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龋炊哉骄址⒄沟目赡芮巴窘泻侠淼脑げ猓蚨蚨嗷蛏俚乜浯罅颂ǘだ淖饔谩U庋屎献约合敕ǖ氖登楸ň鸵子诮邮埽嘈拧疤ǘだ鸭て鹑辗椒凑皆硕略ざㄓ晒谠黾�8个师团亟早解决华北战局之计划打消”,因而李宗仁一面致电统帅部,一面请白崇禧回统帅部请示向第五战区增兵,“集中所有力量”,企图乘势进行一场“确定胜利基础的战略性战役决战”。最高统帅也同意这一意见,于是大批军队源源不断地调至徐州附近。这种作战指导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持久消耗战的原则。而且不断将兵力投入第一线,不断向东延伸右翼,形成西起微山湖、东至郯城南,绵亘300余里的防御正面,又未控制强大有力的机动兵力及预备队并发展为实际上的专守防御,违背了攻势防御的原则。当日军从南北分7路向徐州作向心运动并切断了陇海路时,中国部队发觉已被包围,形势危急,被迫部署数十万大军仓促突围,实施战略转移。
(三) 关于花园口决堤
当日军第14师团、第16师团沿陇海路向郑州方向进攻时,拥有数十万主力部队的第一战区竟报请蒋介石批准,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制造水障来阻止日军的西进。海峡两岸都有一些人认为此举的军事作用显著,既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陕西等大片国土不被日军占领,又推迟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表,等等。姑不论此举使豫、皖、苏3省40多个县市的地区沦为泽国,数十万人民葬身洪流,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而长期的灾难等政治、经济、道德方面的后果及影响,仅从军事角度看,上述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从国民政府第一战区的角度而言,决堤造成水障,确实起了阻止日军第2军西进的作用,摆脱了被追击和与日军血战的严峻局面,并暂时保住了第一战区所在的豫中、豫西等地区;但就战略范围而言,水障既未能阻止日军进攻武汉,也没有推迟武汉会战的时间。日军第2军即使不受水障所阻,在日本大本营未决定进攻武汉、其国内新扩建的10个师团未派至中国和调整部署以前,该第2军也不可能单独地进攻武汉。而事实上,恰恰是在决堤放水期间,日本内阁、大本营在6月15日御前会议上决定进攻武汉。所不同的,仅仅是主攻方向不是由平汉路南下,而是沿长江西进。其实,日军进攻武汉的主攻方向本来就有两种选择。国民政府在《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中也判断日军进攻武汉的路线有三种可能,而沿长江西进更能充分发挥日陆、海、空协同作战的优势。日军虽已占领了郑州,其大本营也未必选择由平汉路南下的方案。因为这时的形势和“七七”事变时已有所不同。此时,华北敌后战场已经开辟,各抗日根据地已经建立,广泛的游击战已经展开。仅以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1938年2月上旬的作战为例:先后攻占了新乐、定县、望都3县城及清风店、方顺桥等车站,并袭入满城和保定城关,使平汉路北段交通一度中断。日军如以平汉路为主攻方向,则不仅海军毫无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以平汉路为后方补给交通线的畅通,必需有大量兵力,这比保障长江畅通要困难得多。事实上,不沿平汉路南下进攻武汉,而沿长江及淮河西进进攻武汉的构想,早在花园口决堤之前,日军“在下令徐州作战时的上旬,大本营已经有了腹案”:令日军“以攻占汉口为目的,向南京—汉口—岳州间长江及其沿岸”准备作战,并从“5月以后已陆续给中国方面舰队增强了兵力”,以便协同陆军进攻武汉,并于6月3日又发布命令:“控制长江下游大部水域,保证其交通安全”,还令海军“攻击南京上游的安庆”,〔100〕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
至于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陕西等大片国土,则更非决堤制造水障所造成。根本原因是日本兵力不足,无力攻取。当时日军的战略企图是“摧毁蒋政权的最后的统一中枢——武汉三镇”,以“促使中国军队投降”、〔101〕使国民政府屈服,而不是占领所有的地区。日军如企图占领豫中,水障是阻止不住的。假如日军增兵河北、南下进攻,第一战区的主力部队既挡不住西进的日军,恐亦很难挡住南下的日军。抗击日军的关键是高级将领的抗战意志、指挥能力和部队战斗力。1941年,日军第35师团为策应长沙会战,以5个步兵大队、3个骑兵大队于10月2日强渡黄泛区,10月4日即攻占郑州;1944年,第一战区虽经过3年的经营,日军发动所谓“1号作战”的豫中会战,其第12军第17师团于4月17日由中牟强渡黄河,19日即占领郑州,仅30多天就攻占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及豫中地区。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明。所以,对国民政府花园口决堤的军事上的作用是不宜夸大的。
设更进一步探讨,如果不放水淹死数十万人民群众,不使上千万人民群众散逃他乡,而是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游击战争,对抗战必定更为有利。
附表4…3…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系统表(1938年1月)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军事参议官办公厅主任贺耀祖副主任龚浩参谋总长
何应钦
第五部分:华东战局徐州会战简析 5
副参谋总长
