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原义-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饮酒、吸烟和吃未先供奉给奎师那的食物的人,会承受罪恶的业报,因为他们所吃的只是污染了的东西。谁为感官满足而吃,或为自己而烹饪,不把食物供奉给奎师那,所吃下的就只是罪孽。进食罪孽及饮食无度,都不能修行完美的瑜伽。最好只吃供奉过奎师那的食物。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不吃任何未先供奉给奎师那的食物。因此,只有奎师那知觉者方能在瑜伽修习中达到完美。谁人为地禁食,自己制定断食程序,是修不成瑜伽的。奎师那知觉者遵循经典所推荐的程序断食。他不自行断食或吃得大多,因此能修习瑜伽。吃得过多的人睡觉时常做梦,而且睡眠过多。人每天的睡眠不得多于6小时,一天24小时中,睡眠若超过6小时,肯定是受了愚昧形态的影响。在愚昧形态中的人懒惰贪睡。这样的人不能修习瑜伽。
17。饮食习惯、睡眠、娱乐和工作有规律的人,修习瑜伽系统,可减轻种种物质痛苦。
要旨:饮食、睡眠、防卫、交配,这些都是躯体的需要,但若过度,就会妨碍瑜伽修习的进步。一个人只有培育自己,接受祭余(普热萨达玛),才能逐渐做到使饮食有节制,有规律。根据《博伽梵歌》,供奉给主奎师那的是蔬菜、花、水果、谷物、牛奶等食物。这样,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就自然而然地受到训练,不吃不属于人类的食品,即不在善良之列的食物。而在睡眠方面,把时间浪费在不需要的睡眠之中,这在奎师那知觉者看来,实在是很大的损失。在奎师那知觉者的一生中,即使有一分钟的时间没有为奎师那服务,他也感到难以忍受。因此,他的睡眠时间保持在最低限度。这方面的典范是圣茹帕哥斯瓦米这位圣者总是不停地为主服务,每天睡眠不超过两个小时,有时甚至不睡。哈瑞达斯塔库尔每日手执念珠唱颂主的圣名30万次,未唱完之前,他甚至不接受祭余(普热萨达玛),也不会睡上片刻。至于工作,奎师那知觉者也不会做任何与奎师那无关的事情。因此,他的工作不为感官享乐所污染。人在奎师那知觉中便无所谓感官享乐。因而也就无所谓世俗的闲暇了。他的工作、言语、睡眠和其他身体活动均有规律,符合规范,所以醒时就没有物质之苦了。
18。瑜伽师修炼瑜伽,规范心意活动,抛弃物质欲望,安处超然境界,可谓已坚定地处于瑜伽之中。
要旨:终止种种物质欲望——特别是性欲,是瑜伽师有别于一般人的活动的独特之处。完美的瑜伽师善于控制心意的活动,不再受任何物质欲望的干扰。这种完美的境界,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可自然而然地达到,正如《博伽瓦谭》(9。4。18…20)所说:“首先,安巴瑞施玛哈茹阿哲将心意专注于主奎师那的莲花足;然后逐一地,以言语描述主的超然属性,以双手洗擦主的庙宇,用双耳聆听关于主的活动,双眼注视主的超然形体,以身体接触奉献者的身体,以嗅觉品味供奉给主的莲花的清香,用舌头品尝供奉在主莲花足下的图拉茜(tu1asi)叶,用双足前往圣地和主的庙宇,用额头顶拜主,而他的欲望在于执行主的使命。所有这些超然的活动都十分适合纯粹的奉献者。”
在主观上,非人格主义者对这超然的境界,可能无法表述,但对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来说,就非常容易而且切实可行——就如上述安巴瑞施玛哈茹阿哲的活动中那样显而易见。除非心意不断想念并专注于主的莲花足,不然,这些超然的活动便无法实行。因此,在为主的超然服务之中,把这些规定的活动叫做“arcana”,即以所有的感官为主服务。感官和心意均需投入,简单放弃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特别是那些不在生命的弃绝阶段的人,将感官和心意如上述那样超然投入,便是超然成就的完美程序,这在《博伽梵歌》中叫做“坚定地处于瑜伽之中”。
