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道次第广论-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壬三由摩护修悉地法
先于息灭众恶增益种性等灶,修各尊瑜伽,日日护摩,乃至获得自他灭罪等相,而修各各事业。
如是先当清净三昧耶及律仪,为诸成就之本,次当勤修有相无相四座瑜伽。获堪能已,进修共与不共悉地而趣诸道。下三部密经中,当知此理,不许风息、念息、真空、天瑜伽等总合一处而趣诸道。此等不具生起次第关要,及无圆满次第诸宗要故,须得殊胜悉地而趣诸道。为令了知彼宗要故,于《阿嚩达惹论》及善根金刚论师《释论》,依止初品善集经中散说修习悉地之理,略说少分。
瑜伽续中最胜教,摄真实经香乳海,三师妙论为扰杖,摇出第一甘露味。
得净灌顶住律仪,由修四座念诵法,善令本尊身语意,与自三业合为一。
由三瑜伽修治心,入修悉地三种门,本尊授予上成就,此是殊妙易行道。
是故略知结印法,及通仪轨诸次第,纵云已知瑜伽义,然须更求诸道要。
了知道要承事为先修地法品第五
[科]已三无上瑜伽部道次第分三
庚一摄道之总摄
庚二释道之次第
庚三释次第之道
今初
无上瑜伽之道次第,当摄为几聚耶?若知于此义中,智者所说多种总摄道次第之不同,则能增长观者妙慧,故当说彼诸门。善根金刚论师《道次第》中,说波罗密多乘道次第已,次说咒乘道次第时,摄为五种仪轨,谓熟未熟灌顶仪轨,熟已不坏护三昧耶仪轨,从师听闻经续了知法相仪轨,修行菩提净心仪轨,究竟方便净行仪轨。如彼《道次第》云:“具善数取趣,于最胜师所,发心受灌顶,护律善知相,修心清净行,是五仪轨相。”
《解七庄严论》云:“诸瑜伽续中,皆现为三续,智说为因续,方便续果续。”又云:“持上瑜伽续,果必依于因,五人如种子,应知取舍别。次渐受灌项,应行方便续。先由听闻慧,于文续多闻。次以思惟慧,俱学其文义。后以修习力,先学生次第,后圆满次第。离覆穿毒过,善相续安住,定生果无疑,如水粪生谷。”因续如《明炬论》说谓五种补特伽罗等受灌顶。方便续谓依闻思慧了解续义,渐学二种次第。如是学者,能证果续。此依《集密后续》所说摄为三续,乃是霞答迦惹嚩摩论师所许。
《黑阎曼德迦经》初品释《宝炬论》依于最胜补特伽罗摄为六聚,谓一切遍行之三昧耶,依三昧耶而后灌顶,得灌顶后承事,承事而后修行,修行所成之果,果后利他事业。依于下劣补特伽罗为四聚,谓三昧耶、灌顶、承事、事业。
《集智金刚续》说有贪乘人成佛之理摄为四聚,谓续、因缘、训释、近因。此义如《明炬论》云:“以贪法理趣,证义故宣说,能生五部佛,说名为相续。后合为一部,说名为因缘。执持金刚等,是说名训释。喜等诸正行,当知说为因。”《明炬论》以离欲乘人欲界成佛四相为喻,而说有贪乘人一生成佛四相亦同。前者第一相,谓须生人中,如是此中亦须舍离庸常身慢,转入五部或其部属本尊之慢,如受生然,故名为续。此是第一次第。前者第二相,谓未出家时有种种相,出家以后惟一出家相为因缘。如是此中种种本尊化相,最后入一大密金刚持种。生死涅槃种种诸法,于真实光明中等同一味,惟一种性,是即圆满次第。此是本尊坛等多法根本,故名因缘。前者第三相,谓定须安住毗奈耶行。如是此中决定须受金刚三昧耶等五部三昧耶及灌顶。此是必须依止之处,故名训释。训释梵云跋达,义亦通于依止处故。前者第四相,谓欲求证果,必须法行近因。如是此中亦须三行随一行之近因。此等即是灌顶、受三昧耶、二种次第、增长诸行。