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四念处修习纲要 >

第1章

四念处修习纲要-第1章

小说: 四念处修习纲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四念處修習綱要

原始拢洌稀⒈眰靼⒑洠┲邢嚓P文句的摘錄

梵文漢譯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六)    雲庵     譯
漢譯中阿含經        枺鼤x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巴利英譯長部經       英國 摩瑞斯瓦修  譯
英文中譯長部經       台灣 曾銀湖    譯

一、修習四念處的重要性

(1)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
  ,所謂四念處。(六○七)【注一】

(2)修習四念處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
  不異依。 (六三八)(六三九)

(3)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
  (六三三)
  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
  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 (六一二)

(4)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拢ǎ浑x如實拢ㄕ撸瑒t離拢
  道;離拢勒撸瑒t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六○八)

(5)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
  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五四三)

【注】
 一:( )內的數字是大正藏中雜阿含的經文次第,以
 下同此。

二、修習四念處的功用及福利

(1)除惡聚善:
  1。究竟滅盡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
   種種不善。 (二七二)
  2。善法聚、純一滿淨聚。 (六一一)
  3。純善滿具。 (六一三)

(2)處父母境界。 (六一七、六二○)
  (中譯裕В焊揪辰纾痉菥辰纾

(3)身諸苦痛能自安忍。 (五四○)
  身諸苦痛,漸得安耄А!。ㄎ逅囊唬
  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一○三八)

(4)自護護他。不恐他,不摺缓λ刃陌П耍
  名護他、自護。 (六一九)

(5)賢拢鲭x。 (六三四)

(6)得不退轉: (六二九)
  1。上求安耄P心住。 (五四二)
  2。順趣、浚輸、向於遠離;順趣、浚輸、向於出要;
   順趣、浚輸,向於涅盤。 (五四五)
  3。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六三五)
  4。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 (六三一)

(7)超越諸魔。 (六二五)

(8)成就大德大力大神通。
  1。於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 (五三七)
  2。於千須彌山,以少方便,悉能觀察。 (五三八)
  3。以淨天眼過天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好色、
   惡色、上色、下色、善趣、惡趣、隨業受生,皆如
   實見。 (五三九)

(9)證果得解脫:
  1。當得四果、四種福利。雲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
   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六一八)
  2。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
   解脫福利滿足。 (二八一、八一○)

三、修習四念處之前的準備工作

(1)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注一】。 (六三六、六三七)

(2)住於靜處。 (六三七)

(3)習賢拢洌
 1。六樱胩幝蓛x。 (二八一)
 2。攝受波羅提木叉律儀。 (六三七)
 3。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拢洌刂T
  根門。 (六三六)
 4。尊者優陀夷語尊者阿難:「何故如來、應、等正覺
  所見,為諸比丘說  拢洌粩唷⒉蝗蹦酥林钦
  所歎、所不憎惡?」尊者阿難答:「為修四念處故
  ‥‥」 (六二八)

(4)行處具足【注二】。 (六三七)

(5)於微細罪生大怖畏。 (六三七)

(6)先淨其戒 (六二四),學戒成就。 (六三七)

(7)直其見。 (六二四)

(8)具足三業 (六二四),三妙行滿足。 (二八一)

(9)修四念處。

【注】
 一:出家學道—
   在家人也有修習四念處證阿那含果的例子,例如
   雜阿含一○三八經所記載的摩那提長者。但是一
   般在家人難以持守像螺貝一般潔淨的梵行,所以
   要修習四念處也就更為不容易了。
 二:行處具足—
   南傳漢譯為「具足行所行」,也就是具備一個比
   丘行所當行的本份。(另行處亦作業處禪思時
   觀察思惟的對象)

四、立心正住 修習四念處
      ~主要內容系根據巴利英譯長部第22經~

(1)具足三業 (六二四),三妙行滿足。 (二八一)

(2)立心正住 (漢譯中阿含經卷第24念處經第二)
  1。堅定正住熱切地、唸唸分明地、專注地觀察思惟。
   (巴利英譯長部經第22經)
  2。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
   後退減,自生障閡。 (六一六)
  3。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
   念處。 (六二三)

(3)修習四念處。
 (一)身身觀念處:
   1。四威儀。
   2。全念住。
   3。不淨觀。
   4。四大觀。
   5。九墓墟觀。

 (二)受受觀念處:
   1。樂受。
   2。苦受。
   3。不苦不樂受。

 (三)心心觀念處:
   1。貪   離貪。
   2。嗔   離嗔。
   3。癡   不癡。
   4。收攝  放逸。
   5。增上  停滯。
   6。勝妙  下劣。
   7。定   散漫。
   8。解脫  繫俊

