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损帝国军队威信之事件,中国驻屯军应断然予以惩罚。此时,上述之一个师团及关东军司令长官所属部队之一部,可加入中国驻屯军……军队的行动,应神速机智,在最短时间内予以闪电打击,以最小限度的要求局部地解决问题。”〔22〕
第三部分:“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国际形势和日本的侵略企图 4
在中国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谈判期间,日本为要处理成都、北海事件,提出与日本缔结防共协定,在华北实行特殊制度,彻底禁止排日,政治、军事机关聘用日本顾问、教官,与日本缔结关税协定,降低税率,福冈与上海间建立航空联系,成都开埠,中日合作开发四川经济等要求。〔23〕这些要求全是日本于8月11日制定的《对中国实施的策略》中的内容,与成都、北海事件并不相干。中国当然不可能接受。谈判陷于僵局。日本陆军和海军对如何打开僵局,意见不完全一致。海军主张以武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9月26日海军部制订的《对华时局处理方针》就规定:“在整备对华作战准备的同时,依靠增派的兵力威势,促进外交交涉”,“要求蒋介石返回南京(当时在广东),使之迅速负责与我直接交涉”;如果蒋介石不回南京,或国民政府不答应前面要求时,准备使用武力,对华作战。作战的规模,预定:“固守上海(海、陆军协同),保障占领青岛(海、陆军协同),封锁华中、华南要点(海军兵力),轰炸华中、华南的航空基地及主要军事设施等,陆军出兵华北”。〔24〕但是在10月13日内阁会议上商讨对华作战问题时,陆军大臣等基于陆军装备现状及对苏战备等考虑,对马上进攻中国颇为犹豫。
就在日本政府和陆、海军在对华是否立即用兵的问题上彷徨未决之际,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内部形势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日本对此感到突然,于12月14日制定了《西安事变对策纲要》,原则上采取不干涉方针,静观事态的发展;但也做了武装干涉的准备: 海军部令第3舰队加强警戒,令馆山、木更津、佐伯、大村、鹿屋各航空队的一部及横须贺、吴港、佐世保各镇的特别陆战队1个大队作好战斗准备,并向汉口、上海增派特别陆战队。1937年1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部为今后的行动制定了《关东军的方针》,决定暂时停止侵绥的作战,整顿在百灵庙等地失败的伪蒙军,巩固在察哈尔的占领地区;令德王以察境蒙政会的名义于18日发出通电,攻击张学良,并表示“为使中央无后顾之忧,专心讨逆,暂时中止对绥军事行动”。很显然,日本是在盼望中国因西安事变而爆发大规模的内战,以便从中渔利,乘机侵占中国。但事与愿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逐渐走向停止内战、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道路。日本的妄想完全落空。
日本国防方针所确定的假想敌国,虽然陆军方面的首要目标是苏联,海军方面的首要目标是美国,但不论是北进或南进,国家战略的第一步都必须先征服中国。1937年6月9日,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呈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对苏对华战略意见书》说:“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观点来观察目前中国的形势,我们相信: 如为我武力所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除去我背后的威胁,此为上策。”〔25〕这当然是从纯军事战略上提出的;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上说,先征服中国,不仅可除去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日本所缺乏的战略资源。至于所观察到的目前中国形势,则是指国共两党虽已走上停战、合作的道路,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乘此时机发动侵华战争最为有利。这是东条英机、关东军和日本统治集团内多数人的想法。“七七”事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爆发的。
第三部分:“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日本和中国的国力 军力概况 1
20世纪30年代初,在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巨大冲击下,先天不足、资源缺乏的日本受到的打击格外严重。1929年至1931年,日本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29%,对外贸易输出额减少了47%,输入额减少了55%,国际收支赤字从07亿日元上升到29亿日元,采矿工业和重工业等基础工业各部门的开工率仅达其生产能力的50%。大批企业倒闭,失业工人多达300万。一些重工业产品和大米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降低了一半左右。由于农作物价格暴跌,出现了“丰收饥馑”的现象,一般农民陷入破产的境地,生活异常困苦。
日本统治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夺取新的资源基地和商品市场,并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陆政策”,一方面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北;一方面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并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国家用于发展军事工业的支出高达70亿日元,各财阀资本也迅速向军事工业方向转化。日本政府还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管制,颁布和修订了许多法令,使整个经济为战争服务。1931年至1935年,全国共建了35万个卡特尔和17个托拉斯。政府通过这些垄断组织把大批中、小企业引上战时经济的轨道。由于经济军事化和大量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等原因,日本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较早渡过了经济危机。1931年至1937年间,日本工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达99%,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1937年,日本产钢580万吨、生铁239万吨、石油169万吨、水泥611万吨,发电量303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已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成为工业强国。但是其他战略物资,如棉花、橡胶、羊毛及铅、锡、锌等军工所需有色金属原料和石油、煤等燃料仍甚缺乏,必须仰赖进口。特别是军事工业最必需的铁矿,日本自身年产仅45万吨,加上朝鲜的60万吨,只仅能满足所需的1/6,每年要从中国和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输入数百万吨。
