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 >

第14章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秩∠耍皇堑ササ摹媳ā鲎郑院蟮娜舾赡辏不钩L腥私兴习娑兀 绷趾R簦骸盾看耙苟粒苛魉昙洹罚ㄌū保┐课难С霭嫔缬邢薰1984年10月版,第274页。 
  林海音受聘于联合报主编“联合副刊”,起自1953年11月1日,离开“联副”是1963年4月24日,一干十年。林海音受聘之后并没有立即去上班,因为那时她正怀着最小的女儿夏祖葳,大腹便便,行动不便,都是由何凡代替去报社发稿、看大样等等,直到过了小孩满月,才正式到报社工作,那时已经是1954年1月了。林海音是1953年11月1日接编,在报上正式亮相则是12月1日。林海音接手前,“联副”综艺性浓,文艺性淡,在一张半(即六个版)的报纸上,副刊占半版,约十栏篇幅,举凡电影、戏剧、漫画、小说、散文、掌故、妇女家庭、编织等等无不包括在内。笔者曾查阅《联合报》,如1953年1月17日《联合报》便载有下面内容:霜木《民主政治的正轨》、黎子的诗《送别胡适先生》、连载小说《恋果》、连载绘图小说《儿女恩怨》,还有司徒尚的《钞票的话》、季平的《交际谈》、怀玉的《李后主与楚霸王》等杂感随笔,内容较通俗、也较庞杂。这个时期的《联合报》到周末还办有“周会”,有很多关于演艺界的文章。有一段时期“周会”与“副刊”拼在一起组成一个版,后来“周会”取消,一些谈戏、谈电影、谈明星的文章便融入“副刊”,形成一些栏目如“水银灯下”。1952年1月时,“联副”只有“黑白集”一个栏目,1952年8月栏目开始增加,1953年5月时就很多了,到林海音接手时,除了连载,几乎篇篇有专栏。所设栏目如“台湾真实故事”、“生活实感”、“小小说”、“历史故事”、“近代秘闻”、“新闻小说”、“小考据”、“黑白集”、“水银灯下”等等。篇篇有栏目,使版面看上去杂乱、呆板,文章内容也受限制。林海音接手后,逐步取消大部分栏目,版式变得更加清秀、美观、大方,所保留与新增的栏目也更加醒目突出。1953年11月林海音刚接手时,登载的翻译作品较多,可能与何凡代为发稿有关,12月原创作品增多,并有一些有质量的文章,一些今日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家的名字开始出现,如於梨华、郭良蕙、陈纪滢等等。栏目方面新设何凡所写的“玻璃垫上”,以及“知味新谱”、“漫画选粹”、“大方家答钞”等点缀性小专栏。 
  1954年1月1日,“联副”开设由陈纪滢撰写的专栏“纪滢随笔”,1月15日刊郭良蕙的《悟》、1月19日刊廖清秀的《采花蜂》、2月2日,刊辛禾写“海明威与死亡”,2月13日开始连载子敏译的赛珍珠的《中华儿女》,自2月16日起,林海音接手前就在连载的图文小说《乱世奇女》刊完,通俗作品开始退出“联副”,2月17日“联副”刊载了张秀亚的《谈诗——兼评诗集〈时间〉》,2月21日“联副”的连载小说开始刊登郭良蕙的《误》,整个版面的纯文学色彩日渐浓厚,林海音对“联副”的改造也基本完成了。 
  林海音接编“联副”,做得最长的一个专栏就是“玻璃垫上”,这个专栏是由何凡撰写的, 
  关于这个专栏的起始与结束,林海音是这样说的: 
   
