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3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

第19章

103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第19章

小说: 103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摺V^了有無妄想。所見外法離性。覺了唯心所現。而妄想不生。非別有第一義諦也。但愚夫不了自心所現故。見所作有為事業在前。於中起諸分別妄計耳。非別有世諦也。既而佛又念諸愚夫在迷云。何能離人法二我。及離能作所作因緣之過。又念云何能覺妄想皆自心量。而得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智地。到如來自證境界。離五法三自性事見妄想。事即名相。見即妄想。既作是念。所以我說妄想從種種虛。妄計著而生。知如實義者。謂能如是了知如實之義。即得解脫息諸妄想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因及與緣  從此生世間
 妄想著四句  不知我所通
 世間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不從有無生  亦非非有無
 諸因及與緣  云何愚妄想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如來觀世間  心轉得無我
 一切性不生  以從緣生故
 一切緣所作  所作非自有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過故
 無二事過故  非有性可得

偈從初至非有性可得。頌上所作因緣之過。諸因及與緣等。謂凡諸世間法。莫不從因緣生。而妄想者。於因緣法著有無等四句之見。不知如來所通之理。世間非有生下。離性執四句。謂諸法本無四性。又曰。諸因及與緣等。仍責前過。謂諸法本空。云何愚夫於中而生妄想。非但本無有無四句性執。亦無非有非無四句相執。具如大論性相二空也。若能如是觀察。轉彼性相二執。而得人法二無我智。然性實不生。從緣故有。此諸法既從緣生。則法無自體。又曰。事不自生事者。事即果也。凡所生之法。有因則必有果。如業因招生死之果。原其因既不生。果豈自生果耶。若無果生果二事之過。則任唠x乎有無性執。故云非有性可得也
 觀諸有為法  離攀緣所緣
 無心之心量  我說為心量
 量者自性處  緣性二俱離
 性究竟妙淨  我說名心量

自此至末。頌上覺自妄想心量顯如來自覺境界。此八句略頌心量。不了諸法唯心。則有所緣之境。以正智觀之。離乎能緣之心所緣之境。既離能所則無分別之心。是為唯心。故云我說為心量。雖了諸法唯心。猶存性執對境。未能忘能緣之念。直須緣性俱離始為究竟如來藏心之心量也。緣性者。緣即能緣性即所緣之法也
 施設世諦我  彼則無實事
 諸陰陰施設  無事亦復然
 有四種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三無我等  第四修修者

此下廣示心量也。世諦我者。人執也。諸陰陰者。法執也。然此二執以自共相。求之無實事可得。則法皆平等。故有四種平等見。相即五陰。則相與非相平等。相必有因。因性與果性平等。因果具故有我。則我與無我平等。能了無我者是修。則有修與無修平等也
 妄想習氣轉  有種種心生
 境界於外現  是世俗心量
 外現而非有  心見彼種種
 建立於身財  我說為心量

妄想等者。由無始妄想熏習。次第轉生種種心識。妄心既作見有外境。此世俗心量也。然外境本無。由心取之見種種相。即五塵等是。身財建立。謂五識身財即妄想心量也
 離一切諸見  及離想所想
 無得亦無生  我說為心量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  我說為心量
 如如與空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  我說為心量

前四句。謂能離人法二我之見。及離能想所想。則無得無生。是為正智之心量也。中四句。謂離有無四句性執。及離能離之心。亦即正智心量。非性即非有。非非性即非無性。非性即有無。如入楞伽所云也。後四句言如如即真如。空際即實際。涅槃即究竟大涅槃。法界即佛法界。此皆一體異名。由離前名相妄想。至於正智。以極真如實際住於涅槃法界之中故。能示現種種意生之身度脫眾生。是為如來第一義心心量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訶薩當善語義。云何為菩薩善語義。云何為語。云何為義。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為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ьa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名為語 因前云如如及法界等語故。有善語善義之問。答中先明善語。謂言字妄想等。入楞伽云。語者所謂分別習氣而為其因。依於喉舌等。而出種種音聲。文字相對談說。是名為語也

大慧云何為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為義。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義 義由語顯。若隨語生見。非但失義亦且迷名。故順離妄想相及言說相。要由契證方名善義。故此明修證之道。所謂獨一靜處聞思修慧。於真如法界等。隨其所聞名義。思修觀察緣自覺智趣向涅槃。轉前所說妄想習氣。歸自覺境界。行於諸地勝進行相。是名善義

復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訶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 語即能詮言教。義即所詮義理。謂善解能詮即達所詮。善解所詮即了能詮。蓋約大乘言之。雖有能詮所詮。而能所不二故。云非異非不異。義雖妄言非言無以辯義。則必因言而入於義。如燈照色者。入楞伽云。譬如有人持燈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處。所謂文字性離即是解脫。其善語善義之謂歟