白崇禧部长白崇禧(兼),副部长刘士毅、陈继承军训部部长徐永昌,副部长熊斌、杨杰军令部政治部部长陈诚,副部长周恩来、黄琪翔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唐生智(2月鹿钟麟继任),副监谷正伦、王懋功航空委员会侍从室主任钱大钧(4月林蔚继任),副主任毛邦初、黄光锐参事室厅长林蔚(4月吴思豫继任),副厅长刘泳尧铨叙厅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副院长王树常、张钫各战区司令长官部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陈绍宽,参谋长陈训泳空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周至柔,副总指挥毛邦初后方勤务部部长俞飞鹏,副部长端木杰、卢佐各防空司令部各江防司令部各卫戍司令部附表4…3…2徐州会战日军“华北方面军”指挥系统表(1938年3月)
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第1军(香月清司中将)第4、第5、第9独立机关枪营第109师团(山冈重原中将)第108师团(下元熊弥中将)第20师团(川岸文三郎中将)第14师团(土肥原贤二中将)第1、第5独立轻型装甲车连第2坦克营第1、第3独立山炮团第2野战重炮旅(第5、第6野战重炮团)第8独立野战重炮团第3、第5迫击炮营第2军(西尾寿造中将)第6、第10独立机关枪营第10师团(矶谷廉介中将)第5师团(板垣征四郎中将)第10、第12独立轻型装甲车连第1野战重炮旅(第2、第3野战重炮团)第16师团中岛今朝吾中将第114师团末松茂治中将中国驻屯兵团山下奉文中将第3、第4、第5独立混成旅临时航空兵团(德川好敏中将)第3、第9独立飞行中队第1、第4飞行团野战高炮队6队
附表4…3…3徐州会战日军“华中派遣军”指挥系统表(1938年5月)
华中派遣军(?俊六中将)第18师团(牛岛贞雄中将)第13师团(荻州立兵中将)第9师团(吉住良辅中将)第6师团(稻叶四郎中将)第3师团(藤田进中将)第101师团(伊东政喜中将)第10步兵旅团(天谷直次郎少将)第3飞行团(值贺忠治少将)波田支队(波田重一少将)
附表4…3…4徐州会战后期豫东作战日军主要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
(1938年5—6月)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第1军(香月清司第14师团(土肥原贤二步兵第28旅团(酒井隆少将)步兵第15联队步兵第50联队步兵第27旅团(丰岛房太郎少将)步兵第2联队步兵第53联队骑兵第18联队野炮兵第20联队工兵第14联队辎重兵第14联队及通信队、卫生队等中将,5月30日梅津美治郎中将)中将)(6月2日后配属给第2军)第2军(东久迩宫中将)第16师团野炮兵第22联队骑兵第20联队步兵第30旅团(筱原次郎少将)步兵第22联队步兵第33联队步兵第19旅团(草场辰巳少将)步兵第9联队步兵第20联队工兵第16联队辎重兵第16联队及通信队、卫生队等混成第3旅团步兵第29联队步兵第4联队野炮兵第2联队(欠2个大队)工兵第2联队(1个中队)(田村原一少将,原属关东军第2师团)混成第13旅团步兵第25联队步兵第26联队野炮兵第7联队工兵第7联队(1个中队)(森田范正少将,原属关东军第17师团)濑谷支队(第10师团第33旅团)(濑谷启少将)
附表4…3…5徐州会战后期豫东作战中国主要参战部队战斗序列表
(1938年5月)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参谋长晏勋甫第3集团军(孙桐萱)第12军(孙桐萱兼)第22师(谷良民)第20师(张测民)第81师(展书堂)第55军(曹福林)第29师(曹福林兼)第74师(李汉章)第20集团军(商震)第32军(商震兼)第139师(李兆瑛)第141师(宋肯堂)第142师(傅立平)独第46旅骑第14旅豫东兵团(薛岳)第71军(宋希濂)第36师(蒋伏生)第87师(沈发藻)第88师(龙慕韩)第29军团(李汉魂)第64军(李汉魂兼)第155师(李汉魂兼)第156师(邓龙光)第17军团(胡宗南)第1军(胡宗南兼)第1师(李铁军)第78师(李文)第74军(俞济时)第51师(王耀武)第58师(俞济时兼)第27军(桂永清)第46师(李良荣)第105师(沈克)税警总团第8军(黄杰)第95师(罗奇)第166师(郜子举)
第六部分: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 1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的江汉平原,东接苏、皖,西邻巴蜀,南连湘、粤,北毗豫、冀,平汉、粤汉铁路和长江、汉水交会于此,使这座城市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的一些重要部门从南京迁至武汉,武汉更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日军攻占了南京后,日本大本营即开始研究进攻武汉的问题。当时考虑的方针是:首先打通津浦线,沟通南、北两个战场,尔后攻占郑州,切断平汉路,再向武汉进攻,同时攻占广州,切断中国的海上补给线。但研究后认为在华兵力暂时不足,必须增建军队和作一段时间的休整,才有可能采取行动。因而一方面让侵华日军进行休整和调整部署,一方面积极进行增建部队的动员工作。1938年4月初,日本大本营决定实施徐州会战时,同时也决定实施武汉会战,不仅令陆军在制订徐州会战计划时要“预想到会战以后的形势,要将武汉会战的实施也考虑进去”,〔1〕而且令海军“以攻占汉口为目的,向南京—汉口—岳州间的长江及其沿岸准备作战”,并于5月间陆续给中国方面的舰队增强兵力。6月3日,下令海军“控制长江下游大部水路,保证交通安全”,“可先攻占南京上游的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2〕5月底,日本大本营便拟定了当年秋季攻占汉口和广州的作战指导大纲,认为“攻占汉口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通过这一作战,可以做到以武力解决中国事变的大半”,“从历史上看,只要攻占了汉口、广州,就可以统治中国”,“只要控制了中原地区,实质上即是统治了全中国”。〔3〕
1938年6月,日本研究和制订国家政策的智囊团“昭和研究会”提出了《关于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办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