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509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509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Ayam vuccati bhikkhave bhikkhu samano iti pi; brahmamo
      iti pi; nahatako iti pi; vedagu iti pi; sottiyo iti pi; ariyo
      iti pi; araham iti pi。”(MN。 I。 p。280),中文译为“诸比丘!
      这样的比丘被称为‘沙门、婆罗门、净浴者、明智者、闻解者、圣者、
      阿罗汉’。”其中,“净浴者”(nahatako)是“梵行终了者”。 
1707。 是以汝等以此要,以此沙门,当学沙门道迹,莫非沙门。学
      沙门道迹已,要是真谛沙门、不虚沙门,若受衣被、饮食、床榻、汤
      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
      大广报、汝等当学如是:对应之巴利文为“Tesam vo bhikkhave
      evamsamannanam satam evampatinnanam satam: 
      Ya samanasamicipatipada tam patipadam patipajjissama; evan
      no ayam amhakam samanna ca sacca bhavissati patinna
      ca bhuta; yesan ca mayam civara…pindapata…senasana…
      gilanapaccayabhesajjaparikharam paribhunjama tesan te
      kara amhesu mahapphala bhavissanti mahanissamsa; amhakan
      c' evayam pabbajja avanjha bhavissati saphala sa…udraya
      ti evam hi vo bhikkhave sikkhitabbam。”(MN。 I。 p。
      281),中文译为“诸比丘!既然那是你们的称呼,是你们所宣称的,
      诸比丘!你们应当学习:‘我们
      将遵循适合沙门的道迹,如此,我们的称呼才会是真实的,我们所宣
      称的才会是如实的,那些人对我们所做的,我们受用他们的衣服、食
      物、卧具、医药,将会〔为他们〕 带来大果报、大利益,我们的出
      家将不会白费,而会有果报,会有利益。’ ” 
1708。 云何非沙门道迹,非沙门:对应之巴利文为筹“Kathan ca
      bhikkhave bhikkhu na samanasamicipatipadam patipanno hoti。”
      (MN。 I。 p。281),中文译为“诸比丘!什么样的比丘没有遵
      循适合沙门的道迹呢?” 
1709。 此沙门垢、沙门谀谄、沙门诈伪、沙门曲,趣至恶处未尽已,
      学非沙门道迹,非沙门:对应之巴利文为了“imesam kho aham
      bhikkhave samapamalanam samanadosanam samanakasatanam
      apayikanam thananam duggativedaniyanam appahana na
      samanasamicipatipadam patipanno ti vadami。”(MN。 I。 p。281),
      中文译为“诸比丘!我说:因为他不
      舍断这些会导致恶处,应受恶趣报之沙门的污垢、沙门的缺失、沙门
      的瑕疵,所以,他没有遵循适合沙门的道迹。” 
1710。 钺:音ㄩㄝˋ,古代兵器。 
1711。 若持僧伽梨者,有贪伺息贪伺:对应之巴利文为
     “Sanghatikassa ce bhikkhave
                                                                                 369

                                                                                 370
      sanghatidharanamattena abhijjhalussa abhijjha pahiyetha”
      (MN。 I。 p。282),中文译为“诸比丘!如果只是因为
      穿着袈裟,穿着袈裟而有贪念的人便能舍断贪念”。 
1712。 彼诸亲亲朋友往诣而作是说: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enam
      mittamacca natisalohita jatam eva nam sanghatikam
      kareyyum sanghatikattam eva samadapeyyum”(MN。 I。 p。
      282),中文译为“他的朋友、同伴、亲戚在他出生时,就会使他成
      为穿着袈裟的人,劝导他成为穿着袈裟的人”。 
1713。 无衣、编发、不坐、一食、常扬水、持水:对应之巴利文为
     “acelaka; rajojallika; udakorohaka; rukkhamalika;
      abbhokasika; ubbhatthaka; pariyayabhattika; mantajjhayaka;
      jatilaka”(MN。 I。 p。281…282),中文译为
     “裸行者、涂尘垢者、水浴者、树下坐者、露地
      坐者、常立行者、定期食者、诵咒者、编发者”。 
1714。 彼作是念:有粗、有妙、有想,来上出要,知如真:语意不详。
      本书以中阿含经经常出现的套语代替,即“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
      灭、知苦灭道如真”。 
1715。 内行止,令得内止。内止者,我说沙门,说梵志,说圣,说净
      浴:对应之巴利文为“labhati ajjhattam vapasamam; ajjhattam
      vupasama samanasamicipatipadam patipanno ti vadami”(MN。 I。
      p。284),中文译为“得到内在的寂静。因为他得到内在寂静,我说:
      他是遵循适合沙门道迹的人”。 
1716。 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
      天花。贤者阿难!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对应之巴利文为
     “Ramaniyam … Gosingasalavanam; dosina ratti; sabbaphaliphulla
      sala; dibba manne gandha sampavanti。 Kathamrupena
      avuso Ananda bhikkhuna Gosingasalavanam sobheyyati。”
      (MN。 I。 p。212),中文译为“牛角娑罗林是一个令人愉快之处,〔这
      是一个有〕月光的夜晚,娑罗花正盛开着,天香似乎正吹佛着。贤
      者阿难!什么样的比丘能使牛角娑罗林增辉呢?” 
1717。 彼所说法,简要捷疾,与正相应,欲断诸结:对应之巴利文为“so
      catunnam parisanam dhammam deseti parimamdalehi
      padabyanjanehi appabaddhehi anusayasamugghataya。”(MN。 I。
      p。213),中文译为“他以圆满、连贯的文句为四众说法,以断除随
      眠。”其中,“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参考注解
      176)。“随眠”(anusaya),就是潜伏的倾向、烦恼(参考注解1049)。
                                                                                 371