果位法色二身,圣派诸师许摄入圆满次第光明与双运。如是则可摄为五聚,谓成熟修道法器之灌顶、清净尔时所得三昧耶与律仪、依彼如何修道、增长道之诸行、证果之理。《明炬论》说彼次第云:“诸于大金刚持所化曼陀罗具听闻善根者,当授明灌顶,显示了不了义观察次第、圆满次第修法。”造道之总摄者,谓诸续中所说一切续义,依于所化需要上前后错综,令知是一补特伽罗成佛顺缘,将诸清净续论现为最胜教授。故依何义组织成道次第,即于彼义,了知能摄一切续义,最为切要。如《黑阎曼德迦经》释《宝炬论》云:“又此教王极相错综,是故当以尊长教授,于彼一一承事等中如应归属。谓诸宣说三昧耶者,先总合为一聚,次说灌顶事者,次说承事与修行者,次诸说果事者,次说无边业者。”说《黑阎曼德迦经》如是者,仅是一例,实一切续皆应如是摄集。如是摄道次第诸异说中,随一皆可,然今当依《集智金刚续》意而说。
[科]庚二释道之次第
无上瑜伽正所化机,谓如前说已修共道净治相续大乘种性,是大乘中具足最胜性大堪能者,由大悲心发动意故,成就猛利欲乐,急愿成佛,欲入无上瑜伽法门,速疾成佛,必须无倒了知续义,善学二种次第及诸密行。为知续义,故须听闻。为求听闻知已修行,则须先受清净灌顶,如法护持三昧耶及律仪,以灌顶与三昧耶等,是金刚乘之道基故。如是欲求灌顶,须先入曼陀罗。此复先应修习所入之曼陀罗。如铃论师《灌顶仪轨》云:“金刚持宣说,灌顶坛为先。”曼陀罗亦如彼论云:“今当说何为,曼陀罗体性?绘画诸事业,线分彩次第,诸众生本性,所成坛无二。”此说绘像、彩土、身曼陀罗三种。又依有情差别,说静虑曼陀罗。故入曼陀罗时之坛,总有四种。又依菩提心,说于胜义世俗二种菩提心曼陀罗,及薄伽曼陀罗灌顶。然此三者系上三灌顶时事,非是水灌顶等以前所入之曼陀罗。又先未曾受灌顶者,不可即于身曼陀罗灌顶。于静虑曼陀罗灌顶,亦须师资具胜相,故彼二者非总灌顶,至下当说。虽说可依绘像,然说阿阇黎德相时,多说善巧画坛事业。续及解释诸大智者,多说最初灌顶依彩土曼陀罗。是故总说弟子所入之曼陀罗,是指彩土之所会者。如理修成如来依止,供养自入,后令弟子入也。此在彩土之时,为明诸尊居处香坛等,是天预备。为知分散彩土处,故弹线分别。故须先弹业线分别,与加持所弹业线之智线。又弹线所分处,及作天预备处,若作地神预备,则于彼处作坛应先求得地神听许。除乞土时,若不别作地神预备,惟作地轨次第即可。弟子预备,是于灌预之前,为令相续成受灌顶之器。瓶预备又分二;业瓶预备,为除弟子及供物等不净障碍;余瓶预备,为灌顶时须用众多水故。求地神开许作仪轨之地,须善作地轨,故地轨为先。虽久住地不须圆满地轨,然须知圆满地轨之仪式。此若不知,设遇前轨所不能办之地,则将不知所作,故当说广仪轨。
此复生观彼地可否作曼陀罗,故须观地;知其可者,须从主乞得其听许,故当乞地;乞得听许,须净彼地,故须净地。即净治已,则须摄持作坛处所,故当摄地。所摄持地复须加持守持。是故共有五种地轨。修此之阿阇黎须先承事,故修彼等先当承事。总修承事虽不定须弟子劝请,然为弟子灌顶等故而修承事,则必须待弟子劝请,故更须作弟子请师长法,师长守护弟子法等。此等是为弟子灌顶次第。若修坛轮供养,为天灌顶,即是开光,故以灌顶为主要义。于灌顶仪轨支分中,护摩与资粮轮仪轨。及修彼时所需咒师之相、铃杵、大小油杓、骷髅杖等,应如何制,制后如何持用等,皆应了知。如是由灌顶力,成为法器。善护诸三昧耶,闻思教义抉择修习,上者现法即能成佛,中者于余有情起中有位而得成佛,下者转生乃能成佛。或能知此诸道次第,则善分别上中下三补特伽罗一切道要,自修习时何道为宜,引导余人用何次第,皆能善知。
