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

第62章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62章

小说: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水泥地上;拿着人民币也会当纸撕着玩;身上若佩戴有珍宝饰物,他人索要不给偏要扔到厕所里……若非疾病所致,那定是在人间现前了饿鬼的业力。任何一类饿鬼都同样遭受着以饥渴为主的各种痛苦,转生到饿鬼界的主因即是吝啬和悭贪,或阻碍他人布施的行为。许多吝啬的富人就如守财饿鬼一样,守财饿鬼的特点即是寸步不离地守着一大堆财富,自己却只有保护的权力,没有享受的权力。华智仁波切讲过:上等富人供养三宝;中等富人布施贫众;下等富人却连自己都舍不得享受。作者在此呵斥的即是下等富人,这样的富人倒不如一贫如洗的穷光蛋逍遥自在,不吝啬的贫者有一个钱用一个钱,常常还能露出开心的笑颜。
  了知教法未修行,则彼教法有何用?
  庄稼长得虽壮盛,猛兽对此何生喜?
  虽了知教法的意义但却从未依教修行,那么这种教法对他有什么用呢?田里的庄稼虽然长得茂盛、茁壮,食肉的猛兽对它怎会生起欢喜心呢?
  教法即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指导人类弃恶从善的正法。佛宣讲此众多法门是应众生不同的根机,为了调治众生不同的烦恼。依此教法修行的人能闭三恶道之门,转生人天善趣,乃至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的一切智智之位。但是通达教义而又不肯精进修持的人,则教法对他来讲也无任何意义。日常法师在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时说:“佛法就是用来对治烦恼的,若未对治烦恼,学人能成就什么呢?什么也不能成就。”闻思如眼目,修行如双足,要迅速地到达解脱圣城二者缺一不可。若已见善道而不前进反走邪道、岔道、背道而驰,则正法反成堕落因。有些人虽然闻思《入菩萨行》等殊胜教典,但却把对治烦恼的方便法搁到一边作伏藏,又千辛万苦地观修气脉明点想顿超成佛。在他们眼里,对治五毒烦恼与成就佛果根本是两码事,这样又如何能得证悟呢?如果通达佛经教义,但未努力实修使自己心悟体证,则如佛经的譬喻:一个非常口渴的人掉在水里,始终未张口喝水,最后还是渴死了。同样,对于教法若仅能口若悬河地宣讲,但未依法调伏自心,遇到烦恼违缘心不堪忍而丑态百出,最终善道未成反堕魔网。比如善星比丘、大天比丘、提婆达多等皆为上述之鉴,所以修行人切勿重蹈覆辙。法王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能讲诸论大导师,未调自续如鹦鹉,死亡顿到悔心因,教诫修行众密友。”
  什么叫修法呢?一般人认为闭上眼睛打坐或在心里观想佛菩萨本尊等为修行,他们衡量修行的层次往往以神通为准,说什么天天可与佛交谈,看到什么……但对来势凶猛的烦恼却是束手无策,这种修行太过狭隘。真正的修行,按梵语和藏语来讲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确实有观想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实际行动实践修证。
  比如雨水充足的夏季,田里的庄稼在农夫辛勤耕耘下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馋得食草动物如兔子、山羊、牦牛等唾涎欲滴,一头扎进庄稼地旁若无人地尽情享用。而肉食类动物如虎豹等猛兽见到茁壮的庄稼丝毫不生欢喜,信步走过,也懒得看一眼,心血来潮时兴许会去打几个滚算是赏脸了。同样不精进修持的人,虽然懂得佛法教义也无用,未调伏自相续烦恼则算不上真修行人。
  业力所逼之众生,有财亦不会享用,
  如同乌鸦饥埋食,岂能复得自享用?
  受业力所逼恼的众生,即使有财富也不懂得享用。如同乌鸦,无论多么饥饿也要埋藏食物,难道它能享用到自己埋藏的食物吗?
  没有财产的时候渴求富裕,有了钱财却不会享受和正确使用,这一类人是比较愚痴的。某些精明能干的商业家、企业家一生劳苦,却享受不到自己亲手创造之财富所带来的幸福。年轻时代,他们致力于事业的拼搏,艰苦创业,没有时间和条件享受;事业稍有成功,又渴望更多的财富和地位,于是操劳、担心不亚于创业之初;到老之时,诸根衰退,美味佳肴吃在嘴里却没有味道,躺在豪华的居室中也难以成眠,对种种消遣、娱乐失去兴趣。而有些人是有钱不会用,不观察何处该用钱,何处不该用钱,总是把钱如流水般往外倒,事过之后又开始后悔:“我的命好苦,花了这么多冤枉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也是业力逼恼的一种表现。麦彭仁波切说过:任何事情首先须要观察,观察后再作决定,决定后才能实行。
  若真正把钱用在供养佛法僧方面,功德很大,即生就能得善报,何况来生。但若事先不观察,就算供养三宝,某些人也会后悔起烦恼。比如不观察供养的对境,只凭一时的感情冲动而供养,待到情绪波动时便开始后悔。这样的供养不但无功反有大过,显然是得不偿失之举,鸡飞蛋打两头空。这也是有钱财不会享用的表现,非他人强迫,而是自己业力所感。
  关于乌鸦看云彩埋食的习惯,前面已作详细的宣说。那么当乌鸦饥饿的时候,它能否享用到自己以前所储存的食物呢?绝对享用不到,它的食财早已被无常的云彩带走了。狗也是如此,当得到诸如骨头之类的美餐,它马上就叼到一僻静的地方挖坑埋藏,但忘了作标记,等它饥饿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这肯定也是乌邪和老狗的业力所致。所以,奉劝一些有财产的人,不要学乌鸦和老狗,使用财产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周密安排。如《入行论》中所说:“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既不享受又不施,彼财若当成富裕,
