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密宗道次第广论 >

第41章

密宗道次第广论-第41章

小说: 密宗道次第广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此自性生起,不待余缘,依止前因一刹那心,生起诸余刹那。有如是自性者,是名俱生,与心刹那展转增上,乃至虚空未尽而生。”又云:“俱生有二,谓暂时与常住。其常住者最为第一,以是最胜、真实、无尽及无坏故。”此于相续不断及无穷尽说名为常。若谓即初刹那,于二刹那安住名常,是为外道恶见。种者是出生义,由是因缘和合所造,故是无常。大是极义。总谓极力所修之无常乐。上是《珍珠鬘论》所释。《教授穗论》解“大种乐非实”之义,亦谓非一切时恒起俱生。
  若谓第三灌顶是乐空无别之俱生,则与第四灌顶无差别者,是未了解第四灌顶之谈。至下当释。
  《时轮本释》说于出家惟以语表传授第三灌顶,故可以智印传灌顶。《鬘论》说若胜出家身无余遮缘,可实灌顶。若有遮缘及非胜出家身,应以智印而传灌顶。准此道理,以出家身作密灌顶之阿阇黎,亦当了知。如是第三灌顶之时,随力的能,持菩提心,不能持时,徐徐放舍,从水生中持味取起,由真实见饮三昧耶自性大菩提心。
  于何曼陀罗中得此灌顶?《七加行》云:“于清净婆伽,曼陀罗得此。”谓于婆伽曼陀罗得。自性如前经云:“彼之自性者,意金刚自性。”日生说为法身自性,意为已得证彼之胜功能。所净亦如《七加行》云:“贪心等前后,清净不生罪。”三昧耶亦如前经云:“遮绘坛场等,授最胜律仪。”答日迦跋说见女人左绕三匝,作请白等为三昧耶。于修何道得自在者,如前经云:“方便殊胜故,正住如金刚,修胜悉地故,渐依禁仪轨,达诸法远离,能取所取体。”谓于二取空之光明,又名金刚喻三摩地。《集密后后续释》中云:“弟子依于内外现证菩提次第,以贪离贪及中庸贪,渐次现证光明智慧,修成大印。故应先得慧智灌顶。”说此灌顶表示第四光明修习大印。
  慧智灌顶嗢柁南曰:
  供请授明妃,生天加持密,等至发俱生,饮心释灌顶。
  [科]酉四第四灌顶分二
  戌一余经规
  戌二时轮规
  初又分二
  亥一明第四灌顶
  亥二第四灌顶之语云何表示
  今初
  《鬘论》未说请白。当如答日迦跋所说,三返白云:“由师足莲恩,得主三灌顶,今日第四宝,愿垂恩救护。”《结合经》云:“若信解深广,语授宝灌顶。”谓观弟子于深广法有无信解,若信解者,可以语言传授第四灌顶。毳衣大师引经文云;“由烟知有火,依水鸟知水,菩萨具慧种,由诸相了知。面净若莲华,欢喜诸毛竖,智者见彼相,摄为胜弟子。”以此方便观察,即能了知弟子意乐。次释应可授予第四灌顶。以何授予?惟以语言。此中遮词,意谓非如和三灌顶可领其义。以语传授之规,如云:“即彼慧智菩提心芽,由善修习令彼增长,成就无障真实一切诸法不思议性,具足七支大印大金刚持自性,说为第四灌顶。”义谓第三灌顶所说之俱生智,犹如胜义菩提心之苗芽,由修习彼展增长,成就一切障尽不思议之真实自性。总谓由依明妃,得表实义俱生之智,相续修习乃至障尽,法界明了无别之智,现起具足七支大印天身,即是第四灌顶。此中所明第四灌顶,宝铠与毗布底亦说,亦是毳衣大师所许,如彼《曼陀罗仪轨》引教云:“第四灌顶由师口授知者,如说即彼圆满诸义,由离分别垢浊,不异无上正知,诸能仁众无量光明曼陀罗体,如如意珠,以自性语而为授予。”言即彼者,即《鬘论》说“即彼慧智”之义。