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心经通解 >

第3章

心经通解-第3章

小说: 心经通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是取:包括追求和逃避;追求权利,逃避义务和责任。人们基本的欲望包括:自我保存──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食、色、领导、支配、占有……,诸欲相继发生。古人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不能说每个人都临难求免,但苟得的人却较多,这就叫“取”。

    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与后有。透过名色、六处、触、受、爱、取而有业,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着的时候所造之业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阴身(灵魂),即是“中有”;“后有”即随业入胎。

    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啊!

    第十二是由老而死。 

    这叫“十二因缘”。辟支佛观“十二因缘”,找到了解脱之道的“苦、集、灭、道”四法印,而证解脱。但是在菩萨眼中,皆同幻化。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余的十种因缘,都一笔带过了。二乘圣人借分析得解脱,菩萨则是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都没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只是一个虚幻的过程,菩萨不观“十二因缘”,无须分析,般若观照下,当体是空。 

    无苦、集、灭、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审视众生的根机,说“苦、集、灭、道”,若详细讲,很费词,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为什么说“苦因集有”?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这都是“行”,是有为法,聚集多了,当然苦。苦有八种: 

    生苦──人一生下来,离开母亲,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没有谁会哈哈大笑的,一出来只会用哭来表示苦。 

    老苦──老也很苦,身体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从心;想爬山爬不动,喜欢吃的东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养不好,想想前尘往事,一生累积了太多的无奈、挫折、抱怨、牢骚、不满、失意……,那生活不就形成了对生命的惩罚吗?有些人打肿脸充胖子说“不苦”,但眼泪却不住地流;有些人假装顽强说“人生不苦,很乐!”但心里却像吞了黄连似的。 

    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无法忍受。如果有朋友生病了,我们去探望他,问他:“老兄!你有什么愿望啊?”他会说:“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饭、布衣暖、菜根香,我就很感满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事实会是如此吗?不然,等他病好了,老毛病又都来了: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别人不顺眼,老婆的发型不好看,孩子的动作讨人嫌……,简直烦透了。所以人是活在不满里的,不满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一种对生命的惩罚,因为“错误恒等于烦恼,罪恶终难逃毁灭”。 

    死苦──死更是痛苦。很多人练功夫,在死的时候要退功,功若不退,死不了;一点点地退,像蛇脱皮似的,退到哪里痛到哪里,痛苦得很。

    除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以外,还有: 

    爱别离苦──你喜欢的人,他不能永远在你跟前。 

    怨憎会苦──你越讨厌他,他越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苦──求的东西得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远不能满足。物质的欲望,永远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始终是贫乏的。 

    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叫五阴,阴就是暗,没有见天,没有曝光。色、受、想、行、识,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认知、教育程度等。身体的组成,显教讲四大──地、水、火、风;密宗讲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五阴炽盛,坐卧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总想打架;受阴太旺盛,会敏感、心乱;想阴太旺盛,就会妄想,胡思乱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结论,再想下去,结果想一个问题,七八个问题一齐涌出来,弄得精神分裂。四大不调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阴炽盛,无一不苦;色情狂、强暴、杀人、殴斗逞强,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阴炽盛之故。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过着执着、迷失的生活,而菩萨用摩诃般若的心态来看,这些都没有实体,五阴固然不实,苦、集、灭、道亦是方便。要想灭苦,必须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阴的妄动,使之接受光明。 

    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个能得的我,一个所得的法,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门。一涉及到“二”,就背离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边见,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门。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证法性,归无所得。 

    菩提萨埵:梵文bu  da  sa da,是大菩萨,简称bo  sa  da。sa  ba  sa  da  是众菩萨,南无bo  sa  da  是大菩萨。菩提萨埵就是菩萨。菩萨是觉醒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醒的菩萨。菩萨为何不说是佛?因为菩萨只是生命觉醒了的众生,还须要继续净化,距离佛还有一段心程,所以称之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依:是依靠、依赖、依附,更是归向、投入。菩萨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他心里没有挂碍。挂碍,是由前尘妄想产生印象,堆积印象而产生的我执。菩萨没有前尘、没有妄想、没有我执,所以没有挂碍。因此,既不会患得患失,也没有“有我之私”;没有“有我之私”,就没有“有我之执”,自然就没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错误的意思,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乃至以正为邪、以邪为正,这都是颠倒。 

    至人无梦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说修养到家的人,平时凡事都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不会做梦了。白天没有记录惯性,既不录像,也不录音,到了晚上睡着以后,荧光幕就放不出影像来了。 

    另一种解释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梦如幻,晚上也与白天清醒的时候一样。所谓梦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够观自在的菩萨,当然寤寐一如,所以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究竟就是最后、毕竟。能够证入上述境界(一切皆无)的菩萨,最后一定能证得生命的真实──涅槃。涅槃就是常、乐、我、净;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意即证得生命的永恒。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世是时间,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大觉佛陀,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脱,都是借着大智慧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离开般若,就没有大觉的佛陀。大觉佛陀都是因为证得般若,以般若做为他生命的内涵,做为他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是至高无上的正确觉受,也就是摩诃般若。离开觉受,就没有正觉,也没有生命。因此,佛法最贵得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最贵得正受。正受有两种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确的觉受,觉受不正确,便远离解脱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咒,是总持的语言,又称真言──真实的语言。由此可以知道,智慧的解脱法门,有伟大无比的神秘力量,具足无量光明,可以破除无明、黑暗,开展光明的人生。没有什么比般若更高、更上、更尊贵的了,也没有别的咒可以和它相提并论,更不要说能超越它,连和它相等的都没有。能去除一切的痛苦感受,绝非虚假,所以我才说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返回目录

四、咒文音义 

    《心经》讲到此为止,附带要说明的:咒是真言、总持,是一部经的精华,最扼要的地方,念《心经》不念咒很可惜,很遗憾!而咒语最注重发音,正确的读音是: 

    揭谛揭谛:gei  da  gei  da,去呀!去呀! 
    波罗揭谛:ba  la  gei  da,彼岸去呀! 
    波罗僧揭谛:ba  la  sang  gei  da,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萨婆诃:bu  da  suo上声 ha,疾速完成觉道。 

    通俗地说,就是:去呀!去呀!大家一起去呀!迈向生命的圆满!完成生命的觉醒。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