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

第52章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52章

小说: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言,我之所行,则与此逸民异,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故曰无可无
不可也。不论朱张之行者,王弼云:“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言其行与
孔子同,故不论也。
    大师挚齐,亚饭干楚,(孔曰:“亚,次也。次饭,乐师也。挚、干皆
名。”)三饭缭蔡,四饭缺秦,(包曰:“三饭、四饭,乐章名,各异师。
缭、缺皆名也。”)鼓方叔入於河,(包曰:“鼓,击鼓者。方叔,名。入,谓
居其河内。”)播鼗武入於汉,(孔曰:“播,摇也。武,名也。)少师阳、击
磬襄入於海。(孔曰:“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去。阳,襄皆名。”)
    '疏'“大师”至“於海”。○正义曰:此章记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
去也。“大师挚齐”者,太师,乐官之长,名挚,去鲁而齐也。“亚饭干
楚”者,亚,次也。天子诸侯每食奏乐,乐章各异,各有乐师。次饭乐师名干往
楚,三饭乐师名缭往蔡,四饭乐师名缺往秦。“鼓方叔入於河”者,击鼓者名方
叔入於河内也。“播鼗武入於汉”者,播,摇也。鼗如鼓而小,有两耳,持其柄
摇之,旁耳还自击。摇鼗鼓者名武入居於汉中也。“少师阳、击磬襄入於海”者,
阳、襄皆名,二人入居於海内也。
    周公谓鲁公(孔曰:“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鲁。”)曰:“君子不施
其亲,(孔曰:“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已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孔曰:“以,用也。怨不见听用。”)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孔曰:“大故,谓恶逆之事。”)
    '疏'“周公”至“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正义曰:此
一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也。“周公谓鲁公”者,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鲁。
将之国,周公戒之也。“曰:君子不施其亲”者,施,易也。言君子为国,不以
他人之亲易己之亲,当行博爱广敬也。“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者,以,用也。既
仕为大臣,则当听用之,不得令大臣怨不见听用。“故旧无大故,则不弃”者,
大故,谓恶逆之事也。故旧朋友无此恶逆之事,则不有遗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者,求,责也。任人当随其才,无得责备於一人也。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包曰:
“周时四乳生八子,皆为显士,故记之尔。”)
    '疏'“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正义曰:此章记异也。周时有人四偏生子而乳之,每乳皆二子,凡八子,皆为
显士,故记之耳。郑玄以为成王时。刘向、马融皆以为宣王时。