  何凡和我,对报纸的副刊,有共同的爱好,而且我们都是各自在未出校门时,就在报社兼工作,或者向副刊投稿,毕业后又都从事新闻工作,这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决定接编“联副”,就计划蓝图;构想如何?理想如何?内容怎样?仔细琢磨。当初和报社接洽时,既定的条件是副刊每天刊一篇方块专栏,由何凡执笔。版面无论大小,有一篇方块作为副刊的领导文章。方块专栏的作者是特约的,而非投稿的;排列的位置是固定的,而非补白的。作者的文章,固然应有其自己的风格,但所谈所论,更应当知识渊博,观念正确,要做到使读者喜爱和服膺,并且发生影响力。这些,何凡都做得到,因为他早在北平的报上就是干这一行,文章“叫座儿”不自今日始。他在民国四十二年十二月一日“玻璃垫上”专栏的登场白上,曾写了下面的几句话: 
  “玻璃垫上”大抵以社会动态、身边琐事、读书杂感、新知趣事为题材,信手拈来,不遑字斟句酌,万一有冒犯任何人虎威之处,仍请本民主的宽容胸怀,赐予原宥。 
  就这样,联合报创刊三十年,何凡倒也写了二十八年,在自由中国的专栏里,恐怕是寿命最长的了。林海音:《芸窗夜读?流水十年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10月版,第275、276页。 
   
  关于编辑思想,林海音有如下说法: 
   
  当时我对副刊动的脑筋,就是我觉得应该介绍和引进国外的东西,无论日本、韩国,或欧美的;也无论是文坛动态成长短篇小说。那时副刊篇幅很小,只有九、十栏,不像现在的副刊,占了一大版,多可爱!虽然只有九栏十栏,但心里总想多介绍点东西,评论,小说,散文,诗,漫画,翻译,连载等等。我编副刊时,较重视文艺,我离开“联副”以后,若干年来,“联副”也一直是偏重文艺的,各报的副刊也大多如此。林海音:《芸窗夜读?报纸副刊往何处去》,(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10月版,第223页。 
   
  如果要把一个副刊的文艺性浓度提高,固然要多刊创作,无论散文或小说,同时我认为也应当多多介绍国外作品和国际文坛报道。翻译外国作品有一个原则,要的是当代作家作品,报道的是国际文坛最新的事,因此必须约专人司其事。欧美方面的,我约了何欣;日本方面的,我约了施翠峰。施是光复以后最早一位从日文跳到中文的青年作者,而且文字完美,这真是不容易。两位写译都很勤,浏览群书,材料丰富。他们不光写报道,读到好的文艺作品,也都会翻译过来。 
  创作方面,我邀请了多位当时在台已常有作品的作家,前辈的像方师铎、梁容若、陈纪滢、齐如山等位先生,他们都很高兴地写了散文或杂钞,古典文学或民俗掌故来,是属于有学养的文章。 
  女作家我邀请了谢冰莹、张秀亚、郭良蕙、王琰如、刘咸思、孟瑶、艾雯、邱七七、刘枋、琦君、毕璞等位,自从民国四十年以来,女作家在台湾文坛上是活跃的,占据了重要的一环,当我邀请她们为“联副”撰稿时,她们都已是拥有大量读者的女作家了。写到这儿,我倒要提及一位自由中国女作家之友,即中央日报当年“妇女家庭”版的主编武月卿,她的“妇女家庭”实用作品少,却刊的都是女作家写的文艺作品,无论身边琐事或家庭伦理、问题观念等散文、小说。上述的女作家中,大多数都是向“妇家”投稿的,而我个人也从“妇家”认识了这许多位同文,都成为好友,拉稿不难。就是“妇家”的主编武月卿,我也拉来为“联副”翻译了一些作品呢! 
  长篇连载的,当时尚有王彤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在连载中。过后,就先刊出公孙嬿的“黑手”,郭良蕙的“误”,穆穆的“代价”,刘枋的“逝水”等中篇连载,都是佳作。翻译的如林有兰译毛姆的“雨”,武月卿译赛珍珠的“中华儿女”等。 
  “联副”所以不断有好的小说来,我想,开辟中篇连载,也是很重要的,短篇小说固然是纯文学作品里列为上上的,但是中篇小说,无论结构或描写,却更能使作者有所发挥。 
   
