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日本为了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在1936年8月制定的《国策大纲》中确定大量增加军事工业投资,把“扩充国防军备”摆在首位。1937年军事工业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的水平,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余吨。至于步兵轻武器及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时的年需要量。
日本在增加军事工业投资的同时还大量增加直接军费。1937年的预算,陆军为73亿日元,海军为68亿日元,总计达141亿日元,占当年国家总预算的47%。由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大量增加军费的关系,日本军队的数量及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七七”事变前夕,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包括坦克、装甲汽车)、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相当于步兵旅团)等,共约38万人。日本实行的是征兵制度,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除现役兵38万人以外,尚有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兵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人,总计约448万余人。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的动员情况大致与陆军相同,只是服役年限与陆军不同。日本如果全部动员,陆、海军共可达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作战师团大都附有若干装备有步兵轻兵器的补充大队。它们不列入战斗序列,用以随时补充缺员。因而,日军1个师团投入战斗的实际兵力大多超过其编制人数。例如1937年淞沪会战,日军第9师团于9月下旬增援至上海,经过1个多月的战斗,死伤12360人,但它不经休整仍能继续向南京进攻,并担任主攻方向的作战任务,最先攻占了南京的中华门及光华门,其原因就是有补充大队随时补充战斗减员。不过,侵华战争后期日军消耗巨大,兵员短缺,已无力做到在战场上随缺随补。
日本陆军师团“为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明治以来一直沿用两旅团四联队编制。其常备师团下辖步兵旅团2个,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个,另有通信队、卫生队和第1、第2、第3、第4野战医院以及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其步兵旅团下辖2个联队,每个联队下辖3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全师团共有步兵中队48个。师团编制的人数,战时多于平时,而且各个时期亦并不相同。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调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万人,战时约18万人;至1937年“七七”事变时,每师团平时15万人,战时约2万人。据日军文件,每师团平时11858名,战时21800名,有的达到25200名。
由于两旅团四联队制已不太适应当时战术的要求,1936年日本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预定: 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仍为两旅团四联队制外,今后采取联队制的编制,取消旅团。1937年9月间,以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为基础,试行改建为三联队制的第26师团。1938年4月至6月,参谋本部又下令新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的师团(第15、第17、第21、第22、第23、第27师团)。但这时尚无统一的编制,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则有1个装甲中队等。随着侵华战争的深入和持久化,一方面急需扩大兵力、增加军队,一方面又愈来愈感到兵源不足。1940年日本参谋本部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的编制,人员定额较前大为减少,定额8872名,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名。其编制为: 师团下辖步兵团1个,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各1个联队,通信1个队;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大队下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以后新建的野战师团基本上均按此编成。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又撤消了步兵团这一级,由师团直辖3个步兵联队。此外,新建的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第70、第117、第115等师团,仍为两旅团制,但旅团下不设联队,每旅团仅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战时编制人员也只有11980人。所以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师团投入战斗的兵力,已远较初期为少。
日军的独立混成旅团虽然不是战略单位,但由于它是由不同兵种的分队组建而成,自身既有独立的指挥机构,又有较为齐全的特种兵可互相支援,所以也可以单独地执行一个方向的战斗任务。局部抗战时期和全面抗战的初期,它还只是一种战斗编组,由各师团抽调建成,无固定编制。一般下辖若干个步兵大队及特种兵队,兵力由4000人至8000人不等。1939年日军转变战略之后,新建立了许多独立混成旅团,则已是有固定编制的建制单位,下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1个炮兵队、1个通信队及辎重队等。全旅团定额4900人。
