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经对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所谓中国〃三大教〃,即儒教、道教、佛教,都和洛阳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实开儒学先河。因周公封于鲁,周公后人又治鲁,故鲁国成为周公思想及儒家思想根基深厚的地方。后鲁国诞生孔子,孔子向往周,故有〃孔子入周问礼乐〃之事,洛阳实为儒学的渊源之地。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统治思想。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以老子为教祖,人们尊称其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和道家学说是道教的理论基础,而老子撰写《道德经》的地点就在洛阳。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在东汉时期首传于洛阳,白马寺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
洛阳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三教祖庭〃,而且也是玄学和理学的诞生地。玄学诞生并兴盛于洛阳。曹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至公元249年),何晏、王弼等人在洛阳创立玄学。魏晋玄学是儒家思想和老庄哲学相融合的产物,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宋代以后,虽然洛阳不再作为都城,但程灏、程颐在洛阳开创的程朱理学,在长达800年时间里都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这五大思想流派,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品格〃的形成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对洛阳历史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华夏族正是以炎黄二族为主体,形成于河洛地区的,后以华夏族为基础,在汉代前后形成汉族,以后汉族又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称为中华民族。《史记o刘敬传》记载:〃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宋代的李格非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噤喉,而魏赵之走集。〃因〃成周雒邑〃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也是后来河南省被称为〃中州〃或〃中原〃的原由。
第46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4)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也是指洛阳一带。〃中国〃一词,曾见于《诗o大雅o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o小雅o六月序》中也有:〃《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据考证,〃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陕西宝鸡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铭文中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天的洛阳一带。
河洛地区还是我国姓氏的重要起源地。有研究者统计,全国120个大姓,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或姓氏中的一支、两支起源于河南的,合计97个,占我国姓氏总数的80%以上,其中大多数姓氏分布在河洛地区范围内。单就偃师市来说,该市现存姓氏531个,其中起源于偃师或姓中一支、两支起源于偃师的就有117个,另外,起源于偃师现在已消失的姓氏有94个,二者合计211个。
二里头遗址上的夏都斟鄩被称为〃中华第一都〃。沿洛河由东向西50公里一线内,保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遗址,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北魏时期洛阳城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在中国八大古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洛阳应是当之无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圣地〃。
洛阳的兴衰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上起夏商周三代下至大清王朝,这部由历代著名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总达3296卷,共计32352105字,除去后人加的标点5451364个,实际用字26900741个,〃洛阳〃出现3063次(其中〃雒阳〃出现385次)、平均每8700字就出现一次〃洛阳〃。如果再加上历代在洛阳建都的都城名称,如〃斟鄩〃、〃西亳〃、〃洛邑〃、〃成周〃、〃东都〃、〃京洛〃、〃东京〃、〃洛京〃、〃中京〃、〃西京〃、〃西都〃、〃神都〃等,〃洛阳〃及其别称总计出现3549次。出现频率最高的除〃洛阳〃外,其次是〃东都〃,仅新旧唐书就出现1762次。〃洛阳〃及其别称在正史中出现的次数多少是与在洛阳建都朝代密切相关,夏、商、西周、东周在洛阳建都。在记述这段历史的《史记》中,〃斟鄩〃出现16次,〃西亳〃出现5次、〃洛邑〃出现111次、〃成周〃出现155次、〃洛阳〃出现58次、〃雒阳〃出现62次;东汉定都洛阳,在《后汉书》中〃洛阳〃出现387次、〃雒阳〃出现225次;曹魏定都洛阳,在《三国志》中〃洛阳〃出现106次;西晋以洛阳为都,在《晋书》中〃洛阳〃出现358次;北魏迁都洛阳,在记述这段历史的《魏书》中,〃洛阳〃出现191次;隋定都洛阳,在《隋书》中〃洛阳〃出现103次。另外在记述东魏、西魏和隋历史的《北史》中,〃洛阳〃出现346次。唐以洛阳为东都,在新旧唐书中,记载〃洛阳〃和〃东都〃分别为508次和1762次;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在新旧五代史中,〃洛阳〃出现178次。可以说在我国八大古都中,没有任何一座古都可与洛阳相比,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天下之中,山河拱戴: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辏。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风水先生认为洛阳是龙脉集结处。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洛阳龙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蒿山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济湹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
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了,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湹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湹水东,亦惟洛食。〃《尚书》又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详规划而建筑的城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有伊、洛、湹、涧四条河流贯穿其间,它在洛水之北,从战国开始,人们称洛邑为洛阳。洛邑在战国之前称王城,地址在今洛阳以西。东汉至北魏,都城建在今洛阳以东的白马寺。隋唐时,洛阳大加扩建,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炀帝对洛阳的地形很欣赏,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第47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5)
洛阳,真可谓被深深打上历代王朝烙印的中国之城。
当重心错位时
在洛阳这座城市的过去,记载着太多的辉煌和荣耀。历史上洛阳曾6次进入世界最大城市之列,最兴盛的隋唐时期,城市人口就超过百万。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是闻名世界的〃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已有4200年建城史的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而分布于洛河之滨的五大都城遗址,则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历史名城的盛衰兴废。
应该说,洛阳能有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是和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在黄河流域,有以洮河为中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有以渭河为中心(包括豫西北和晋西南)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有以豫中为中心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王湾三期文化;有以冀中、豫北为中心的磁山文化和后岗文化;有以黄河下游之山东段为中心的北辛文化、大汉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有宁绍平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系统;太湖流域的马家滨文化和良渚文化系统;有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系统;有鄂西及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系统。在南岭和武夷山脉以南地区,有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系统和闽江流域的昙石山文化系统。在燕山以北的辽河流域,则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如此繁复的史前文化谱系,显示出中国古代文明本土起源和多中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然而,考古材料又表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还是有着先后主次之分的。当其他地区还处在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露出文明之曙光时,以嵩山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夏人,已经率先跨入青铜时代,建立起早期的奴隶制国家。根据文献记载,夏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嵩山周围和伊、洛河流域,他们能够走在史前各文化的前列,首先得益于他们地处旱地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这里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状况,特别适合粟作农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生产持续而高速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在地理上处于史前文化体系的中心位置,所以他们易于受到周围文化的激荡和影响,能够从许多方面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先进因素,从而在迈向文明的进程中保持领先位置,发挥主导作用。
夏人立国后,今洛阳一带逐渐成为其政治中心。《逸周书o变邑篇》云:〃自治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说明夏人的都城,就在伊、洛河流域,在今偃师市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基本可以证明上述说法无误。与此同时,洛阳一带也成为当时最大的一处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最高成就的《河图》、《洛书》,相传就出自这里。在以后的岁月中,洛阳又成为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成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中心。道学、经学、理学等等,也都与洛阳有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成为并且长期保持了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它便在历史上扮演了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成为统治天下和垄断文化之正统与正宗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是其他任何一处古都所没有的,洛阳因此而拥有一种极为长久和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它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多次被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者选为都城,与此不无关联。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的诗句,很好地表达了视洛阳为华夏文明根源的社会公识。在中国古都当中,唯独洛阳拥有、享有这份荣誉。
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高度的战略价值,是这里屡为国都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宏观上观察,洛阳处于黄河流域的中部,北依邙山,可通幽燕;南对伊阈,可达江汉;西控渑崤关中,东与黄河下游的大冲积扇相接,适扼我国古代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因其四至的道里相差无几,自古号称〃天下之中〃,现今人们所说的〃中国〃,最初即是指洛阳一带而言。因此,古代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