    ●卷十九·子张第十九
    '疏'正义曰:此篇记士行、交情、仁人、勉学,或接闻夫子之语,或辨扬圣
师之德,以其皆弟子所言,故善次诸篇之後。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孔曰:“致命,不爱其身。”)见得思义,祭思
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疏'“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正义曰:此章言士行也。士者,有德之称,自卿大夫已下皆是。致命,谓不爱其
身。子张言,为士者,见君有危难,不爱其身,致命以救之;见得利禄,思义然
後取;有祭事,思尽其敬;有丧事,当尽其哀,有此行者,其可以为士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曰:“言无
所轻重。”)
    '疏'“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正义曰:
此章言人行之不备者。弘,大也。笃,厚也。亡,无也。言人执守其德,不能弘
大,虽信善道,不能笃厚,人之若此,虽存於世,何能为有而重?虽没於世,何
能为无而轻?言於世无所轻重也。
    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孔曰:“问与人交接之道。”)子张曰:“子夏
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
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
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包曰:“友交当如子夏,交当如子张。”)
    '疏'“子夏”至“人也”。○正义曰:此章论与人结交之道。“子夏之门人
问交於子张”者,门人,谓弟子。“问交”,问与人交接之道。“子张曰:子夏
云何”者,子张反问子夏之门人,汝师尝说结交之道云何乎?“对曰:子夏曰:
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者,子夏弟子对子张述子夏之言也。子夏言:结交之道,
若彼人贤,可与交者,即与之交;若彼人不贤,不可与之交者,则拒之而不交。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者,言已之所闻结交之道与子夏所说异也。“君子尊贤
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者,此所闻之异者也。言君子之人,见彼贤则尊重之,
虽众多亦容纳之。人有善行者则嘉美之,不能者则哀矜之。“我之大贤与,於人
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者,既陈其所闻,又论其
不可拒人之事。诚如子夏所说,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设若我之大贤,则所在
见容也。我若不贤,则人将拒我,不与己交,又何暇拒他人乎?然二子所言,各
是其见论交之道,不可相非。友交当如子夏,交当如子张。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小道,谓异端。)致远恐泥,(包曰:
“泥难不通。”)是以君子不为也。”
    '疏'“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正义曰:此章勉人学为大道正典也。小道谓异端之说,百家语也。虽曰小道,亦
必有小理可观览者焉,然致远经久,则恐泥难不通,是以君子不学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孔曰:“日知其所未闻。”)月无忘其所能,可
谓好学也已矣。”
    '疏'“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正义曰:
此章劝学也。亡,无也。旧无闻者当学之,使日知其所未闻。旧已能者当温寻之,
使月无忘也。能如此者,可以谓之好学。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孔曰:“广学而厚识之。”)切问而近思,(切
问者,切问於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问所未学,远思
所未达,则於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在其中矣。”
    '疏'“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正义曰:此章
论好学近於仁也。博,广也。笃,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
切问者,亲切问於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
不远思也。若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於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
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包曰:“言百工处其
肆则事成,犹君子学以致其道。”)
    '疏'“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正义曰:此章亦
勉人学,举百工以为喻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五材各有
工,言百,众言之也。肆,谓官府造作之处也。致,至也。言百工处其肆,则能
成其事,犹君子勤於学,则能至於道也。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孔曰:“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疏'“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正义曰:此章言小人不能改过也。言
小人之有过也,必文饰其过,强为辞理,不言情实也。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郑曰:
“厉,严正。”)
    '疏'“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正义
曰:此章论君子之德也。望之、即之及听其言也,有此三者,变易常人之事也。
厉,严正也。常人,远望之则多懈惰,即近之则颜色猛厉,听其言则多佞邪。唯
君子则不然,人远望之则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常俨然也;就近之则颜色温和,
及听其言辞,则严正而无佞邪也。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王曰:“厉,犹病也。”)
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疏'“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
以为谤己也。”○正义曰:此章论君子使下事上之法也。厉,犹病也。言君子若
在上位,当先示信於民,然後劳役其民,则民忘其苦也。若未尝施信而便劳役之,
则民以为从欲崇侈、妄加困病於己也。若为人臣,当先尽忠於君,待君信己,而
後可谏君之失。若君未信己,而便称君过失以谏诤之,则君以为谤ゥ於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孔曰:“闲,犹法也。”)小德出入可也。”
(孔曰:“小德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
    '疏'“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正义曰:此章论人之德有
小大,而行亦不同也。闲,犹法也。大德之人,谓上贤也,所行皆不越法则也。
小有德者,谓次贤之人,不能不逾法。有时逾法而出,旋能入守其法,不责其备,
故曰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
如之何?”(包曰:“言子夏弟子,但当对宾客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
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故云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
(孔曰:“噫,心不平之声。”)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
(包曰:“言先传业者必先厌倦,故我门人先教以小事,後将教以大道。”)譬
诸草木,区以别矣。(马曰:“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如草木,异类区别,言学
当以次。”)君子之道,焉可诬也?(马曰:“君子之道,焉可使诬言我门人但
能洒扫而已。”)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孔曰:“终始如一,唯圣人耳。”)
    '疏'“子游”至“人乎”。○正义曰:此章论人学业有先後之法也。“子游
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者,子游,言偃也。门人小子,谓弟子也。应,当也。抑,语辞也。本,谓先王
之道。言偃有时评论子夏之弟子,但当对宾客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
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今子夏弟子於其本先王之道则无有,不可奈何,故云如
之何也。“子夏闻之,曰:噫”者,噫,心不平之声。子夏既闻子游之言,中心
不平之,故曰噫!“言游过矣”者,谓言偃所说为过失也。“君子之道,孰先传
焉?孰後倦焉”者,言君子教人之道,先传业者必先厌倦,谁有先传而後倦者乎?
子夏言,我之意,恐门人闻大道而厌倦,故先教以小事,後将教以大道也。“譬
诸草木,区以别矣”者,诸,之也。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之草木,异类区别,
言学当以次也。“君子之道,焉可诬也”者,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