由于日本陆军编制内的特种兵数量大,装备较中国军队精良;加之日军为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重视军队的训练,并灌输武士道精神作为其思想支柱,所以总的来说,其军事力量较中国军队为强。
关于日本海军,据日本海军当局1937年6月统计,当时已服役的作战及辅助舰艇有战列舰(主力舰)9艘(272万吨——此为总排水量,下同)、航空母舰4艘(69万吨)、重巡洋舰12艘(108万吨)、轻巡洋舰21艘(107万吨)、驱逐舰102艘(126万吨)、潜水舰59艘(76万吨)、练习战舰1艘(1万吨)、水上机母舰2艘(31万吨)、潜水母舰5艘(31万吨)、布雷舰6艘(2万吨)、海防舰7艘(55万吨)、炮舰10艘(05万吨)、水雷舰8艘(04万吨)、扫雷舰12艘(07万吨),另有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总计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此外,正在建造中的尚有主力舰2艘、航空母舰2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等(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不久,即编入战斗序列)。其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海军的第3舰队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组建的,专为侵华而设,配置于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其编制为下辖第10战队、第11战队、第5水雷战队和上海特别陆战队。
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属于陆军和海军。
“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陆军编有1个航空兵团,下辖第1、第2、第3飞行团及关东军飞行集团、航空兵团直属飞行队。部队的编组是: 飞行团(集团)下辖若干飞行联队,每联队下辖2个飞行大队,每大队下辖2个飞行中队。中队是基本建制单位。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陆军将飞行联队改称为“飞行战队”,并取消了大队一级。陆军航空兵团共有54个作战飞行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22个(每中队常用机12架、备补机8架),轻轰炸机中队6个(每中队常用机9架、备补机6架),重轰炸机中队8个(每中队常用机6架、备补机4架),侦察机中队15个(一般中队机数同战斗机中队,军以上单位直属中队机数同轻轰炸机中队),轰炸、侦察混合中队3个。另外各飞行联队还有直属的轻轰炸机和运输机各1架。总计陆军航空兵团共有作战飞机约960架。此外还有运输机、训练机和研究机等数百架。
日本海军航空兵有陆基航空队与舰载航空队两种。陆基航空兵有联合航空队和航空队两级编制。航空队为基本建制单位。联合航空队为战斗编组,下辖航空队无定制。陆基航空兵共有375个航空队,共有作战飞机458架。舰载航空兵有航空战队和航空分队两级编制。航空母舰上搭载的飞机,一般以6架为1个分队。其他军舰上搭载的飞机无定制。舰载作战飞机共有182架(其中航空母舰搭载飞机130架)。日本海军陆基和舰载作战飞机共计640架。其数量虽不如日本陆军多,但其装备及飞行员的素质比陆军好。
中国的经济、军事及军队情况如何?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大国,拥有46亿人口和114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曾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但由于封建制度下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进而受到世界列强近百年的侵略掠夺,已演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虽然资源丰富,煤、铁和各种有色金属以及石油等的蕴藏量很大,可是多数尚未开发,已开发的也很不充分。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直到“七七”事变前,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仅占10%,这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外资企业的产值在内。工业总产值不过136亿美元。农业生产仍然是依靠人力、畜力,延续了3000多年的小农经济更显落后。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军事工业当然难以发达。至1937年时,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的火炮,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等尚不能生产。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及原材料必须依赖输入。无批量生产的能力,就战争的需求而言,实际上等于不能制造。总之,“七七”事变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工业与日本相比,居于绝对劣势(见附表211)。
中国的陆军,在“七七”事变爆发时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及其他少量特种兵部队,总兵力约200万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军队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组织领导及指挥并不统一。中央直属的部队约70个师,习惯上称之为“中央军”。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联帮助建立的黄埔军官学校学生为军官组建的国民革命军,后来在德国顾问团指导下进行训练,并装备了一批输入的新式武器,素质较其他部队为好。中央军以外的地方势力军队,各有其自身军校培养的军官,有各自的军需制度。它们主要靠自己筹款购买或由自办兵工厂生产武器,因而装备差别很大。编制也不一致,师通常有甲、乙、丙三种。1936年开始整编陆军,到“七七”事变爆发时仅完成了20个调整师的整编,但也没有装备齐全(人员、武器装备见附表212)。其他整理师及尚未整编各师的实力约为调整师的5至7成不等。由于运输工具缺乏,而征兵制又刚刚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行,所以军队在军需补给和人员补充等方面的能力极为薄弱,与日军相比差距很大。
中国的海军,自甲午战争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