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学纲要(选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路线,乃至也没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因为,从戒律学的本质上看,它是
属於整个佛教的,它该是全体佛子共同遵守的轨范,而不仅是某一宗派的专利品。
虽然,本书有我个人的观点,但我所谈的问题,无不力求客观,无不力求这
些观点是属於读者的要求,故也敢说,本书的内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据。
不过,由於我的学程还浅,本书的贡献,自也有限。本书的出版,如果尚有
一些价值,那当归功於三宝的恩德,以及师友的鼓励;如有不良的后果,均该归
咎於著者的粗疏。倘蒙指教,感激不已。
竺摩老人抱病为本书撰序,在此致其无上的谢意。
圣 严 佛历二五○九年元月二十五日序於朝元寺关房
目 录
序
自序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受戒学戒与持戒
第一节 受 戒
第二节 学 戒
第三节 持 戒
第四节 以戒为师
第二章 戒律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戒律
第二节 戒律的传流
第三节 律部传来中国的历史
第四节 戒律在中国的弘扬
第五节 弘扬戒律的困难
第六节 培养学律的风气
第二篇 信佛学佛的开始(归依三宝)
第一章 三宝及归依
第一节 为何要归依三宝
第二节 什么是归依三宝
第二章 归依三宝的方法与利益
第一节 如何归依三宝
第二节 归依三宝的好处
第三篇 人间天上的护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五戒
第二节 五戒的内容
第三节 杀生戒
第四节 偷盗戒
第五节 邪淫戒
第六节 妄语戒
第七节 饮酒戒
第八节 五戒配三业十善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一节 如何纳受五戒
第二节 受持五戒的功德
第四篇 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戒斋)
第一章 八关戒斋及其内容
第一节 绪 说
第二节 什么是八关戒斋
第三节 为何要受八关戒斋
第四节 八关戒斋的内容
第二章 六斋日及其戒斋清净
第一节 什么是六斋日
第二节 怎样算是戒斋清净
第三章 八关戒斋的条件与受法
第一节 唯有人类可受戒
第二节 犯五逆破净戒者不得戒
第三节 受持的时限
第四节 求受的方式
第五节 斋日的准备
第六节 如何纳受戒体
第四章 受了八关戒斋以后
第一节 舍 戒
第二节 称 呼
第三节 功 德
第四节 普劝受持八关戒斋
第五篇 解脱之道的基础(沙弥十戒与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与出家的目的
第一节 何谓出家
第二节 出家的性质与作用
第三节 出家的目的
第二章 沙弥戒与沙弥的类别
第一节 何谓沙弥沙弥尼
第二节 沙弥十戒的内容
第三节 沙弥的等位与类别
第三章 沙弥投师与沙弥出家
第一节 何人能作沙弥之师
第二节 剃度沙弥的规矩
第三节 沙弥出家的仪式
第四章 沙弥受戒及其持犯威仪
第一节 受戒的次第
第二节 沙弥十戒的受戒仪式
第三节 沙弥戒的范围与持犯
第四节 沙弥及沙弥尼的威仪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种种
第一节 什么叫做式叉摩尼
第二节 式叉摩尼的年龄
第三节 什么是式叉摩尼法
第四节 悔罪法
第六篇 通向涅盘的桥梁(比丘比丘尼戒纲要)
绪 说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一节 什么叫做比丘比丘尼
第二节 比丘比丘尼的出现
第三节 中国最早的比丘与比丘尼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来及种类
第一节 戒律的由来
第二节 比丘及比丘尼的身分是怎么完成的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内容及其同异
第一节 止持与作持
第二节 比丘戒有多少
第三节 比丘戒与比丘尼戒的同异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一节 那些是重要戒
第二节 四弃法
第三节 十三僧残法
第四节 摩触异性戒
第五节 粗语戒
第六节 作媒戒
第七节 二不定法
第五章 羯磨法与忏悔法
第一节 什么是羯磨法
第二节 羯磨法有几种
第三节 忏悔法
第七篇 三世诸佛的摇蓝(菩萨戒纲要)
第一章 菩萨的层次与境界
第一节 何谓菩萨
第二节 菩萨的阶位
第三节 五十二等的菩萨层次
第四节 阶位层次的表解
第五节 菩萨行当如何
第二章 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别
第一节 何谓菩萨戒
第二节 菩萨戒的内容
第三节 菩萨戒的种类
第四节 菩萨戒的由来
第三章 菩萨戒的重戒与轻戒
第一节 何谓重戒与轻戒
第二节 重戒的内容
第三节 轻戒的内容
第四章 菩萨戒的授受与条件
第一节 最早的菩萨戒法
第二节 求受菩萨戒的条件
第三节 菩萨戒的师资问题
第五章 菩萨戒的秉受方法
第一节 秉受菩萨戒的种类
第二节 自誓受戒法
第三节 依师受戒法
第六章 受了菩萨戒之后
第一节 菩萨戒的持犯与得失
第二节 菩萨的悔过法
第三节 菩萨的说戒布萨
戒律学纲要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受戒学戒与持戒
第一节 受 戒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大正九·四三三中)因此,佛教的
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严,即在於佛教弟子们对於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
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