离分别垢浊不异无上正知者,谓不异离垢真实之如所有智。诸能仁众无量光明曼陀罗者,即是色身。持祥于《红黑(大威德)曼陀罗仪轨》亦如是说。七支,如语自在称云:“满报、结合、乐、无性,悲满、不断及无灭,我许所修七支义,遍修正量智者赞。”圆满报者,谓是相好庄严之身,亦摄法身及化身,以三身无异体故。结合者,谓与同等明妃而入等至,若惟报身,波罗密多中亦宣说,以此结合即胜彼义。何为须尔?惟以遍一切身欢喜自性,即能成办一切有情利故。佛为摄受欲界增上贪行有情,故现等至。幻师所化男女稠密不生大乐,从此则起,故云大乐。领受身乐为乐,领受心乐为喜。大谓最广、无漏、殊妙、尽未来际。为显彼佛是无自性,非执实有,故云无性。《般若经》云;“佛亦如幻如梦。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彼如梦如幻。”《七加行》云:“行者于诸法,善遮颠倒故,当说四加行。”又云:“一切诸法中,说无性为主,以诸法王子,由修此成办,一切佛圆满。”其无自性具一切种最胜之空性,空华兔角之空,是无所有,不可现证。《宝顶经》说不离布施乃至佛法之空,是具一切种殊胜之空性。故报身等与布施等诸相,是为最胜,以彼等相胜出瓶等诸余相故。具足彼诸相者,是具一切种之空性。如无身相则不能饶益有情,如是若无大悲,亦不能利一切有情,故云悲满。无缘大悲如如意珠,无分别中利益有情。言不断者,谓受用身,具足如上所说功德,恒相续转。由是不住寂灭与三有之大涅槃故,常恒无断,非有时转、有时不转间断之法。言无灭者,谓彼报身非暂时住即便断绝,尽未来际随大悲转,乃诸有情无间断故。具上七支,语自在称许为咒道所修之果。非但如是,亦是遍修正理正慧清净智者之所称赞。若约非是转止有间释不间断,则与无灭之非暂住即坏,全无差别,应成六支。然不间断亦通化身,无灭则谓尽未来际不入涅槃,故有差别。《七加行》说无比安乐圆满报身、大乐法身及大悲体性之三身相续,为前不断之义。又云:“无比乐报身,遮止舍离故,宣说七加行。”于后者说尽未来际而恒安住。仪理全同。《教授穗论》破他,谓前五支不共波罗密多。自许初三不共,后四支共。
  [科]亥二第四灌顶之语云何表示
  七支为无上道所修,虽实是汝所许,亦他智者所赞,然立彼为第四灌顶,以何证知?如《七支论》中云:“具如是言故,具亦言义故,作尔言义故,我许四如是。”此义谓诸经云:“如是四亦尔。”谓于第四灌顶之时,以彼慧智为喻,表显第四灌顶。解释彼文“如是”、“尔”、“亦”三义,成立第四灌顶即为七支,是故我许第四灌顶如前所说。余入所许缺二支等,故不应理。言如是者,显示第三、第四相同,此如《七加行》云:“大金刚持身,观视无厌足,现三面六臂,具胜抱明妃,如慧智灌顶,安住如是相。”谓如第三灌顶之时自为本尊父母住等至相,第四灌顶亦如是住。此明第四灌顶具足报身结合二支。《七支论释》解如是言,虽说是由金刚莲华触所生乐,然药足师所许应是如前所说父母等至之相,以此二师于此等义意趣同故。亦者,显示非惟第三有乐,第四亦有,复胜前者,是为大乐。故说第四具大乐支。胜者谓有广大、无漏、微妙、无断、尽未来等殊胜。此非第三灌顶所有,以彼是由业印所生,惟刹那顷,是有漏法;以有业印猛利抱持等苦,故非微妙;惟住摩尼,不遍诸支,故非广大;惟住短时,故非无断;羯摩印行是无常,故亦非尽未来际。要由修行现证之时方能成无漏等。《七加行》于说是否大乐后,又云;“然于慧智中,住大乐相似。”又云:“虽不住无欺,故亦名大乐。”