                                                                                 372
1718。 已说随所知:对应之巴利文为“yatha sakam patibhanam”
      (MN。 I。 p。213),中文译为“根据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
      的了解”。 
1719。 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对应之巴利文为“cittam vasam vatteti;
      no ca … cittassa vasena vattati”(MN。 I。 p。214),中文译为
     “他随意控制心,而不使心随意控制他”。 
1720。 舍此住止,过此度此:对应之巴利文为“Etassa ……viharassa
      samatikkamaya etassa viharassa patippassaddhiya”(MN。
      I。 p。207…208),中文译为“超越这种智见,平息这种智见”。 
1721。 长鬼天:对应之巴利文为“Digho parajano yakkho”(MN。 I。 p。
      210),中文译为“长鬼夜叉”。
1722。 地神:对应之巴利文为“bhumma deva”(MN。 I。 p。
      210),中文译为“地神、地居天”,是指欲界六天中依止于须弥山
      的四王天、三十三天(参考注解106)。 
1723。 虚空天:巴利文为“akasattha deva”,意思是“空
      居天”,是指欲界六天中依止于空中的焰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
      他化乐天(参考注解106)。 
1724。 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彼世尊正尽觉不可知,云何求
      解于如来乎:对应之巴利文为“Vimamsakena bhikkhave bhikkhuna
      parassa cetopariyayam ajanantena Tathagate samannesana
      katabba; sammasambuddho va no va iti vinnanayati。”
      (MN。 I。 p。317),中文译为“诸比丘!虽思察却不知他心的比丘,
      应当探求如来,以便识知他是否为正等正觉者。” 
1725。 当以二事求解如来,一者眼知色,二者耳闻声:对应之巴利文为
     “dvisu dhammesu Tathagato samannesitabbo;
      cakkhusotavinneyyesu dhammesu”(MN。 I。 p。318),中文译为
     “应当以二法探求如来,即由眼、耳识知。” 
1726。 秽污眼、耳知法:由眼、耳所识知的秽污法,是指邪恶的身
      行与口行。 
1727。 杂眼、耳知法:对应之巴利文为“vitimissa cakkhusotavinneyya
      dhamma”(MN。 I。p。318),中文译为“由眼、耳所识知的混
      合法”,意思是“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 
1728。 彼尊者为为名誉,为为利义入此禅耶?不为名誉,不为利义入此
      禅耶?若求时,则知彼尊者非为灾思故入此禅也:对应之巴利文为
     “nattajjhapanno ayam ayasma bhikkhu yasam patto; samvijjant'
      assa idh' ekacce adinava samvijjanti yava na nattajjhapanno
      hoti yasam patto。 Yato ca kho bhikkhave bhikkhu nattajjhapanno
      hoti yasam
                                                                                 373

                                                                                 374
      patto ath' assa idh' ekacce adinava samvijjanti。 Tam enam
      samannesamano evam janati: nattajjhapanno ayam ayasma
      bhikkhu yasam patto; nassa idh' ekacce adinava samvijjantiti”
      (MN。 I。 p。318),中文译为“这位长老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
      他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吗?诸比丘!当比丘没有得到
      名望与声誉时,他不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 灾患。但是,诸
      比丘!当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时,他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
      患。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这位长老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但
      是他没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在对应之巴利文经
      典中,接下来的一段经文是关于这位尊者是不是无怖畏的寂静者?是
      不是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而不接近爱欲? 
1729。 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对应之巴利文
      为“abhayoparato ayam ayasma; nayam ayasma bhayuparato;
      vitaragatta kame na sevati khaya ragassati。”(MN。 I。 p。319),
      中文译为“这位尊者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畏而寂静,
      他不接近爱欲,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 
1730。 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对应之巴利文为“ke pan'。。。akara
      ke anvaya”(MN。 I。 p。319),中文译为“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根据”。
1731。 我不知彼心,亦非余事知,然彼尊者或独住,或在众,或在
      集会,若有善逝,若为善逝所化为宗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