 (四)法法觀念處:
   1。五蓋。
   2。五蘊。
   3。六根塵。
   4。七覺支。
   5。四拢B。

(以上根據巴利英譯長部第22經)

五、安那般那念(念住呼吸)修習四念處
  ~主要內容系根據梵文漢譯雜阿含經~

(1)修安那般那念的功用及福利 (八一四)
  1。身不疲倦。
  2。眼亦不患。
  3。斷諸在家之思念。 (相應部入出息相應第八經)
  4。樂隨觀住。 (中譯裕В簶缝峨S時隨地觀察思惟而
   住)
  5。樂覺知。 (中譯裕В簶缝秵垎埛置鳎
  6。不染著樂。
  7。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
   住。
  8。第二禪具足住。
  9。第三禪具足住。
 10。第四禪具足住。
 11。慈具足住。 (於淨最勝。七四三)
 12。悲具足住。 (空入處最勝。七四三)
 13。喜具足住。 (識入處最勝。七四三)
 14。捨具足住。 (無所有入處最勝。七四三)
 15。空(無邊)入處具足住。
 16。識(無邊)入處具足住。
 17。無所有入處具足住。
 18。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
 19。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20。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21。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
 22。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
   智、漏盡智。(得阿羅漢果)

(2)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八○一)
  1。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
   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
  2。少欲、少事、少務。
  3。飲食知量。
  4。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空閒林中,離諸懀'或入林中、閒房、樹下或空露
   地,端身正坐,遠離五蓋。 (八○三)

(3)阿梨瑟吒比丘自述所修安那般那念。 (但有更勝妙者
  ,如(4)所述之十六階)
  1。於過去諸行不顧念。
  2。於未來諸行不生欣樂。
  3。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 (八○五)

(4)修習安那般那念能令四念處滿足:

第一段:
 1。長入息念時,如長入息系念善學;長出息念時,如
  長出息系念善學。
 2。短入息念時,如短入息系念善學;短出息念時,如
  短出息系念善學。
 3。覺知一切身行入息念時,於一切身行入息系念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出息念時,於一切身行出息系念善學。
 4。覺知一切身行止息入息念時,於一切身行止息入息
  系念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止息出息念時,於一切身
  行止息出息系念善學。
  拢茏訝枙r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
  比思惟。

第二段:
 5。覺知喜入息念時,於覺知喜入息系念善學;覺知喜
  出息念時,於覺知喜出息系念善學。
 6。覺知樂入息念時,於覺知樂入息系念善學;覺知樂
  出息念時,於覺知樂出息系念善學。
 7。覺知心行入息念時,於覺知心行入息系念善學;覺
  知心行出息念時,於覺知心行出息系念
  善學。
 8。覺知心行止息入息念時,於覺知心行止息入息念善
  學;覺知心行止息出息念時,於覺知心行止息出息
  系念善學。
  拢茏訝枙r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隨受比
  思惟。

第三段:
  9。覺知心入息念時,於覺知心入息系念善學;覺知心
   出息念時,於覺知心出息系念善學。
 10。覺知心悅入息念時,於覺知心悅入息系念善學;覺
   知心悅出息念時,於覺知心悅出息系念善學。
 11。覺知心定入息念時,於覺知心定入息系念善學;覺
   知心定出息念時,於覺知心定出息系念善學。
 12。覺知心解脫入息念時,於覺知心解脫入息系念善學;
   覺知心解脫出息念時,於覺知心解脫出息系念善學。
   拢茏訝枙r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
   思惟。

(以上12階系根據梵文漢譯雜阿含八○三、八一○、八一三)

第四段:
 13。觀察無常入息念時,於觀察無常入息系念善學;
   觀察無常出息念時,於觀察無常出息系念善學。
 14。觀察離貪入息念時,於觀察離貪入息系念善學;
   觀察離貪出息念時,於觀察離貪出息系念善學。
 15。觀察滅盡入息念時,於觀察滅盡入息系念善學;
   觀察滅盡出息念時,於觀察滅盡出息系念善學。
 16。觀察捨棄入息念時,於觀察捨棄入息系念善學;
   觀察捨棄出息念時,於觀察捨棄出息系念善學。
   拢茏訝枙r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

(以上13~16階系根據巴利南傳相應部,其所列為「觀察無常
 、離貪、滅盡、捨棄」的次第。梵文漢譯雜阿含則為「觀察
 無常、斷、無慾、滅」的次第。)
     
(一九九五.十二.二十編譯於台中遠離軒)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