说住第三灌顶能示大乐体性,虽不久住,然由具足彼支修习,于得大乐果无欺诳,故亦立大乐名。大乐支者,诸支中主,余是彼分,是故《七加行》云:“应知余加行,皆此加行分。”尔者,谓如第三灌顶,从善巧三三摩地之业印与方便等和合而生,如是第四亦与彼同,从于方便智慧和合而生,非余能生。语自在称未明显说第四灌顶具足余支之理,意谓已说第四灌顶具足报身、结合、尽未来际大乐三支,具余支分亦易了知。《七加行》中于后三支,配于第四第三灌顶,惟未配第四支,亦多有作“第四彼亦尔”者,亦应善知彼等,第三、第四灌顶法喻配合具足七支。
  第三灌顶之时自身现报身相,此后不离佛母,现为父母互抱持相。于彼定中,心住了达诸法真实之俱生智。取彼二者为喻,决定第四灌顶之理。谓由修方便支,最后自身成就相好庄严报身及以结合二支体性,非惟胜解修为佛之色身。此心亦非暂住真实,谓是尽未来际所有大乐与无自性二支体性。明此双运即是第四灌顶。
  以是修成圆满次第次法器,须由三种灌顶之理,亦可了知。以圆满次第之宗要,定须自身加持世俗如幻、四空次第胜义光明,以及外身如幻金刚萨埵之世俗身,内心达真实之胜义光明二无分别、和合双运三种圆满次第。自现本尊父母,于除庸常慢念之中,由内阿吭等至,引生欢喜及胜喜等,修俱生智,第三灌顶已尽抉择,第四若无异前抉择之法,则仍不免相符极成。若尔,不许道位有第四灌顶耶?不尔,谓传第四灌顶之时,如前晓示,惟以语言令生了解,即为弟子传彼灌顶。弟子亦惟由于语言立为得彼灌顶,是为成法器之第四灌顶。如是第四灌顶,须为晓示第四灌顶之要,故如上引多是晓示果德,然非道位全无,如《集密》中有学双运及《时轮》中三摩地支,准彼道理,余亦应知。第四灌顶顺分,生起次第亦有,以咒所修七支而为第四灌顶,生起次道中亦须彼七种支故。云何名有顺分?此如《七加行》云:“无此乐智身,吽等生天相,四成住二身,亦无二加行,加持天女身,明仪轨清净,最大乐体性,大悲增长体,余轨中显示。所说胜空性,是无性加行。于最胜业时,不住上四故,是无断无灭。如是集密中,分别瑜伽师,依生起次第,受行第四义。”言四成者,谓以四支修行所成,仪轨清净谓随贪行。余执谓最胜曼陀罗。言《集密》者惟是一例,于余曼陀罗当了知。
  若具七支虽是第四,以彼灌顶云何应理?譬如水灌顶等由能净垢立为灌顶,如是所修七支能令毕竟无垢,故为灌顶。如《集密后续》云;“灌顶分三种,瓶灌顶第一,密灌顶第二,慧智为第三,如是四亦尔,此续中善说。”彼岂非说三种灌顶,云何引为第四灌顶之据?岂谓闻说“如是四说尔”耶?虽闻是说慧智灌顶说名第四,岂世尊语而有欺诳,如何即以第三说为第四?语虽无欺,以诸骄慢自谓智者,欲离师教解金刚句,为令愚蒙,故于第三说第四名。佛岂不具大悲,愚蒙有情,自作师悭,云何应理?总诸续中隐语虽多,是为令依师教,非令有情心生愚蒙,故破应理,若谓由修慧智现证之时立为第四,是则证与未证二事各异,非即第三立为第四。若谓佛意四异三者,云分三种,与义未合。以灌顶有二时,未现证时有三,证时有一,故无过失,然成就法器之第四,虽非现证,而是以语传授第四,非实第四,故无过失。有谓语自在称论师许以金刚端俱生喜为第四灌顶,此是未解彼论师教而作是说。《七支论》自释云:“彼离七支,我不说为第四。”谓作如是说者不解我意。由诸续说第四灌顶犹如第三,惟说与彼相同,未明显说相同之理。故在印度凡十七家,有说第三住摩尼乐,从彼出菩提心即为第四,有说第三灌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