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作众功德:广植福田,作种种功德。
'6'善本:(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
七、随人所作业'1',则受其报。
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2'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能令少水碱叵'3'饮。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不能令恒水碱叵饮。(中.一一)(盐喻经)
'1'业: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却叫做恶业。‘业力’指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业风’是恶业所感之猛风,指劫末所起的大风灾及地狱所吹的风。或(喻)业力如风,吹诸众生轮回三界。‘业因’是故善恶果报的原因。善业是乐果的因,恶业是苦果的因。‘业果’是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业感’是善恶业因能招感苦乐的果报。‘业海’指像大海一样的种种恶因。‘业识’是有业凡夫的识;凡夫有业,所以智就变成了识,圣人没有业,所以识就转成了智。‘业通’又名报通,即依宿业自然而得的神通。‘业障’是由前生所作的种种罪恶而生今生的种种障碍,如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业轮’比喻善恶业能使人轮转于六趣。‘业缘’是善恶果报的因缘。善业是招感乐果的因缘,恶业是招感苦果的因缘。一切众生,都是由业缘而生的。维摩经说:‘是身如影,从业缘生。’‘业系’(喻)业好像绳子能将众生系缚在三界之牢狱中。‘业报’是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
'2'地狱: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惑,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2.凡所处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地狱。
'3'叵:‘不可’二字的合音。
八、阿难:如世尊说三受'1'—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世尊: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以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杂.四七三)
'1'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见第30页三受条。
九、色、痛(受)、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我非彼有,彼非我有。(增.三一七)
十、当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非我。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1';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2',则能自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3'。(杂.一)
'1'厌离:厌倦世俗的欲望,远离世间的杂染。
'2'自证:指由自力证悟究竟的真理。
'3'后有:1.未来的果报。2.后世的心身。
十一、于无常、变易、不安隐'1'色、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色、受、想、行、识为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不见是我、异我、相在。当知色、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2'、离欲'3'、解脱,解脱知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4'。(杂.三0)
'1'安隐:即安稳。
'2'生厌:生起不执著五蕴为实有的心。
'3'离欲:远离一切贪爱的欲求。
'4'‘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四句成道’:(杂语)阿罗汉成道时,依无生智诵下四句偈。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谓之四句成道。
※‘我胜我等我劣’是指比较高下的执著意图。学佛者,不当把五蕴当成‘是我’、‘异我’、‘相在’。
十二、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七七)
※五蕴无常,人们不应当想要五蕴,这样变,那样变的。
十三、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1'、慢、无明。
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2'想。
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四七)
'1'掉:(术语)掉举也。令心高举,不安静之烦恼也。
'2'无我:1.无有实我。2.忘却自己。
十四、过去、未来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况现在五蕴。
如是观者,不顾过去五蕴,不欣未来五蕴,于现在五蕴厌'1'、离欲、正向灭尽'2'。(杂.八)
'1'五蕴‘厌’:不执著。
'2'正向灭尽:度脱生死烦恼,进入寂静无为的境地。
十五、过去、未来眼无常,况现在眼!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眼,不欣未来眼,于现在眼厌、不乐、离欲、向厌(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二一0)
十六、跋地罗帝偈'1':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将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难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云何不念过去?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摸'2'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不欲染著,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如是眼、耳、鼻、舌、身、意。
云何不愿未来?若眼、色、眼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如是耳、鼻、舌、身、意。
云何不受现在法?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3'不欲染著'4',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如是耳、鼻、舌、身、意。(中.一六五)(温泉林经)
'1'偈: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偈他’同偈。
'2'扪摸:抚摸。
'3'现在识:当下现前的眼识。
'4'染著: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跋地罗帝:译为贤善一夜,即日日夜夜。
参、护心'1'
一、不调御'2'六根'3',不密守护'4'而不修者,必受苦报。(中·一五三须闲经)
'1'护心:为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应修的十种心之一。梵网经、仁王经作‘护心’菩萨璎珞本愿经、楞严经则作‘护法心’,意指防护己心,不起烦恼。
'2'调御:调伏控制。
'3'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详见第24页根门条。
'4'守护:即防护之意。
二、弊魔波旬'1',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2':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细滑(触)之法,欲迷乱(汝)。(增·四三)
'1'波旬:六欲天魔王的名字,波旬是佛典内,专门和修行者作对的魔王。详见第15页魔条
'2'善根:好的根性。
三、凡夫'1'之人,若眼见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舍离;彼已见色,极起爱著'2',流转生死,无有解时;六情'3'亦复如是。世尊贤圣弟子,眼见色已,不起染著,无有污心,即能分别此眼是无常之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复如是。(增·三四四)
'1'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2'极起爱著:产生极大的贪爱染著。
'3'六情:(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
四、宁常眠床,不于觉寤'1'之中思惟乱想;宁以烧铁烙'2'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宁以锥刺坏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宁以热钳'3'坏鼻,不以闻香兴起乱想;宁以利剑截舌'4',不以恶言粗(粗)语堕三恶趣。
是故,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增·四五九)
'1'觉寤:清醒的状态。寤,睡醒,音物。
'2'烙:烧灼。烙,音劳(四声)。
'3'钳:夹东西的用具。通‘钳’。
'4'截舌:割断舌头。
※不起乱想,不实的想像,自编自导。
五、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1'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
若眼见色'2',然不受相'3',亦不味色'4',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5',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6',皆正知'7'之。(中·一八七说智经)
'1'护念:保护和忆念。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详见第24页色条。
'3'不受相:不受外相的染著。
'4'味色 :品味、咀嚼、滋味、回味。
'5'恶不善法:厌恶排斥各种不好的外境。
'6'眠寤语默:指睡眠、醒觉、说话、沉默不语等各种状态。
'7'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号之一。
六、若专念分别六入'1',终不堕恶道'2'。眼观此色,见好则喜,见恶不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犹如狗、狐、猴、鱼、蛇、鸟六种之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设复有人取此六种之虫,系著一处,而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之虫虽复转动,亦不离故处。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三四0)
'1'六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2'恶道:顺著恶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或作业。‘恶趣’是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与恶道同义。‘恶缘’是引诱人们做坏事的外界事物。
※心念专注分明,意不错乱,好比将狗、狐、猴、鱼、蛇、鸟(比喻六根)等,六种不同习性之动物,同系于安全处,(即:专一不乱的心意),任它们怎么动,也不会走失受伤。
七、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眼、色缘'1',生眼识:可意'2'、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3'、不厌俱离'4',舍心住'5',正念'6'、正智'7'。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杂·二八一)
'1'缘:1.事物的相涉关系,如因缘。2.攀附的意思,如攀缘。
'2'可意:(杂语)适意也。
'3'厌:是与贪爱之好乐狂喜相反之情绪,用以对峙贪喜的爱乐。‘厌世’是厌恶世间而求出离。‘厌求’是厌苦求乐。
'4'不厌俱离:不起厌恶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