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法相唯识学概论 >

第4章

法相唯识学概论-第4章

小说: 法相唯识学概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为一,云何万有有一定之条理及规则,必众缘具备,然后事物才能成功?反是
、众缘或缺,则事物无从显现?此皆有为客观唯心论所不能说明者,故客观唯心
论亦难成立。

3  意志唯心论之不成立

    康德 (kant 1724─1804)调和理性派与经验派,一面承认经验派凡存在
的不能越出五官经验之外;一面又从为感官知觉所不能知觉之经验外设立一「物
如」dingan…sich 或称自存物;又主张有先天理性能向杂乱无章的经验中立出法
则。而所谓自存物,既在一切知识之外而不可知,故康氏非唯心论者,亦非唯物
论者。然因康氏所立自存物为不可知,从康氏之后,有解释自存物为唯物者,亦
有解释为唯心者。迨叔本华(Schopenh aucr,1789一1860) 谓自存即为吾人
求生存之意志,此意志乃不知其然而然,因有要求生存之意志,故有继续不断之
努力在各处表现,一切生机之活动,植物永久之成长,动物一切的冲动,均足表
现世界之根本,端在意志;意志存,则万有虽旋灭而旋生,灭生不已。惟叔本华
颇受印度数论及小乘思想影响,以为人生世界,既出彼意志之盲目的要求,故人
生世界皆唯痛苦,根本解脱之途,在否认求生意志,使之消灭于艺术之音乐等中
,亦可使之暂忘也。叔本华认人生世界皆意志所造成,以求生之意志消灭,由求
生意志所生之万有亦可消灭,此与印度之数论或小乘之思想颇相近。余前在德国
曾询杜里舒:所谓生机一耶抑多耶?据杜氏言:最初为一,后成为多,最后仍归
为一。今叔本华之意志亦可同上问之:所谓之盲目意志,各有其一耶?抑万有共
为一耶?共一则自己生存之意志消灭,与万有共同意志何与,何能由各自而消灭
?若云各一,何能生起共有之世界?即消灭祗可言各有之意志消灭,乃各人自己
之解脱。现在共同之地球太阳,是否各有意志耶?有则各人意志消灭亦无用矣!
如云:世界等乃各人意志所生,则世界与各人意志又如何贯通耶?又复应问:向
之不知其然而然之求生意志,其现起为有相依之关系耶?抑无相依之关系耶?如
无相依之关系,则不能以其他方法使之消灭;如有相依之关系为之缘起,则意志
之前,仍有其他原因存在,意志应非根本。故意志唯心论亦不成立。

4  经验唯心论之不成立

    主观唯心论从经验派而起,客观唯心论从理性派而起,意志唯心论间接从康
德调和理性派及经验派而出。至经验唯心论则从扩充经验范围而起,从前经验派
所谓经验,唯指五官直接知觉到而言,此则为扩充经验而将理性亦并归经验中的
实验主义。故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等所谓经验,乃通于一
切而言,非各人经验已也,非五官觉到已也,无论意识或知觉或思想或想像皆属
之,故空间则成为经验之大网,时间则成为经验之常流,全部心理之内容,亦即
经验之内容也。同在经验之中可分二种:一、素朴之经验、二、经过雕刻之经验
。素朴经验之原料,可经意识雕刻工夫,由此雕刻即成种种之相,由意识立种种
之名,成为实际有用的方为真理。世间所有之事业及思想,既皆依素朴经验复经
意识雕刻而成,故真理亦无决定性可得。简言之、于此时、此地能适应吾人实际
生活之要求,方成真理也。此派非以唯心论自居,然将经验范围推广,所谓经验
既即为心理内容,故是唯心。惟其构成经验,仍依生理有机体,经验流既藉有机
体而存,有机体乃是基于物理之生理,则有机体之身一坏,而经验之流亦断矣。
此有机体又从许多物素组成,从构成上追究,仍以物理为基本也。行为派心理学
,亦可谓即从此派影响而出,适见其经验之流乃藉物而有,非唯心而反成唯物,
其推论自难极成矣。

5 直觉唯心论之不成立

    帕格森(Henri Louis Bergson 1859─x)并非以所谓直觉(intuitionisme
)为万有之本源,彼所谓万有之根原乃「生命之流」,或「生之冲动」;惟此生
命之流非理智可以把捉,乃靠直觉觉得。盖生命之流乃产生万有之浑然真体,理
智祗能见出彼所分别之物体,乃实际应用之一种工具;若此内在生命之流,则须
依直觉乃能了知也。平常直接知觉到无彼此、自他、内外之分别,是谓直觉;从
直觉悟到的万有生命之流,综合叔本华盲目之意志与詹姆士之经验流,而以直觉
握其枢纽者,此柏格森之直觉中的生命之流。此生命之流,即隐于吾人意识之后
,以激励鼓舞吾人时时向创造之途以趋于进化。柏格森本此以说明创造的进化,
彼说进化为由原始而现在而未来而永续无穷之巨流。彼谓「生之冲动」,宛如喷
发之爆弹,分为二流:一、紧张而上涌之火焰,为精神现象,如动物等;二、弛
缓而下坠之火花,则为物质现象,如矿物等。前者为动物,如爆弹之焰火极紧张
之部;后者为矿物,如火花之点点斑斑也。此虽可为一极有力之唯心论,惟在理
论上仍有许多困难之问题在:一、彼既认生之冲动即创造原动力,何以万有乃有
秩序条贯等之存在?设认万有无条贯秩序,则亦无进化可言。如紧张之则为精神
,弛缓之则成物质,然在常识上或科学上,均觉得生命现象必有其非生命的为所
依之处,此所依之处,或地球或其他之物质现象,乃先于精神现象而存在;然则
与柏氏先有精神之生命现象又相违矣!故其说亦难极成。

