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论师昙延(515~588)的弟子法常、慧海、道愻、慧诞等也是著名摄论师。
法常,《续高僧传》卷15有传,俗姓张,南阳白水(今陕西省浦城县)人,十九岁投昙延出家,二十二岁开始学《摄大乘论》。对《成实论》、《毘昙》、《华严》、《十地经论》等随讲出疏。曾为皇储授菩萨戒。贞观9年(635年)又奉敕召入为皇后戒师,卒于贞观19年(645年)6月26,时年七十九岁。原讲《涅盘经》,后专弘《摄大乘论》。着有《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对《涅盘》、《维摩》、《胜鬘》等经,各有疏记。
慧海,《续高僧传》卷11有传,俗姓张,河东虞乡(今山西省虞乡县西)人,十四岁依山门大昭玄统昙延出家,十八岁开讲《涅盘经》,受具足戒后居弘农(今属
山东省)之伏读山坐禅。周武灭佛期间,避难入陈,钻研《摄大乘论》。隋代住静法寺,卒于大业2年(606年)5月27日,时年五十七岁。
道愻,《续高僧传》卷14有传,俗姓张,河东虞乡(今山西虞乡县西)人,尤通《涅盘经》和《摄大乘论》,与弟子道谦俱依昙延为师。晚年住蒲州仁寿寺,在此弘扬佛法,卒于七十五岁。
慧诞,《续高僧传》卷26有传,其传称:「释慧诞,雍州人,学究《涅盘》及通《摄论》,每登讲席,有名京室,即昙延法师之学士也。住延兴寺,仁寿下敕召起塔于杭州天竺寺,住在灵隐山。……贞观初年卒于本寺,七十余矣。」'27'
唐玄奘不仅重译《摄大乘论》,还翻译了《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647年)和世亲的释论,《摄论》弘扬更盛,但它属于唯识宗依据的十一论之一,被唯识宗融合了。从此以后,摄论师绝传。
二、摄论师的哲学理论
摄论师哲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九识」论,除第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圆测的《解深密经疏》卷3对此说明如下:
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看,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惟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赖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如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柒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28'
圆测的这段话说明了摄论师哲学理论的基本特点,摄论师主张九识,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设,分别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识、六根、六尘合为十八界。第七识是阿陀那识,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第八识阿赖耶识分为三种:一、解脱性的阿赖耶识,有成佛的因素;二、果报阿赖耶识,缘取十八界;三、染污性的阿赖耶识,把世间万物区分为四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第九识是阿摩罗识(amala…vijbana),另译阿末罗识,意译清净识、无垢识等。第九识以真如为其本体。
圆测还指出了摄论师是「依安慧立宗,作如是说。」这就指出了摄论师的观点主张和玄奘唯识宗的不同,摄论师多依安慧义,唯识宗多依护法义。十大论师之一的安慧,是早期唯识师,摄论师依此立宗,说明摄论师的观点是古唯识义。安慧的唯识理论,突出特点是他的「一分」论,以为只有「自证分」是实有,见、相二分都非实有,所以他的唯识理论是「无相唯识」。
体现摄论师哲学特点的是设立的第八识和第九识。摄论师的第八识同于地论师北道派是染、净混合或真、妄混合,我国三论宗创始人吉藏(549~623年)着《中论疏》卷7称:「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29' 卷7又称:「摄大乘师明,六道众生皆从本识来,以本识中有六道种子,故生六道也,从清净法界流出十二部经'30' ,起一念闻熏习附着本识,此是反去之始,闻熏习渐增,本识渐减,解若都成,则本识都灭」。'31' 《摄大乘论》卷中称:
阿毘达摩修多罗中,佛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如此义故说三分,于此义中依何为譬?以金藏土为譬,譬如于金藏土中,见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于地界中,土非有而显现,金实有不显现,此土以火烧炼,土则不现,金相自现。地界土显现时,由虚妄相显现。金显现时,由真实相显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识为无分别智火烧炼时,此识由虚妄分别智显现,不由真实性显现。若为无分别智未火所烧炼时,此识由成就真实性显现,不由虚妄分别性显现。是故虚妄分别性识,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32'
此中所说「本识」即阿赖耶识。在摄论师看来,阿赖耶识就像藏金的土一样,既有染污性的土,又有清净性的金。没有经过修练或修练不到家的人只显现染污性,不显现清净性;经过修练成佛后,染污性已除,只显清净性。
摄论师还用真、俗二谛解释阿赖耶识的染、净二分,染污部分相当于俗谛,清净部分相当于真谛。《续高僧传》卷15〈灵润传〉称:
至如摄论梨耶,义该真、俗。真既无念,性净,诸位不改。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俗谛义边,成应化身。如来转依,作果报体。据于真性无灭义矣,俗谛自相有灭不灭,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33'
