折的,但若
久久的,在菩提树根,灌以法水,自然坚固起来,不受任何外力的动摇。因此,
佛法行人,不能因其根浅,而任令菩提树根枯萎不生。
二、“又如磨刀”:在初开始磨的时候,其刀锋当然是很钝的,似乎不能发
生刀的作用,但若“磨得“久”了,假以相当时间,“则”必将“刀钝”而变
“成”锋“利”的,岂可“因”其初“钝”,而就“弗”去“磨”刀,让刀“置
之勿用”?当知智慧之刀亦复如是:初初磨智慧刀时,其智慧刀还很钝,不能发
生断惑的作用,一旦磨得久了,从有漏慧,引发无漏慧,不但可以运用智慧之刀
去断烦恼,且使天魔外道莫奈我何!因此,佛法行人,如因智慧刀钝,将之弃而
不用,那就未免太可惜了!如上所说,我们每个佛弟子,应有这样的表现,就是
菩提树根,从即日起加以培植,不要让其永不生长;智慧宝刀,从即日起,加以
磨砺,不要让其永置不用!
三、苦乐相校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
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依佛法修行,不论是自利的,或者是利他的,特别是利他的大行,都要勤苦
精到的去修,才能有所成就,绝对不是偷安者流,所能修行得成。正因如此,有
人畏苦,不敢修行。修行的确是艰苦的,不能视为快乐之事。其实,“又若以修
行为苦,则不知懈怠”比修行之苦“尤苦”,为什么?因“修行”所感受的痛苦,
是由勤劳而来,但“勤劳”之苦是“暂时”的,且这暂时的勤劳苦修,却能换来
永劫的安乐,那又何乐而不为?所以说:“安乐永劫”。“懈怠”虽“则”可以
“偷安”于“一世”,但却换来多生多世的痛苦,所以说:“受苦多生”。这话
怎讲?因人若不修学佛法,只知一味的在世间造作生死罪业,自难免于堕落三恶
道去,一旦堕落三恶道去,自要多生多世受诸痛苦!如是苦乐相校,佛法行者,
是愿勤劳修行而暂时稍受痛苦呢?还是愿懈怠偷安而长时期的受苦?稍有智慧的
人,相信会善自抉择的!
四、至再叮咛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
生?】
省庵大师进一步的说,我们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况乎”是“以净土”
法门“为舟航”的,“则”又“何愁退转”下来?因为我们一旦往生彼国土中,
立即就得“阿裨跋致”,绝对不会退转的。退转只有在娑婆世界才有可能。同时,
在我们未得无生法忍时,没有智慧的力量在支持着我们,当遇到各种不同的环境
现前,就会感到困难而生退却之心。可是生到净土之后,不特不会退转,且“又”
获“得无生为忍力”,“则”又“何虑艰难”?当知无生法忍的忍字,是即智慧
的意思。不论任何困难,在智慧的透视下,都可迎刃而解,所以无须挂虑道途上
的重重困难。世间很多事情不易解决而认为困难的,不是真的没有办法,问题在
看我们有无智慧。有智慧的人,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困难,可见智慧的重要。
得无生忍的行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当然不觉有什么困难横陈在面前。
发广大心,立广大愿,不仅人类有情,有这样的可能,“当知地狱”中的“
罪”苦之“人”,“尚发”大“菩提”心“于往劫”,现在我们是人,而且做了
佛子,“岂可”既为“人伦”,又是“佛”的弟“子”,反而“不立”菩提“大
愿于今生”?果真如此,那不是连地狱罪人都不如?不如地狱罪人的人,不特枉
为了人,更愧做个佛子。关于地狱罪人,于往昔中,尚发菩提大愿,于诸大乘经
典,到处都有说到。就是过去生中发了菩提心的人,因为还在凡夫位上,亦即是
属凡夫菩萨,仍不免于在不知觉间,造出堕落恶道的罪业。有了地狱的罪业,自
然要感地狱的果报,虽感地狱的果报,但其菩提心未失,所以说:地狱罪人尚发
菩提心于往劫,不是说地狱罪人开始发菩提心。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
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
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生死流转中,颠颠倒倒的“昏迷”不觉,不知
什么叫做发菩提心,立广大愿,这是过去的错误。然而过去已经过去,再也没有
办法纠正,诚所谓:“往者既不可谏”,就是追悔亦来不及。但未来是还可追的,
且现生中,得闻佛法,出家受戒,可说“而今”已经“觉悟”过来,不若过去那
样的昏迷颠倒,则应对于“将来犹尚可”以“追”求补救,如不急起直追,是就
未免太辜负了自己。所以当今觉悟以后,应本佛法所开示的,发广大心,立菩提
愿,为个己的身心解脱,为众生的拔苦救济,向菩提大道迈进。
“然”于往昔之中,因未听闻佛法,昏“迷而未”觉“悟”,在佛菩萨的慈
眼中看来,“固”然是“可”值得“哀”愍“怜”念的众生,亦即所谓可怜愍者。
如今明白了佛法真义,“苟知而不”起“行”的话,那就“尤为”令人感到“痛
惜”了!佛法所重的,是解行相应,而且唯有解行相应,才能得到佛法实益。如
果说食数宝,完全没有自己的份儿,那有什么用?特别是大乘佛法,重在发菩提
心,说法度生,唯有从说法度生中,才能积集福智资粮,才能圆成无上菩提,这
是每个佛法行者都知道的。设若仅以知道为满足,而不真的这样去做,无上菩提
的法乐,不管是怎样的乐法,与你毫无关系。所以知道大乘佛法的殊胜,一定要
照着去实践才行。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
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
虞矣!】
一般世俗的人,所以不肯在善法上精进去修,只因不知世间是苦,而反以为
是快乐的;一般佛的弟子,所以不肯在佛法上精进不懈,只为不惧地狱的种种痛
楚,“若”真恐“惧地狱之”种种“苦”相:如刀山剑树,如割首削足,如割舌
啖眼,如千死万生等的地狱苦相,随时展现在我们眼前,那就自会时时警惕而精
进不懈了。所以说:“则精进自生”。因为发现地狱的苦相,自觉如不精进修善,
那到地狱里头受苦,终有一天与我有份,设欲不与地狱结不解缘,唯有依于纯正
的佛法,精进修诸善法的一途。
平时一般人们,所以不能振作精神奋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