  则可将山视黄金,此为富裕唾手有。
  既不懂得自己享受又不布施他人,这样的人若把财产当成富裕的象征,那他也可以将崇山峻岭观想为黄金,这样的富裕无须勤作,唾手可得。
  某些富贵的人,金银满库、粮食满仓,他既舍不得自己或家人亲戚等享用,也舍不得供养布施。这样的人若自以为很富裕,或者别人觉得他很富裕的话,则是犯了原则上的错误,他们完全不懂得财富的作用,其实这样的富翁与贫民、乞丐无甚差别。何以故?因为财富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人们追求财富目的在于使自己生活得幸福美满,或者可随意供养和布施利益自他,倘若未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财产已经和一堆石头没有区别了。作者在此也是用一种因明的推理方法呵斥那些吝啬鬼,如果把不享用、不供施的财产视作富裕,那么一个贫穷之人坐在山顶上,将整座山都观想为黄金,这个穷人岂不是也成了大富豪吗?吝啬富翁的财产和穷人观想的黄金,其性质完全相同,那即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有人反驳:“我的财富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得到的,而且眼睛现量可见,黄金不等于土石,有着本质的差别,否则便失毁了名言现量。”对如是这般讲求名言现量的人再作破析:若你们所承认的实有之财需要亲眼见到,世人共许,那么穷人仍然可以安立为世界首富。何以故?因为,珠宝店的金银珍宝、百货商场的所有货物,高楼大厦等这些勿庸置疑皆是现量能见的,甚至你可以跑到银行大厦,一饱眼福,观看巨额的人民币。只须观想“此等皆我资财”,你就马上成为巨富,而无须精勤劳作,枉造罪业。所以不使用的财富只须观想就能得到满足,观想的财富唾手可得,如是任何人都能自豪地称作富翁。
  比如一个人守着一座金山,但他自己舍不得使用,也从不布施给他人,那么这座金山与一座石头山便没有什么区别。同样一个人若有一百块钱,但他自始至终紧握不放,那么这张百元面额的货币,其作用甚至比不上一张白纸。所以一个人拥有财富的时候,无论多寡,最好用于上供下施,或修学佛法,至少自己得享用到,否则此无常的财富将滋生无穷的过患。
  能讲种种法非法,如此学者虽极多,
  然能知法修行者,于此世人真稀少。
  能够宣讲种种善法与非法的道理,这样的学者虽然非常多,但真正通达教法真义而如理修行的人,在整个世间却极为少见。
  在此,“法”指佛法方面的显密教法;“非法”是指非解脱道的一般世间法,比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学问。目前,世界上精通各种各样学问的人比比皆是,这个是某项专利的创造发明者,那个是医学专家、博士,某某又是艺术家等,这样能说会道的学者为数不少,随处可见。从佛法方面讲,能在字面或口头上作文章,以善巧方便的言语宣讲教义的人也很多。各类经论的讲义以及讲经实况被制做为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书籍于法物流通处真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从洋洋洒洒的语句和华美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都能很清楚地分别法与非法,将如何坚持正法、如何铲除非法的道理论述得条条在理,确实很有见地。
  虽然能宣讲法与非法的学者很多,但真能依循教理精进行持的人却寥若晨星,极其罕见。无论世法与出世法都应脚踏实地地去实践,不能驰于空相,更不能骛于虚名,应付以求真的态度实行。华丽的言辞犹如树叶,在叶子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应如鲁迅先生所言:“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所以实修对治自心烦恼杂毒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既然已了达佛法的教义,就应朝着崇高的生命之巅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海涅说过:“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才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结起来。”同样,少部分通达佛法教义且又具实证的人,或于清净刹土坐享安乐,或已圆满道业乘愿再来娑婆化度有情。他们显现凡夫身相,无须多讲什么,以其实证功德自可摄受利益无量众生。而那些站在佛法的教义上口若悬河地放声宣道的人,自己未曾尝过蜜糖的滋味却如盲人引瞎子般望文生义地高谈阔论。当一些修行人对于某些境界上的疑惑启问时,他们往往哑口无言,或是说:“佛讲过,某高僧大德也讲过,可能就是……”另外世间的凡夫也有类似这种情况。学了一点禅法,知道了一点数息观及不净观的修法,虽然能背诵其中的文字,但并不了解意义,自己也从未实修。他们各种修法皆未圆满通达,却自称善解禅法,于是就胡乱传授,致使前来学法之人身心迷乱,颠倒了禅法的正相,结果一年到头一无所获。米拉日巴尊者说过:“若对烦恼不加以对治,信口开河只能象空谷传出回音。自大是招来怨尤的原因,人前缄口就无口角可生,专心修持心不会散乱,独自静住自会遇到知音。”
  真正如理如实地精通了佛法的意义,然后次第去修行,这种人在整个世间都是少之又少的。修行可以到寂静的地方,也可以安住城市中。按《密集金刚》所讲,修行的地方不一定是寂静山林,但初学者首先必须要依止寂静处,不然定会因种种违缘的影响修无所成。等到一定的境界,对治烦恼有一定能力时即如《时轮金刚》和其它密续所讲,行者在城市中也无有阻碍。
  贵种体端韶年者,若无学问不为美,
  如同孔雀羽虽美,岂为伟人之装饰?
  种姓高贵、体貌端庄且又青春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