  在设计内容中,还有一项持续了十年的,应当一提,就是“漫画选粹”。所谓选粹,都是选自外国幽默漫画,单幅为多。幽默漫画在欧美甚至日本,极为流行。林语堂当年把英文的Humour一字,译为中文“幽默”二字,真是再恰当不过,而行之于今也有半个世纪多了。林语堂的“幽默”的意义,可以解释为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玩笑”,而不是“恶意的讽刺”,“讽刺”和“幽默”之间,总还有个界限呢!选译漫画,并不具名,但皆出自何凡手笔。想想看,每天一幅,十年下来就有三千多幅了。而且,外国漫画,大多不着一字,何凡要给它一句幽默的中国话,恰如其分,颇不容易。因为本来那幅漫画是很幽默,一看就会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如果你画蛇添足,加上一句不够幽默的中国话,反而会起反作用。这一类漫画,差不多都是描绘人间众相,美国漫画喜欢开玩笑的对象,如:老板与女秘书,护士与病人,丈夫与妻子,儿童、醉鬼、女仆,或旅行中,荒岛上,餐饮中等等,和政治毫无关系,政治、时事的漫画,又另是一工了。这在读够了正经文章之外,给一幅这样的漫画,是很有调剂作用的。但是像这样人情味十足的幽默漫画,也遭到了几次不必要的敏感的过问,这实在实在是不必要的。林海音:《芸窗夜读?流水十年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10月版,第277、278、279页。 
   
  从林海音上面的叙说看,她是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编辑,在台湾上世纪50年代反共文学甚嚣尘上的时候,出现这样一位不紧跟政治、趣味高雅的文学编辑实在是台湾文学的大幸,从此,“联副”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学新人。刊物办得又新鲜又有趣味,来稿自然就多了,林海音说: 
   
  一份刊物的初创,邀稿固然很重要,发掘投稿中的佳作更是重要,不然新的作家怎么出现?接编“联副”以后,虽然有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原来的综艺性的稿子,也还应当具备,以应这方面读者之需,所以社方很快地又加了一个“艺文天地”版(黄仁先生主编),刊登电影、戏剧、趣谭等类属于报道或非文学性的软性稿子。两份副刊合起来,是一整版。当时报纸每天出一张半,副刊部分就占了六分之一的篇幅,可谓不少了。 
  “联副”这时方向既定,文艺性加浓,读者日多,接到的投稿也真不少。每天仔细阅读来稿,是一个做编辑的责任,也是快乐。我想我不会放过每篇佳作,发现一篇佳作的快乐,不亚于自己写一篇得意作品。记得最早为“联副”撰稿的女作家有张潄菡、於梨华、萧传文、琦君等位。张潄菡和琦君是各为她们将出版的新书《海燕集》和《琴心》写前言或后语什么的。萧传文是一位提笔快速一挥而就的作者。於梨华刚自台大毕业,赴美留学,她在大学读书时,我们就认识,到美后即为“联副”撰写“留美杂记”。 
  投来的稿子中,最早给人新颖突出感觉的,是高敬恩以“哥哥”这个人物作为主角的短篇小说。另一种类似白话笔记的,则是出自年龄较高,旧学较厚的作家,如磊庵、张瘦碧、王素存三位,都曾为“联副”执笔多年,尤其磊庵的“涵碧楼碎墨”,材料丰富、渊博,似有写不尽的事物。又如劳影,也是“联副”早期就投稿的年轻作家,他和另一位向“联副”投稿的刘非烈是好友,他们的短篇小说多以陋巷小人物为题材,作品写实而感人。林海音:《芸窗夜读?报纸副刊往何处去》,(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10月版,第279、280、281页。 
   
  林海音接编后的“联副”版式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