6  存疑唯心论之不成立

    康德(kant)之不可知的自存物,可为存疑之唯物论,亦可为存疑的唯心论。
至于最近之安斯坦(Finstein,Albert 1879─x)的相对论,客观宇宙的存否,
存疑而不速断,而一切运动之现象,与其距离之时间,皆由观点之不同而不同,
成为相对之现象,已有唯心论之倾向。从唯心论上说,亦可成为存疑之唯心论也。
至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x)的新实在论(New Realism),虽极力扩
充客观实在之范围,将经验派之感观的事与理性派之起验的理,皆与以不倚心而
存在,不由心而变动之客观存在的实在意义,建立中立超一元论,谓心及物乃中
立一元所构成。然彼非心非物之中立一元,即为感觉之经验;惟一探其所谓中立
一元的一元之谓何?彼尚存疑而未速断。余前到英国曾以此问题询之,彼谓犹在
研究而未能判断。彼虽存疑,而亦得谓之唯心论也。但此种存疑唯心论,消极方
面虽足以避免他人之批评,积极方面亦缺少成立性也。

乙  法相唯识学成立之故

    对于法相唯识学之名义及产生之动机,前已说过。各种唯心论,因事实上、
理论上皆未完善,而卒不能有所成就!今再以能极成立之法相唯识学,次第设立
各种问题论之。

1 独头意识与同时六识──虚实问题

    主观唯心论谓唯主观的自心是实在,其他事物不过心中之影子而已,一切现
象乃皆成为空虚而无实。另一方面主张实在者,乃有新实在论,以为一切见到、
闻到、触到,乃至意识上观察、思辨到的一切对象,皆为真实。主观唯心论以一
切外物之存在,悉归主观之心,自心以外皆是空虚;如此祗有自心是实,则一切
人格及社会均被否认,与事实不符,而理论上亦通不过,已如上辩。经过主观唯
心论之不能极成,可一转而到新实在论;主观唯心论谓虚,新实在论谓实;前为
虚之代表,后为实代之表,乃构成虚实问题。此在法相唯识学将如何解决之乎?
依斯学百法中之八识,依眼发生出来之知识谓眼识,依耳发生出来之知识谓耳识
,乃至依身发生出来之知识谓身识。至第六意识与普通心理学所谓意识略同,惟
从意识全部之领域及分类而言,则法相唯识学之意识,较普通心理学为广,若专
从一部分现象而推究其细末,则普通心理学之所言,亦有独到之处也。

    此种意识,大致可分两种、一、独头意识,二、同时意识。独头意识,乃于
离开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觉之后──眼不见色乃至身不领触──单独构成
,略似心理学所云之想像。盖意识离开前五识仍可自起分别,如意识缘过去、未
来之境,不过为意识所忆想耳。但独头意识范围颇宽,又分三位、一、梦位意识
,梦时前五识不起现行,唯是第六意识之分别现境也。二、散位意识,清醒时心
理之分散,而非集中统一者,为散位意识。三、定位意识,此非常人所有,须经
修定工夫乃能发现,不惟佛教得定之人有之,即道教及印度外道经过修定工夫,
使心力集中统一,精神上成为和平安宁,而增加许多超越之力量,亦属定位意识
;惟真正得成定心,眼之知识乃至身之知识,均不起作用也。独头意识包括此三
位,而知识之性质则截然不同。梦位意识颠倒错误,表而上似真,其实非真,表
面上似能推理,其实皆非理、非量之识也。散位意识范围甚广,通常心理作用多
属之,占通常心理作用百分之九十九;此种知识又分为二、一、贯通前所经验成
为推理不误之比量知识,二、有大部份则为错误知识。此中又有二种、一、如言
见桌,不过见到一小部份之颜色之少分,至于桌子多分之色及声、触、重量等,
皆非眼所见,通常即以此直接眼见到之少分以为眼能见桌,其实非真见,乃成似
现量之非量。二、如唯物论或素朴实在论之种种推论,又成为相似比量之推理的
非量知识。定位意识少起主观作用,惟是明显之心境,故多属现量之直接知觉也
。更就境辨之:梦位意识多属独影境,单独之影子为独影,系纯粹主观之心而起
。梦位意识,前次为心理学会讲「梦」之题目,曾言梦亦尚有带有实质之境,如
因生理关系影响而成梦,乃至其他心之关系使成为梦等,皆带有其他精神力之关
系者,故梦位意识亦有带质之境;惟大部份为独影境,少部份为带质境耳。散位
意识大部份仍为独影境,如想像因名词之施设,马虽无角,亦可想像于马角也;
即想过去之事,亦为独影。独影境有二种:一、无质独影,此时、此处、此界无
有,即他时、他处、他界亦无有、只意识上假立名言之分别耳,如因名而妄立龟
毛、兔角等。二、有质独影,虽此时、此处无有此法,然为他时、他处之宇宙间
实有其质,特今此但为意识所变现之独影,为有质独影。带质境亦有二:一、如
言见桌祗可称带质境,桌虽不能见到,然意识将直接知觉时于桌子观念上,乃或
为桌之颜色,虽所依之实质不能全部相符,惟带真实质一部份,经过意识上之构
成而成,谓之似带质境。二、其以心缘心者,则为真带质境。依唯识言,通常所
谓见到、闻到、嗅到、触到之天地人物,皆是散位独头意识之带质境而已,均与
真正之感到不符,惟隐带其内容而已。依此带质境所推理则成比量,故此散意识
中被知识所知识的,有独影境及带质境。定位意识,非一般人之心境,不易经验
,可从略。大抵深定位之心境为性境外,其余通常定位,仍为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