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耆婆良医以巧法,以药为食治重疾,
吾以随顺世间理,宣说殊胜此正法。
贤善的良医耆婆以殊胜善巧的方法,把食物当作药治愈了严重的疾病,我(作者)随世间的伦理,以世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宣说了佛陀殊胜的正法。
耆婆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一代名医,医术精湛,手到病除,医德高尚,救死扶伤无有疲厌,且不计得失。他具足殊胜的智慧,创造性地配制了许多医方,为印度的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有一次,耆婆以巧妙的方法把“酥油”作为药给国王食用,从而治好了国王的恶疾。
与耆婆同一时代的一位国王,生平最讨厌酥油,因此他颁布了一条恶劣的命令:凡在他耳边提及酥油名者,立即处以死刑。当时食物的种类不多,酥油便是一种促进身体健康的最佳营养品。国王讨厌酥油,故于几年的时间里滴油未进,从而导致体质一天天垮下去,终因营养不良引发了严重的疾病。众多名医会诊后,一致认定,国王必须服用酥油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但苦于国王制定的法令,故无人敢在国王面前提及“酥油”一词,更没有人敢让国王亲自服用。无可奈何之下,众医生只好求教于耆婆。
耆婆体谅众医生的苦衷欣然前往。首先他让人准备一匹马,几天内滴水不给,令之受渴。然后设法灌醉国王,趁其不省人事之机给他服用了适量的酥油。国王酒醒后闻到一股浓烈的酥油味,怒不可遏。一见跟前的耆婆医生,确定是他所为,震怒之下起身拔剑追杀耆婆。耆婆早有准备,骑上一头大象直奔鹿野苑。国王追出宫门,侍卫已替他备好了那匹几日未得水喝的骏马。国王气急败坏地飞身上马,紧追不舍。追至河边,国王的马口渴难忍,见水就狂饮起来,无论他怎么催促,马也不走。国王又气又急出了一身大汗,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耆婆乘象渡河远去。待马喝足了水,国王使出全身力气举鞭一扬,马便飞渡过河,疾驰而去。不愧是匹宝马,渐渐地又要追上耆婆了,这时耆婆又将一个大水器盛满凉水置于路中,跨象又行。国王经过时,马又低头饮水,王虽然心中焦急,但也无计可施,等马喝够了,再追耆婆时,耆婆已经进入鹿野苑城。国王一路狂奔,药力行遍全身,浑身出汗,大病却因此痊愈。据说国王渐渐想通了,非但没杀耆婆,且以重金酬谢。
喻事于理,作者之意即我也是参照耆婆救人的方法,表面上演说世间法,实际却述尽了佛法的真谛。因为初学者世间习气比较重,若一开始就为之宣说甚深的空性或大圆满等殊胜密法,因他们智慧有限故难以理解和接受,反而可能导致诽谤。所以本论前八品将佛法融入世间法而作宣说,此最后一品则进一步升华,专门宣讲了释迦牟尼佛最精深的法要。
生自广阔海岛上,智慧龙王所摄持,
具德格言珍宝藏,为满学者之慧库,
为足智者之渴望,释迦比丘吉祥贤,
根嘎嘉村善观察,为明诸世著此论。
如同在广阔的海岛上,龙王拥有如意宝藏一样,尊者以俱生的殊胜智慧,造著了这部总摄佛法精要的论典。智者渴求知识,好于学习,乐于增上自己的智慧和德行。为了满足学者的愿望,释迦牟尼佛教下的比丘——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吉祥贤,在经过长时观察、思维、实修世间正理以后,善造了此论,愿智慧之光照明世间。
此中所生无垢善,犹如极明皎月光,
遣除诸众之意暗,愿盛智者之慧莲。
学习一切诸所知,为得一切智智位,
是故吾造此论典,亦是为得圆佛果。
在著造这部《格言宝藏论》之初、中、后三时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和功德清净无有垢染,就象皎洁而明亮的月光,它能遣除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愚痴意暗。犹如月光启开睡莲一样,能增盛智者的智慧。学习一切所知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切智智的佛果,那么我(萨迦班智达)造下这部论典也是为了得到圆满的佛果,愿自他一切众生同证菩提!!!