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汉。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分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分有如下的各种
名称:
甲、在家戒,共有四种:
一、三归戒。
二、五戒。
三、八关戒斋。
四、菩萨戒。
乙、出家戒,共有五种:
一、沙弥及沙弥尼戒。
二、式叉摩尼戒。
三、比丘尼戒。
四、比丘戒。
五、菩萨戒。
在这里,有三点要说明的。
有人以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
止的意思,三归之后,也有三种禁止:
第一、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天魔外道。
第二、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
第三、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
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其次,在家人的八关戒斋,即是出家沙弥及沙弥尼所受十戒的上来九戒。由
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死生之门,所以称为八关。另加午后不食,称之为斋,
合起来,便是八关戒斋。
再说,菩萨戒,在中国的近世,通行《梵网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於四
圣六凡(地狱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以为或可受戒)的一切众生,所以也不分在
家的或出家的。近年,台湾传受菩萨戒,僧俗分开,出家人受梵网戒,在家人受
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其实,这是尚有讨论余地的;因为《优婆塞戒经》
中,明明告诉我们,六重二十八轻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并非即是菩萨戒。
照理说,菩萨戒不论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不过,佛法虽讲平等,乃是讲性体上的平等——立足点上的平等,不是讲事
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没有尊卑,没有前后的平等;佛说人皆可以成佛,因
为人皆本具佛性,众生不是诸佛,因其佛性未显。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
级和层次的,从三归五戒,级级增加,层层上升,以三归为基础,菩萨比丘为具
足,受了三归戒的人,自然不能达到菩萨比丘戒的戒行,却没有一个菩萨比丘是
不受三归戒的。以此可知,三归仅是引导入门的方便,菩萨比丘才是进入佛门的
最后身分。三世诸佛在人间成佛,也都现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归戒的人,
应该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
家菩萨戒的人,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倘若无法摆脱世缘,无法披剃出
家者,也该受持八关戒斋,为生死的牢狱打开一条出离的道路,切不要以为信了
佛,归依了三宝,就是佛子身分的“所作已办”了。
第二节 学 戒
受戒,固然不能没有受戒的仪式,或在师僧之前,发殷重恳切之心而感发戒
体,纳受戒体,或在佛菩萨形像前,礼拜忏悔,见到好相,如见光见华,见佛菩
萨前来摩顶,而得受戒。但是,受戒者,只是一个佛子身分及其阶段层次的开始,
绝对不是其身分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戒。四弘誓愿的“法门无
量誓愿学”,是什么法门呢?无非是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期证佛所证。佛教
的戒律,便是教人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而至证佛所证的广大法门。也许有人不
解,戒之为物,是在防非止恶,亦如社会的规约及国家的法律一样;戒是禁止,
禁止佛子不得作恶,但是佛教的戒条有限,最少的只有三条,最多的比丘尼戒,
也只三百四十八条,那里能够统摄一切法门呢?其实,佛教的戒律,禁止作恶,
也禁止不作善。当作要作,称为作持,如果当作而不作,便是犯戒;不当作的不
可作,称为止持,如果不当作而去作,便是犯戒。一般的人,对於佛戒的认识,
只知有其消极一面的防非止恶,却未看到尚有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故《瑜伽菩
萨戒本》中的四重四十三轻,一共四十七条,除了四条根本戒外,其余四十三条,
竟可以三十二条摄入六度项下,十一条摄入四摄项下;也可以说,六度四摄,统
摄了《瑜伽菩萨戒本》,前四重戒虽未分别摄入,但是轻戒皆由重戒的根本中开
出;轻戒是重戒的分支,重戒是轻戒的根本。至於六度四摄,便是大乘菩萨的利
他行善之门了;如再推广,六度涵盖万行,万行则可演化成为无量法门了。至於
《瑜伽菩萨戒本》,出於《瑜伽师地论》中。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项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称五戒为根本戒。
无论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萨戒,无有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
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重戒的。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不好,一切
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
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