日本为了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在1936年8月制定的《国策大纲》中确定大量增加军事工业投资,把“扩充国防军备”摆在首位。1937年军事工业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的水平,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余吨。至于步兵轻武器及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时的年需要量。
日本在增加军事工业投资的同时还大量增加直接军费。1937年的预算,陆军为73亿日元,海军为68亿日元,总计达141亿日元,占当年国家总预算的47%。由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大量增加军费的关系,日本军队的数量及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七七”事变前夕,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包括坦克、装甲汽车)、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相当于步兵旅团)等,共约38万人。日本实行的是征兵制度,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除现役兵38万人以外,尚有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兵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人,总计约448万余人。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的动员情况大致与陆军相同,只是服役年限与陆军不同。日本如果全部动员,陆、海军共可达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作战师团大都附有若干装备有步兵轻兵器的补充大队。它们不列入战斗序列,用以随时补充缺员。因而,日军1个师团投入战斗的实际兵力大多超过其编制人数。例如1937年淞沪会战,日军第9师团于9月下旬增援至上海,经过1个多月的战斗,死伤12360人,但它不经休整仍能继续向南京进攻,并担任主攻方向的作战任务,最先攻占了南京的中华门及光华门,其原因就是有补充大队随时补充战斗减员。不过,侵华战争后期日军消耗巨大,兵员短缺,已无力做到在战场上随缺随补。
日本陆军师团“为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明治以来一直沿用两旅团四联队编制。其常备师团下辖步兵旅团2个,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个,另有通信队、卫生队和第1、第2、第3、第4野战医院以及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其步兵旅团下辖2个联队,每个联队下辖3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全师团共有步兵中队48个。师团编制的人数,战时多于平时,而且各个时期亦并不相同。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调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万人,战时约18万人;至1937年“七七”事变时,每师团平时15万人,战时约2万人。〔26〕据日军文件,每师团平时11858名,战时21800名,有的达到25200名。
第三部分:“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日本和中国的国力 军力概况 2
由于两旅团四联队制已不太适应当时战术的要求,1936年日本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预定: 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仍为两旅团四联队制外,今后采取联队制的编制,取消旅团。1937年9月间,以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为基础,试行改建为三联队制的第26师团。1938年4月至6月,参谋本部又下令新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的师团(第15、第17、第21、第22、第23、第27师团)。但这时尚无统一的编制,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则有1个装甲中队等。随着侵华战争的深入和持久化,一方面急需扩大兵力、增加军队,一方面又愈来愈感到兵源不足。1940年日本参谋本部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的编制,人员定额较前大为减少,定额8872名,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名。其编制为: 师团下辖步兵团1个,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各1个联队,通信1个队;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大队下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以后新建的野战师团基本上均按此编成。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又撤消了步兵团这一级,由师团直辖3个步兵联队。此外,新建的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第70、第117、第115等师团,仍为两旅团制,但旅团下不设联队,每旅团仅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战时编制人员也只有11980人。〔27〕所以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师团投入战斗的兵力,已远较初期为少。
日军的独立混成旅团虽然不是战略单位,但由于它是由不同兵种的分队组建而成,自身既有独立的指挥机构,又有较为齐全的特种兵可互相支援,所以也可以单独地执行一个方向的战斗任务。局部抗战时期和全面抗战的初期,它还只是一种战斗编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