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戒律学纲要(选录) >

第7章

戒律学纲要(选录)-第7章

小说: 戒律学纲要(选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一)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
宝;(二)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
等的道理,便是法宝;(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是唯有佛
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一)佛有觉
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於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
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二)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
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
宝。(三)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
者,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一)从修证
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
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二)从
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
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
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人的究竟归
依处。为使读者更易了解起见,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对此的解释如下,以供参考:

  “论究到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
在略说二类。一、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圣严案:戒、
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
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正法或涅盘,是法宝。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
闻说,如是四双八辈(圣严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
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二、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
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
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
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成佛
之道》二九页)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如果没有一点佛学的基础,还是不懂的;不过我们终究
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的,当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
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尚未到过太空旅行
之前,对於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详细的报告,我们所知,总是隔阂,
乃至失真的,唯有亲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
持三宝,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
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
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
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证理体三宝,便以
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
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
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
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
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
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归依;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
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於恭敬供养之心,
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
更不得妄加批评。

  至於归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
之后,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
层层扩大,三归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磐石,所以,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
等:

  一、 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
  二、 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三、 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四、 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五、 具足戒三归——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最初入佛,固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
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
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
必先受三归。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
义)。

  三归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
课诵,皆有三归,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归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
他们把三归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归作为行持,也以唱三归为人祝愿。


第二章 归依三宝的方法与利益     

第一节 如何归依三宝

  我们既已明白了归依三宝的概念之后,就应该来归依三宝了。

  至於归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归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
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归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
归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
龙王授归依,即唱三归,要他们归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归依佛归依法而
不归依僧,便不成其为归依。

  归依三宝的词句,实在是很简单的,但在归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来受归
依的人,都是在归依之时,由归依师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於归依师口齿不清
或由於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之后竟还不知道归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理说,那样
的归依是不成其为归依的。

  归依词共为三归三结,现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
(说三遍之后)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也说三遍)

  前面三归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归的三结。归依的紧
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
最好能於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於自己的发
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
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於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
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於自己
的顶门之内,遍满於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著功德云的扩
展弥盖,而充塞於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
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试想,如此的归依,该是何等的神圣
和庄严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观想,最低限度,也得将归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
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所以弘一大师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恳切的话,现在抄
录如下: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
是何意义。第二、当受皈依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
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
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
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
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
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归。”
(《律学要略》)

  以此可见,三归虽然简单,要想如实得到三归的戒体,却也并不容易。我们
相信,准此而论,今有许多的三归弟子,是没有得到三归的,如果自知没有得到
三归,不妨请求各自的归依本师或另请他人,重新增授一次。这在集体数十人或
百数千人的大规模归依仪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种种善根而已。

  从宗教情绪的养成和培植上说,受戒的仪式愈隆重,愈能激发虔诚之心,受
戒的要求愈严格,愈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之感。求受三归,本来只要请求一位归
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明末南京宝华山的见月律师,
编了一部《三归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
本书直到现今,仍在流通,并且仍为大多数的归依师们作为蓝本。

  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
请归依师升座。

  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
三归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

  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
土。

  说起来,受三归依,唯有如此,才算郑重其事而圆满究竟。唯此《三归正范》,
以目前来说,也不切於实用,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虽然行文典丽高
雅,如果归依师食古不化,升座说归依时,照本宣读,那对受归依的人是无法吸
收的,既然无法吸收,也就不得归依了。所以弘一大师对此,也有批评: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
能了解,等於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律学要略》)

  若就实用而言,在《三归正范》所列的八个项目之中,简直可说是缺一不可
的。比丘不得站立著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
归依师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故应请圣;为求重新做人,故应忏除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