復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眾生作異妄想。非拢t也 此段言隨語計著之過。如不生不滅等。雖皆理性名言。若謂實有則墮常見。若謂實無則墮斷見。況餘者乎。異建立異妄想者。謂因言說差別建立。而起異妄想計著。如見幻事計以為實。是愚夫見非拢t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言說妄想  建立於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墮泥犁中
 陰中無有我  陰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復非無我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有彼所見  一切應見諦
 一切法無性  淨穢悉無有
 不實如彼見  亦非無所有

初四句中。言依語起見之失不免惡報。言陰中無有我等。此外道之見。合有所謂陰中有我我中有陰即陰是我離陰是我也。不如彼妄想等。謂雖不如彼外道邪見於言說中種種計著。無非是我也。一切悉有性者。常見也。若謂一切法實有性。應須見諦。彼不見諦而言有性。則妄見而已。又曰一切法無性。斷見也。斷則淨穢無有故特非之意。謂不如彼見之不實等也

復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云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云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云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辯諸法之真妄。明語義之是非。莫尚乎智識。故如來不待問而自說也。然此智識有通有別。義見于文。初明智有三種。約世出世間能知而言也。世智言外道者。凡出家不稟佛教者。皆名為外。其智之極雖至非想。然其所計不出有無。但名世智也。出世智中。言二乘墮自共相者。以二乘觀陰界入因緣四諦。無出總別相智。厭惡生死欣樂涅槃。故云希望計著也。上上智言觀無所有者。謂佛菩薩用上上智。照了諸法皆畢竟空。本無生滅。離有無相至于究竟覺地。更無彼此色相。安有二我。此自覺拢遣粡耐獾靡

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此約三識三智對揀。言生滅之法屬九界者是識。不生滅法屬佛界者是智。相無相者。相則言有無相言空。以九界不出空有二邊。墮空有者是識。超空有者是智。言相因者。對果而言也。長養是識者。正約對人法無我言之前文所謂色等長養心是也。凡假外塵資養於內者識也。無所資待自得於內者智也

復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拢蔷辰绮怀霾蝗牍嗜缢性隆〈巳N智。約一人所知而言。據後偈文。即如來所知之三也。知生滅者一切智也。知自共相者道種智也。知不生不滅者一切種智也。只一佛智而有三用。名為三智。又云無礙相是智者。謂於前之三智。一心融泯無染礙之相。是智反是則為識也。又云三事等者。三事即根塵及我三事。和合相應而生是識。此不知自性相故。若知性相。則一念臁患倬壣9试粺o事方便自性相是智也。又云得相不得相為識智者。相即性相之相。相惟是一。而有離不離之異。故云得不得也。自得者。所謂如來自得拢蔷辰纭o以名床故。云不出不入如水中月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採集業為識  不採集為智
 觀察一切法  通達無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則名為慧
 俊辰鐬樾摹 ∮X想生為智
 無所有及勝  慧則從是生

言採集業者採謂採取集謂招集。以根對塵而生取著。起善惡業招集生死。是名為識。能了根塵絕待。物我兩忘不生取著。名之為智。如是觀察因緣生法。當體即空解脫自在。名上上智慧即智也。心外無境不了唯心為境所轉。是名為俊P募醋R也。覺此妄心則為智矣。無所有下二句。義見前解
 心意及與識  遠離思惟想
 得無思想法  佛子非聲聞
 寂靜勝進忍  如來清淨智
 生於善勝義  所行悉遠離

心意及與識總言識也。遠離思想法智也。得無思想法。則轉識為智。此是菩薩而非聲聞。此言智之始也。寂靜勝進忍。即如來寂滅忍智。此言智之終也。此清淨智從善勝第一義生。所以行處悉遠離也
 我有三種智  拢_發真實
 於彼想思惟  悉攝受諸性
 二乘不相應  智離諸所有
 計著於自性  從諸聲聞生
 超度諸心量  如來智清淨

三種智等。頌上所知之三是如來所開發故雖所知生滅諸法亦皆真實。大論所謂三智一心是也。於彼思惟等。重出前二智以顯上上之智。謂彼凡夫以妄想故。受諸生滅。二乘反是故不相應。離諸所有而又計著自性。則二乘智而已。若如來極智清淨。則超越一切心量也

復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緣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云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復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 此外道妄計九種轉變論。謂形相因成等。不出四大五陰等法。彼見其生滅異相。故計有轉變。而正教則曰緣生曰如幻。曰自心現外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