19。正如灯在无风的地方不再飘忽晃荡,超然主义者控制了心意,便常安然处于对超然自我的观想之中。
要旨:真正的奎师那知觉者,常专注于超然境界,毫不分神地观想令人崇拜的圣主,就好象无风之处的一盏灯那样安然稳定。
20…23。在神定(萨玛迪)的完美境界之中,人的心意通过瑜伽的修习彻底地摒除了物质性的心智活动。这完美之境的特点就表现在人能以纯净的心意而看见自我,并在自我中品尝到快乐。在这种喜悦状态下,人便处于无尽的超然快乐中,以超然的感官而觉悟。这样达成之后,人就永不会违背真理;获得了这些,他认为再没有更大的收获了。人一旦处于这样的位置,即使陷于最大的困难之中,也永远不会动摇。这才是摆脱了一切来自于与物质接触而产生的苦难而得到的真正自由。
要旨:人们通过修习瑜伽,就会逐步地不依附物质概念的框框。这是瑜伽原理的初步特征。然后,便进入神定,就是说,瑜伽师通过超然的心意和智性觉悟到了超灵,而且没有任何担忧和顾虑,怕将自我与超我混为一团。瑜伽的修习或多或少是基于帕昙佳里体系的原理之上的。有些未获授权的释论者试图把个体灵魂与超灵等同,而一元论者认为这就是解脱之境,但他们都不了解帕昙佳里瑜伽体系的真正目的。帕昙佳里承认有超然快乐一说,但一元论者害怕因此危及一元的理论,拒不承认超然快乐的存在,知识和智者的二重性,非二元论者不能接受,但超然快乐——通过超然感官而觉悟的——在这节诗中得到承认。这一点得到了著名的瑜伽体系倡导者帕昙佳里的进一步确证。这位伟大的圣者在他所著的《瑜伽苏陀》(3。34)中说:purusartha…sunyanam
gunanam pratiprasavah kaivalyam svarupa…pratistha va citi…saktir iti。“追求物质享乐的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带来束缚和空虚之感。于是人致力于与至尊融为一体,坚处原来的地位,便能享有内在的超然快乐。”
这个“citi…sakti”意为内在能力是超然的。“Purusartha”是指物质的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感官满足,以及最终致力于与至尊融为一体的努力。一元论者将这种“与至尊融为一体”叫做“kaiva1yam”。然而帕昙佳里则认为,“kaiva1yam”是一种内在而超然的能力,生物就是借助此力而认识到自己的原本地位的。用圣主柴坦尼亚的话来说,这种状态叫做“ceto…darpana…marjanam”(拭净不洁的心镜)。实际上,“拭净”就是解脱,或“bhava…maha…davagni…nirvapanam”。涅槃(nirvana)理论——也是初阶的——符合这个原则。这在《博伽瓦谭》(2。10。6)中叫做“svarupena
vyavasthitih”。《博伽梵歌》这节诗也肯定了这种情形。
涅槃(nirvana)——物质终结——之后,跟着展示的是灵性活动,或对主的奉献服务——称为奎师那知觉。用《博伽瓦谭》的话说,这是“生物真正的生命”。麻亚(maya)即假象,是受到物质侵染的灵性生命的情形。从这种物质侵染中获得解脱,并不意味着毁坏生物原始而永恒的地位。帕昙佳里也接受这一点,他说:“于是,人努力于与至尊融为一体,坚处于原来的地位,便能享有内在的超然快乐。”这个citi…sakti(超然的快乐),就是真正的生命。《维丹塔苏陀》也说:“生命原是快乐的。”这自然的超然快乐是瑜伽的终极目标,通过作奉献服务就能轻易地得到这种快乐。关于奉爱瑜伽(bhakti…yoga),《博伽梵歌》第七章将有生动的描述。
