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持佛法?“释尊以律法摄受僧众,把住持佛法的责任交托他。僧团为佛法久住
的唯一要素,所以与佛陀、达磨,鼎立而称为三宝”。三宝之一的僧宝现在何处?
我不禁馨香祷祝的求其实现!
如上说来,明显的发现:今日佛教已经“衰残至此”,我们何忍再说什么?
所以说:“殆不忍言”。省庵大师“每一思及”佛法如此衰败的现象,不禁“不
觉的潸然“泪下”!现我说到这里,再看当前佛教,人我竞争不特不见减少,只
有变本加厉的胜于过去,争权夺利不特不见灭迹,较之省庵大师当时有过之而无
不及!有心于佛教的大心人士,能不目击心伤,而同放声一哭?看到今日佛教危
机,假定仍然无动于衷,那就真的麻木不仁了。
【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
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
我而谁?】
站在佛的四众弟子立场说:如何得令正法久住,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在前
“念生死苦,发菩提心”的文中,曾经讲过:大乘经典所说发菩提心的因缘虽属
很多,但最主要的不外两大因缘,就是“观众生苦发菩提心”与“观佛法衰发菩
提心”。佛陀的正法,是经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时间,牺牲无数的头目髓脑,忍
受无数的痛苦磨折,而后才证得的,真是得来并不简单。如来辛勤的证得了正法,
又大慈大悲的运用种种善巧方便,为众生宣说自己所证得的正法,使众生依法修
行,也证得这样正法。佛说正法,亦不是容易的事。据法华经告诉我们:如来证
得正法后,观察世间的根机,觉得一般众生慧浅,不能接受如来大法,就想不说
法而入涅槃。如经中说:“辛勤我所证,显说为徒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这是多么沉痛之言!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用意,感到自己既无力拯救人间,
为什么不请佛说法化世?于是诚恳的请佛为众生说法。佛陀受请宣说正法,使正
法之光,放射在这人间,令诸人群循着正法之光而行,而得解脱以至成佛。正法
久住世间,对于人类众生,有着多么重大关系?所以佛法行者,如果稍有理智,
都应想方设法的,以求正法的住世。但这先要从了解佛法做起,如果本身不知佛
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又怎能住持如来正法?
是以“我”们身“为佛子”,不论从哪方面说,都应以弘法利生,续佛慧命
为唯一任务,才能报答佛陀深恩于万一,如果不是这样去做的话,那就“不能报”
答佛陀的深“恩”。华严经说:“假使顶戴尘沙劫,身为床座遍大千,若不说法
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可见欲报佛恩,唯有宣说正法,劝诸众生,发菩提
心。
为佛弟子,不能报佛恩德,那就对“内”而言,是就“无益于己”。因为佛
法是重实践的,唯有实践才能得佛法的实益。可是说到实践正法,先当明了佛法
真义,正确的认识佛法真义,然后才能如法的实行,而不至于盲修瞎炼,走入错
误的道路上去。设若不知法是何义,佛法怎能对己有利?至于对“外”而言,亦
复“无益于人”。自修固要了解佛法,化他更要了解佛法。设若自己不知法是何
义,又怎能以法去利益人群?如此于人于己两皆无益,做个佛陀的弟子,怎能报
佛的深恩?佛所希望于我们的,对己是如法修行,对人是说法教化,只要对人对
己有益,佛陀就会生大欢喜,也就报了佛的恩德。
为佛弟子,如不能依法修行,说法度生以报佛恩,那就对“生”而言,则
“无益于”当“时”,至于对“死”而言,亦复“无益于后”世。因不依法修行,
当你在生之时,等于虚度光阴,所谓“空在人间走一遭”,正是说明这点,不说
是个学佛者,即世俗一般人们,在其生存于世间时,要对社会人群有所贡献,才
不至于辜负人生,如浑浑噩噩的混过一生,不特有负佛恩,且亦有负己灵。设本
如来正法自利利人,不仅不虚度此生,就是来生亦可凭此功德,而稳妥的踏上人
天善道,甚至走上解脱大道与菩提大道。学佛做到这个程度,不仅不愧为一佛子,
而且亦能报佛深恩。
如我们不自我尊重,做个如法的佛弟子,既无益于己,又无益于人;生而浑
浑噩噩的无益于时,死而糊糊涂涂的无益于后,只是随业漂流生死苦海中,则
“天虽”这么“高”,可是“不能覆”荫于“我”,而“地虽”这么“厚”,可
是“不能载”乘于“我”,那我虽生存于天地之间,却为天地之所不容。一个为
天地所不容的人,这不是罪大恶极的人是什么?所以省庵大师自谦的说:“极重
罪人,非我而谁”?其实,凡不能成四益的,都是极重罪人。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
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
做一个人,特别是做个出家人,如不知道自己的罪业深重,那就不谈,设知
自己是个极重罪人,就当设法痛切悔改,使自己向上向善向光明,不可任令自己
的罪行延续或扩大,恳切至诚的以功补过,谋求人我皆利的事业。唯有如此,那
你才有美丽的前途。不然的话,一味的自甘堕落,不说一般人对你没有办法,就
是佛也无能为力的来度化你。所以稍具人性和惭愧心的人,一旦发现自己的罪业,
总是不忍这样下去的。省庵大师并不是个极重罪人,而是真能自他俱利的大德高