「九识」论是摄论师哲学理论的突出特点,圆测(613~696)指出,摄论师立第九识的根据是陈真谛翻译的《决定藏论》。该论称:
断阿罗耶识,即转凡夫性,舍凡夫法阿罗耶识灭,此识灭故,一切烦恼灭,阿罗耶识对治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是无常,是有漏法;阿摩罗识是常,是无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证阿摩罗识。阿耶罗识为粗恶苦果之所追逐,阿摩罗识无有一切粗恶苦果,阿罗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不为圣道得道做根本;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但为圣道得道做根本。'34'
这里把第九识阿摩罗的性质都交待清楚了,阿摩罗识是清净的,无烦恼的,是常住的永恒「真理」,地圣道的根本。因为阿赖耶识是染、净的混合体,染污部分全灭,阿赖耶识即灭。阿赖耶识灭后即证阿摩罗识。由此看来,阿摩罗识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清净部分,是成佛后的思维主体。
摄论师提出第九识的佛经根据是《金光明经》卷4所讲的如如。什么叫如如呢?真谛译《三无性论》称:「明此乱识即是分别依他似尘识所显,由分别性永无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无所有,即是阿摩罗识。唯有此识独无变异,故称如如。」'35' 意思是说:没有一般人错误认识的遍计所执性(分别性),也没有依他起性,只有圆成实性,这才是阿摩罗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乱识,是一切虚妄境界的所依。断除阿赖耶识,即是阿摩罗识。阿摩罗识是永恒的,无变易的,故称如如。如如就是真如、法性等,是事物的理体,《大乘义章》卷3对如如解释如下:「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如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辩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虚妄,故复经中亦名真如。」'36' 关于如如的异名,可参见《大乘义章》卷3:「唯如来藏真实法界,亦名真如,亦名实际,亦名法性,亦名一实,亦名佛性。」'37' 《三无性论》把一切事物分五藏,如如是五藏之一:
若法是有,不出五藏。五藏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如如,五无分别智。一相者,谓诸法品类为名句味所依正。名者,即是诸法品类中名句味也。分别者,谓三界心及心法。如如者,谓法空所显圣智境界。无分别智者,由此智故,一切圣人能通达如如。此五法中,前三是世谛,后二真如。'38'
由此可见,如如是一种成佛境界。什么叫无分别智呢?无分别智是有分别智的反面,有分别智就是有分别识,真谛译《显识论》把识分为两类:
一者显识,二者分别识。显识者,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何者分别识?即是意识。于显识中分别作人天、长短、大小、男女、树藤诸物等,分别一切法,此识聚分别法尘名分别识。譬如依镜色得起,如是缘显识,分别识得起。是分别若起,安立熏习于阿梨耶识。'39'
此中显识就是本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除第八识之外的前七识都是分别识。分别识主张有我有法,无分别智认识我空、法空的真如,因为真如之体无相,不可区别,只能以无分别智认识。
《显识论》又进一步把「显识」区分为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又将「分别识」区分为二种:一、有身者识,二、受者识。共十一种识。
《摄大乘论》亦区分为十一识,其分类与《显识论》大同小异。一、身识,二、身者识,三、受者识,四、彼所受识,五、彼能受识,六、世识,七、数识,八、处识,九、言说识,十、自他差别识,十一、善趣恶趣死生识。
身识,即五色根:眼、耳、鼻、舌、身。《显识论》解释说:「第一身识者,谓转作似身,是故识名身识。所言似者,此识能作相似身,名为身识,即是五根。余尘等八种识亦如是。」'40' 在唯识学派看来,由眼等五根所构成的人身只不过是「似身」而已,所谓「似身」,是说人的身体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是假有、幻有。尘识等亦作如此解释。
身者识,即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真谛系统的摄论师所说的阿陀那识。
受者识,即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被阿陀那识执为我体。
彼所受识,就是前六识所缘的大尘:色、声、香、味、触、法。
彼能受识,就是能取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世识,即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生死相续不断,故名世识。
数识,即数目。
处识,《显识论》称为器识,从狭义来讲,系指地、水、火、风四大,色、声、香、味、触五尘。从广义来讲,包括十方、三界,十方即东、西、南、北、上、下、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言说识,《显识论》称为四种言说识,是依见、闻、觉、知所起的语言。
自他差别识,即一切有情众生自身和其它的种种差别。
善趣恶趣死生识,即有情众生在人、天、阿修罗三善趣和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生死流转。
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