[科]庚三释次第之道分四
辛一成就修道法器
辛二净三昧耶律仪
辛三住彼如何修道
辛四现证所修之果
初又分四
壬一闻修咒道定须灌顶
壬二灌顶师资须互观察
壬三观知其可劝请承事
壬四承事已灌顶之法第
今初
欲成闻修大密之器,要得清净灌顶,是故灌顶即是成就根本。若无灌顶,纵能无倒了达教义,精进修习,终不能得殊胜悉地。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纵得诸小悉地,师资亦俱堕那洛迦。如《大印空点》第二云:“若时诸师资,先灌一次顶,尔时即成为,宣说大密器。无灌顶不成,如压沙无油。若无灌顶者,慢心说密教,师弟纵成就,死亦堕地狱。故应勤精进,从师请灌顶。”《金刚鬘经》第二亦云:“灌顶为主要,诸悉地常住,我说如实义,故先应正听。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顶,于满次瑜伽,尔时成法器。若无正灌顶,惟了达教义,行者师弟子,俱堕大苦狱。”又云:“如咒能摧毒,咒取净精华,弟子受灌顶,未净能令净。”《佛顶经》第三云:“譬如家无子,死后便空虚,如是无灌顶,诸智皆空无。犹如琵琶身,无弦不可弹,如是无灌顶,咒定不能成。实无有灌顶,愚妄说云有,乃至佛在世,师弟堕地狱。”无畏《经释》中云:“决定当受一切灌顶。”是说须受一切灌顶之义。释难《具智论》中说初二颂配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则第三颂当配第四灌顶。《佛顶曼陀罗》中亦说如次配三灌顶。“乃至佛在世”者,《具智论》说乃至佛法住世而堕地狱,自无第四灌顶,妄云有灌顶故。《经释》则谓乃至地狱未空而住地狱,自未能得灌顶,妄传他灌顶故。以是未得诸上灌顶,仅受瓶灌顶者,对于闻修俱生自性圆满次第法门犹非自在。曼陀罗仪轨之《金刚鬘论》亦显然云:“瑜伽以及瑜伽母续亦尔。此谓妄作阿埵黎耶,全无教证,于无俱生灌顶及律仪者而妄说彼自性,全非佛说,说非正理。”此破仅得灌顶者便谓俱可闻说修习二续之执。
灌顶次第:若未入坛令见本尊,不得直传灌顶便令修行。如《平等加行经》第七品云:“若未入坛场,舍诸三昧耶,不知密真实,虽修无成就。”又《金刚幕经》第八云:“行者未入坛,未正受灌顶,若未见善住,或未烧护摩,现世及后世,皆无大成就。”以是未入坛者,纵善修行亦无成就。又于彼人开示道者,如下所说,犯三昧耶,则前入自心之金刚萨埵,不住而去,如《摄真实经》云:“我今授汝此智,汝人一切如来种性,尚能成就一切如来,况余悉地!当生如是妙智。汝不应告彼未见大曼陀罗者,犯三昧耶。”龙智及毳衣大师等所造,堪为依据之曼陀罗仪轨,亦如是说。言见曼陀罗者,释迦亲说是依仪轨入坛开示本尊,谓于水灌顶等以前所入诸灌顶,入曼陀罗方可授予。”彼于解释花鬘灌顶至第四灌顶后而作彼说。故于入坛示本尊者,乃可灌项,未入坛者,定不应行。又灌顶者,未灌下顶,决定不可授上灌顶。是故于全未受无上部灌顶之初发业者,若舍诸下灌顶及三昧耶与律仪等,惟传诸后灌顶而说诸道,俱害自他。凡诸闲教义者咸应弃舍。若非尔者,则应未成生起次第之器,亦堪修习第二次第,未得诸前灌顶,亦应可传第四灌顶。以未得成修初次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