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9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9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水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
      受教而听。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我现在要告诉你们七种在水中的人,你们应当专心听,
      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比丘们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3。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一人常卧水中;或复有人出水还没;或复有人出水而住;或
      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或复有人
      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
      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41)。”
      佛陀说:“有哪七种在水中的人呢?首先,有一种人经常没溺在水中。第二,有一种
      人从水中浮出之后,又没溺在水中。第三,有一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

三一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三二 七法品第一(4)水喻经第四

      上。第四,有一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上,并且环顾四周。第五,有一
      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并且开始渡水。第六,有一种人
      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开始渡水,并且到达对岸。第七,有
      一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开始渡水,到达对岸,并且上
      岸成为立于高地上的婆罗门。”
   4。 “如是我当复为汝说七水喻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同理,我现在要告诉你们七种以水为譬喻的人,你们应当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
      惟义理。”比丘们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5。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人常卧○水中⊙;或复有人出已还没;或复有人出已而住;或
      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或复有人
      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
      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41)。此七水喻人,我略说也,如上说,
      如上施设,汝知何义?何所分别?有何因缘?”
      佛陀说:“有哪七种以水为譬喻的人呢?首先,有一种人经常没溺在水中。第二,有
      一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又没溺在水中。第三,有一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
      水面上。第四,有一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上,并且环顾四周。第五,
      有一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并且开始渡水。第六,有一
      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开始渡水,并且到达对岸。第七
      ,有一种人从水中浮出之后,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开始渡水,到达对岸,并
      且上岸成为立于高地上的婆罗门。我刚才简略而说的这七种以水为譬喻的人,你们
      知道彼此间的差别与意义吗?”
   6。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
      ,得广知义。”
      比丘众回答说:“佛陀为一切法的根本,佛陀为一切法之主,一切法为佛陀所知所证
      ,请佛陀告诉我们,使我们听法之后,可以了知其义。”
   7。 佛便告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陀便告诉比丘众:“你们应当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
      这个譬喻的意义。”比丘们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三三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三四 七法品第一(4)水喻经第四

   8。 佛言:“云何有人常卧水中?谓或有人为不善法之所覆盖,染污所染,受恶法报,造
      生死本。是谓有人常卧水中。犹人没溺,卧于水中,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初水
      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佛陀说:“什么样的人经常没溺在水中呢?即有人受到不善法的障蔽、污染,受到恶
      报,成就生死轮回。这样的人就是经常没溺在水中的人。譬如有人被水淹没,溺在
      水中,这是第一种以水为譬喻,在世间确实存在的人。”
   9。 “云何有人出已还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
      ,彼于后时失信不固,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不坚固。是谓有人出已还没。
      犹人溺水,既出还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二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什么样的人从水中浮出之后,又没溺在水中呢?即有人对于善法有信心,具足清
      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修习善法,可是后来却失去对善法的信心,失去清
      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这样的人就是从水中浮出之后,又没溺在水中的人
      。譬如有人溺水,浮出之后,却又没溺在水中,这是第二种以水为譬喻,在世间确
      实存在的人。”
  10。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
      ,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是谓有人出已而住。
      犹人溺水,出已而住,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三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什么样的人从水中浮出之后,能够维持在水面上呢?即有人对于善法有信心,具
      足清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修习善法,不会失去对善法的信心,不会失去
      清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这样的人就是从水中浮出之后,能够维持在水面
      上的人。譬如有人溺水,浮出之后,就不再没溺在水中,这是第三种以水为譬喻,
      在世间确实存在的人。”
  11。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
      ,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
      ,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42)。彼如是知、如是见,三结(43)便尽,
      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44),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
      、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犹人溺水,出已而住
      ,住已而观,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四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三五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三六 七法品第一(4)水喻经第四

      “什么样的人从水中浮出之后,能够维持在水面上,并且环顾四周呢?即有人对于
      善法有信心,具足清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修习善法,不会失去对善法的
      信心,不会失去清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不断善法之修习,如实地知见苦
      、苦的起因、苦的寂灭、灭苦的方法。因为如此的知见,便能永断三种会导致生死
      轮回的束缚,即身见、戒取见、疑,证得初果,不再造作恶业,终将得到解脱,最
      多七次往来天上人间,便可断尽一切苦。这样的人就是从水中浮出之后,能够维持
      在水面上,并且环顾四周的人。譬如有人溺水,浮出之后,能够维持在水面上,并
      且环顾四周,这是第四种以水为譬喻,在世间确实存在的人。”
  12。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
      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
      ,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三结
      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淫怒痴薄(45),得一往来(46),天上、人间一往来
      已,便得苦际。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犹人溺水,出已而住,
      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五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什么样的人从水中浮出之后,能够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并且开始渡水呢?
      即有人对于善法有信心,具足清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修习善法,不会失
      去对善法的信心,不会失去清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不断善法之修习,如
      实地知见苦、苦的起因、苦的寂灭、灭苦的方法。因为如此的知见,便能永断三种
      会导致生死轮回的束缚,即身见、戒取见、疑,并且减弱贪、瞋、痴的程度,证得
      二果,最多一次往来天上人间,便可断尽一切苦。这样的人就是从水中浮出之后,
      能够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并且开始渡水的人。譬如有人溺水,浮出之后,能
      够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并且开始渡水,这是第五种以水为譬喻,在世间确实
      存在的人。”
  13。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谓人既出,得信善法,
      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
      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
      如是见,五下分结(47)尽,谓贪欲、瞋恚、身见、戒取、疑。五下分结尽已,生于彼间
      ,便般涅槃(48),得不退法(49),不还此世。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

三七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三八 七法品第一 (4)水喻经第四

      渡已至彼岸。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我说彼人
      亦复如是,是谓第六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什么样的人从水中浮出之后,能够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开始渡水,并且到
      达对岸呢?即有人对于善法有信心,具足清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修习善
      法,不会失去对善法的信心,不会失去清净的德行、布施、学习、智慧,不断善法
      之修习,如实地知见苦、苦的起因、苦的寂灭、灭苦的方法。因为如此的知见,便
      能永断五种较粗的,会导致生死轮回的束缚,即贪欲、瞋恚、身见、戒取见、疑,
      证得三果,并且在〔色界或无色界〕天上得到解脱,不再受生于人间。这样的人就
      是从水中浮出之后,能够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开始渡水,并且到达对岸的人
      。譬如有人溺水,浮出之后,能够维持在水面上,环顾四周,开始渡水,并且到达
      对岸,这是第六种以水为譬喻,在世间确实存在的人。”
  14。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
      ?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