此《格言宝藏论》是由中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座)向南一百由旬之雪域圣境,本住后藏拉多卓巴萨迦寺,曾受文殊菩萨之加持慧光,顿开智慧之花蕊故,广闻多学并现证精通声明、因明、修辞、辞藻、饰词及如来之众多经典教义,是故真实获得通达圣教理证与窍诀之要,并对讲辩著等具有崇高之辩才者,说理论师释迦比丘根嘎嘉村吉祥贤学尊,善造于具德萨迦寺。皆此圆满也!
一九九六年元月一日
译于国际大都会香港花园
愿增上吉祥!!!
三十忠告论要义简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造颂
索达吉堪布 著释
释题名:此论是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对当时及后来的修行人所作的忠言教诫。因论中共有三十条忠言,故而得名。所谓“忠告”,是发自内心的诚恳劝告之言,此处是指尊者针对诸已为上师摄受的修行人容易误犯的无义行,而说的深密教言或忠谏。“论”者,即具足造论功德者所作的、阐释经续密义并具有改造众生的邪见邪行、救护诸有情出离轮回怖畏的典籍。
作者:全知无垢光尊者(公元1308——1363年),是雪域诸派共同尊奉的三大文殊化身之一,是宁玛派中具无比贡献与加持的祖师,是集大班智达、大瑜伽士、大成就者之功德于一身的大圣者。尊者一生广学博闻显密经续,于显宗、密宗广有述注,凡诸修学者若能至心祈祷尊者,则无论于闻思修法、传法灌顶摄受弟子等,皆可得到无上的加持。宁玛派中很多传承上师的成就皆是源于尊者的加持,故诸后学者应励力闻思尊者的著作,恒常顶戴祈求尊者的加持。
法界遍空智愿大云中,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
令熟所化因中三身芽,敬礼胜宝救主上师足。
此为作者顶礼自己的根本上师。无垢光尊者的根本上师是持明者革马札。尊者于此赞言自己的根本上师已证得了与法界无二的自然本智,因而在法界虚空中遍布了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及度尽一切有情的殊胜大愿之云。并恒时从密布的智愿浓云中,普遍善巧地降洒大悲日光、智慧法乳甘露雨水,由此胜缘,令所化有情之田中,成熟法报化三身的殊胜禾稼。在如是殊胜的三宝总集上师之莲足前,自己以清净的身口意三门恭敬作礼。以清净信心随念上师三宝的功德,恭敬作礼祈求加持,是修行人恒时应行的,也是自己的修法成就、度生事业等一切成就之根本,三世诸佛也皆是依上师而得成就。故于造论之端,忆念上师功德、顶礼祈求加持,已成为藏传佛教中诸论师的通则,也有十分必要。
虽由愿力传承师摄受,自不精进无义耗此生,
思惟圣行自懊他亦然,劝心生厌说此卅忠告。
此明示造论缘起、为谁而造及本论立宗等。尊者云自己虽由宿世福德善愿,已具足闲暇圆满,为众多传承上师所慈悲摄受,得到了闻思修习佛法、受灌顶等机会,然而因自己身心散乱放逸,未发起精进,故没有把握善缘,踏上解脱胜道,而虚枉地浪费了暇满人身。现在想起诸圣者大德们为自他解脱而精进苦行的胜行不由生起懊恼改悔心,而看周围的其他修行人,也不乏如是虚耗时日令自心悔恼者。因此,为了自他这类为散乱放逸所缚的修行人,说此三十条忠告,劝勉从内心对众多散乱琐事生起厌离,若能依言而行定能一心趋入正道发起精进。无有精进、虚耗此生、懊悔等,皆是尊者的自谦之词。无垢光尊者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本身已远离了一切过失,只是为了劝勉当时的弟子及后学者,故以大悲愍而宣此肺腑忠言。有心者诚应谛听,依教奉行!