如本章所述,瑜伽体系中的萨玛迪(神定)可分两类:有知觉神定和无知觉神定。通过不同的哲学研究而处于超然境界,这就达到了有知觉神定。而在无知觉神定中的人,不再迷恋任何世俗的快乐,因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已超然于一切来自于感官的快乐。瑜伽师一旦进入这种超然的境界,就永远不会堕落下来了。如果瑜伽师达不到这个境界,便不算取得了成功。今天的所谓瑜伽修习,常涉及不同的感官快乐,是自相矛盾的,沉溺于性和刺激品的所谓瑜伽师,只是贻笑大方。就是那些被瑜伽过程中完美境界(siddhi)所吸引的瑜伽师,境界也并不圆满。要是瑜伽们纷纷为瑜伽的副产品所倾倒,他们就到不了本节所描述的完美境界。因此那些耽于耀眼的体操绝技的人要知道,瑜伽的目的在这种装模作样中已完全失去了。
这个年代最佳的瑜伽修习是奎师那知觉,奎师那知觉者不会因为迷惑而失败。一个奎师那知觉者在其职分中自得其乐,他不会去追求任何其他的快乐。在这个充满虚伪的年代,修习阴阳瑜伽(hatha…yoga)、神定瑜伽(dhyana…yoga)、及思辨瑜伽(jnana…yoga)都有很多障碍。但修习行动瑜伽(karma…yoga)或奉爱瑜伽(bhakti…yoga)就没有这样的困难。
只要物质躯体仍然存在,人就得满足躯体的要求,即饮食、睡眠、交配和防卫。然而,人若在纯粹的奎师那知觉(bhakti…yoga)中,便能一方面满足躯体的需求,一方面又不会刺激感官。处境最坏仍然善加利用,接受生命的基本所需,而在奎师那知觉中享受超然的快乐。对于偶发事件,如事故、疾病、贫困,甚至是最挚爱的亲人去世,都无动于衷,但对履行奎师那知觉或奉爱瑜伽中的责任则时时警醒,不敢怠慢。意外永远不能使他离开职责。正如《博伽梵歌》(2。14)所说:“它们来源于感觉,巴茹阿特的后裔呀,人应该学会容忍它们,不为所动。”他忍受着所有这些偶发的事件,因为他知道,这些事件来而复去,并不影响他的职责。这样,他就能在瑜伽的修习中达到最高的完美境界。
24。一个人应该以决心和信念修习瑜伽,不可偏离正道。对一切由心智推敲而产生的物质欲望,要一概摒弃,毫无例外。这样心意就能从各方面控制住所有感官。
要旨:瑜伽修习者应该决心坚定,不屈不挠,没有偏差地修习瑜伽。对最终的成功要充满信心,要持之以恒地走瑜伽之路、就是成功并不在即,也不灰心,不气馁。要知道刻苦修习、必能成功。关于奉爱瑜伽,茹帕哥斯瓦米说:
“一个人若在与奉献者的联谊中履行赋定的责任,完全投入善良的活动之中,并以满腔的热忱,持久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修习奉爱瑜伽便能走向成功。”
谈到决心,人应该以下面这只麻雀为榜样。一只麻雀把蛋生在海滩上,但涛涛的海浪卷走了她的雀蛋。这只麻雀非常悲伤,她要大海还雀蛋。但大海根本就不会理她的请求。于是,这只麻雀下决心要喝干大海。她开始用小嘴啄取海水。她的决心被众人视为不可能的事情,遭到大家的讥笑。她的举动传开了,最后传到了主维施努的座驾大鸟嘎茹达那里。这位小妹妹的行动赢得了他的同情,于是他便去看个究竟。嘎茹达很欣赏小麻雀的决心,便答应帮助她。因此,嘎茹达立即要求大海把雀蛋还给麻雀,不然,他就要亲自接替麻雀的工作。这一下,大海吓坏了,归还了雀蛋。得到了嘎茹达的恩典,小麻雀高兴了起来。
同样,瑜伽的修习,特别是在奎师那知觉中修习奉爱瑜伽,看起来十分困难,但人如果下定决心,遵行原则,主肯定会帮助他的,因为主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