僧,因为看到佛法衰残一至于此,乃自谴自责的以为自己没有尽到住持正法的责
任,成为佛教的极重罪人。“由是”想到自己的罪愆,不自觉的感到“痛不可忍”,
我为什么这样对不起佛陀?我为什么不好好的弘扬正法?可是再一想到未来补过
的方法,又深深的觉得“计无所出”。然而我究竟怎么办呢?突然灵机一动,
“顿忘”自己的“鄙陋”,“忽”而“发”起广“大心”来。忘鄙陋而发大心,
“虽不能挽回末”法的颓“运于”今日“此时”,但以我的这个恳切愿力,深信
“决当”可以“图”谋“护持”如来“正法于来世”。忘鄙陋,是大师的自谦,
发大心,是大师的悲愿。凡为佛弟子,见佛法如此,都应效法大师图护持正法于
来世的精神,使佛陀正法的光辉,永远照耀这黑漆人间,指引人们走上觉路。
讲到这里,我想再说一点,就是环视今日佛教,的确有种种不如理想的现象,
使人不得不感到痛不可忍的无限悲伤。然而佛法毕竟是无上的真理,尽管佛弟子
从来都有不好的表现,但佛法仍然不绝的流行世间,可见佛法并不因佛弟子的不
如法而湮没于世。“邪正不分,是非不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的病态,不自
今日始。试读省庵大师的这篇文章,可知大师的那个时代,佛法已衰败不堪。再
向前看,在莲池大师的著作里也好,在憨山大师的梦游集里也好,都有佛法衰残
的慨叹,都有僧格堕落的悲痛,而佛法仍然延续不断的流传到今日,亦是明显的
事实。推究其原因,历代高僧大德的住持弘扬,固然功不可没,但最主要的,还
是佛法本身有它存在的价值。
说老实话,佛弟子品流庞杂,难望每个佛弟子都能如法奉行,因为每个人的
善根慧性是不同的,每个佛弟子都能如法如律,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如不能做到
这点,最低限度,希望在每个时代中,能有三、五位德学高超的大德高僧住世,
如来正法就可维持不坠。例如民初以来,佛法所以还有这样,不能不归功于太虚、
印光等诸大德的住持。我常常说:近代中国佛教,假定没有太虚、印光等诸位大
德的维持,决不会有像今日这样的面貌。可是这些大德,现在都已过去,瞻望佛
法前途,不能不令人有日趋没落之感。这不是佛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住持人的问
题,如果佛教四众,有心向佛教的正路上去走,佛教的前途仍是光辉灿烂的,如
大家不此之图,佛教还有什么办法?
【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
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
为了图护正法于来世,“是故”我今“偕诸善友”,共“同”来“到”这阿
育王寺的佛陀舍利“道场”,集合大家建立涅槃法会,礼忏修法,所以说:“述
为忏摩,建兹法会”。于礼忏修法之外,并且仿效西方极乐教主阿弥陀佛,“发
四十八之大愿”,于此“愿愿”之中,都以“度”化众“生”为旨,同时“期”
建“百千劫深心”,于“心心”念念中,愿得将来“作佛”。不过在此必须向诸
位说明的,即虽心心念念的不离将来作佛的愿望,但决不可要求速成,求速成是
不行的,所谓“欲速则不达”,是值得我们记取的一句名言。有人想即身成佛,
那是不可能的。依正常道的佛法说,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艰苦历程才行。
省庵大师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期以百千劫的坚固深心,本着大无畏的勇猛精神,
不屈不挠的向着成佛大道前进,任何困难折磨在所不辞。
【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
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
方。】
我既心心念念以成佛为期,而成佛又不是短时间所能成办的事,则我“从于
今日”开始,直至“尽未来际”的长时期中,都向成佛的这个目标前进,不达成
佛,誓不中止。不过在这长时间中,为了修集成佛的资粮,在这五浊恶世的娑婆
不易修集,为此,不得不求“毕此一形”,即这一生命结束。“誓”愿“归”向
西方“安养”国土,亲近弥陀慈父,修学福德智慧。“既”已“登”上极乐净土
的“九品”莲座,而得证悟无生法忍,然后再以愿力“回入”此“娑婆”世界来,
度化一切沉沦的众生。
回入娑婆,既以度生为主,当要弘扬正法。过去佛日的光辉,曾经一度在世
间闪耀过灿烂的光芒,因经重重的摧残,已失去了昔日炫目的光彩。现在由于我
的回入娑婆,重新弘扬振兴,“俾得佛日”得以“重”放光“辉”,使诸众生因
得佛光的普照而迈向佛道。不唯如此,如来无量“法门”,亦因我的弘宣,得以
“再”度“阐”扬。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太虚大师亦说:“佛法弘扬
本在僧”。可见佛法的是否发扬光大,问题不在佛法的本身,而在我们是否去推
动法轮。如果每一佛弟子都能随分随力的推动法轮,佛陀的正法自然就久住世间。
特别是出家的僧众,更应以弘法为自己的家务,利生为唯一的事业。这是我们的
责任,不容有所推卸的。
“僧海澄清于此界”者:僧是僧团,为众多比丘所集合的团体,所以省庵大
师将之形容为僧海。僧海以清净为本,印顺导师说:“广大的僧众,虽然贤愚不
齐,但有了律治僧团,那无惭无愧的犯戒者,在大众的威力下,便不能不接受制
裁;不接受,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