噫呀!
种种方便摄受众眷属,虽具顺缘主持寺庙等,
纠纷之源自心贪执因,独自安住即是吾忠告。
“噫呀”是悲叹之语,尊者以无碍智亲见末法之时众多修行人,在自心尚未调伏之时,虽具有众多方便摄受很多眷属,或具足顺缘主持寺庙、法会等,这些形象的事业虽然吸引人,然而对自心不调者来说,这些都是产生纠纷诤斗之源,及令自心生起非理贪执恶念之因。内心不断除自我贪执烦恼,行管理寺院、摄受弟子等事业,则对自他很难有利益,甚至会对自他双方都有损害,故在初学阶段,佛陀也不开许行利他为主的事业。在未成就前,修行者应持守强烈的利他菩提心愿,独自安住于寂静之处,精勤修习正法调伏自心,此乃尊者对末法行人的第一忠告!
诵经祈福以及降魔等,虽自功德传扬人群中,
为贪食财自心为魔使,调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若未调伏自心获得一定的证悟功德,而仅依形象诵持仪轨,作祈福降魔超度等佛事,虽然能使自己名声广扬,然而对自身却毫无利益。自心未断贪执烦恼,无有真实的利他之心,在行持这些事业时,自己会对施主的供养财物等生起贪染,如是为贪嗔烦恼魔所转不可能使自己获得利益。阿底峡尊者曾说过:“自利断尽之时可行饶益他众,获得见道后方可超度亡灵。”而密宗中的降伏事业,更需要施法者具备降伏自心贪嗔烦恼魔的功德,否则自心无有大悲愍,为嗔魔所转,与诸外道行诛伏事相同。末法之时,忘失本份而陷入经忏等形象法事之中的修行人,日渐增盛,诸人当反省:若自己在行持彼等事业时,一心贪执财食,则定为魔使,所行皆为非法,以此定当堕入恶道!故五浊恶世中,诸凡夫修行,首当调伏自心,断尽私欲,此乃尊者之衷心劝告,也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善知识的忠告。
由从贫众收取高赋税,虽塑佛像发放布施等,
他人依善积恶之因故,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塑造佛像、发放布施等,虽然是善法,然而对修学佛法者而言,在行持这类善法时,必须注意护持他人的信心,不能以非法手段敛聚资财损害有情。特别是身处高位的权贵,若以强制手段,从贫苦大众收取高额赋税,用以建塔寺、塑佛像、布施等这类形象上的善法无疑是不如法的,而且往往会使他人生起反感,甚而诽谤、嗔恨,自他都会因此造下恶业。所以作为一名修行人,与其以身行持这类依善积恶之因的形象善业,不如时时修观自心一心向善,生起大悲菩提心趋入清净法性,如是方可于人于己皆有大利益。以前藏地寺院在修塔像时,往往会向附近村庄的征收钱财,这使许多贫苦人家烦恼不堪。直至如今,类似事件仍在汉藏各地时有发生,有许多人以种种方法从并不富裕的信众手中取得大量资财,用以塑像建庙等形象上的善法,而将真正的讲闻正法,修治自心抛到一边。诸有智者,当谨察此等时弊,恒依尊者的忠告而守持正法之根!
为自得高于他传讲法,以及方便护持贤卑眷,
心生实执我慢之因故,息灭妄念即是吾忠告!
摄受眷属、传讲佛法,这是大乘修行人无可厚非的事业,然而在行持彼等事业时,修行人必须要具备清净的发心,以毫无私欲的清净大悲菩提心去利益他人。若不能如此而是为了使自己得到名闻利养地位,到处讲经说法,也不观察听法者的根机贤劣,用种种不太如法的方便方法,全部摄受护持为自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