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91。 駃:音ㄎㄨㄞˋ,快。
1492。 三百时:对应之巴利文为“tini … utusatani”(AN。 IV。 p。
138),中文译为“三百个季节”。印度人把一年分成三个季节,即
冬季(hemanta)、夏季(gimha)、雨季(vassa)。
1493。 及障碍及母乳:对应之巴利文为“saddhim matuthannaya saddhim
bhattantarayena”(AN。 IV。 p。139),中文译为“以及母乳,
以及饮食的障碍”,意思是“包括母乳及无法饮食的时候”。
1494。 梵摩:巴利文为“Brahmayu”,又译“梵摩渝、梵摩喻、梵寿”,
是弥萨罗城有名的婆罗门。
1495。 梵封:巴利文为“brahma…deyya”,意思是“国王的赐与”。
1496。 优多罗:巴利文为“Uttara”,又译“郁多罗、乌多罗、善胜”,
是梵摩婆罗门的弟子。
1497。 汝受持诸经:对应之巴利文为“amhakam mantesu”
(MN。 II。 p。134),中文译为“在我们的圣典之中”。
1498。 优多罗摩纳见世尊身阴马藏及广长舌。广长舌者,从口出舌,
尽覆其面:对应之巴利文为“addasa Uttaro manavo Bhagavato
kosohitam vatthaguyham。 Atha kho Bhagava jivham ninnametva
ubho pi kannasotani anumasi patimasi; ubho pi nasikasotani
anumasi patimasi; kevalakam p nalatamandalam jivhaya
pacchadesi。”(MN。 II。 p。135),中文译为“优多罗青年便看到
佛陀的阴马藏,然后佛陀伸舌头,来回地摩触二边的耳孔及二边
的鼻孔,以舌头覆盖整个
299
300
额面。”
1499。 掁:音ㄔㄥˊ,触动。
1500。 回身右旋,正床而坐。彼于床上不极身力坐,亦不以手案坒
坐床:对应之巴利文为“natidure naccasanne asanassa
parivattati; na ca panina alambitva asane nisidati;
na ca asanasmim kayam pakkhipati”(MN。 II。 p。138),
中文译为“转身离床座不太远不太近〔而坐〕,不以手支撑
而坐,也不会用力将身体顿坐在床座上”。坒,音ㄅㄧˋ。
1501。 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对应之巴利文为“na pattam unnameti;
na pattam onameti; na pattam sannameti; na pattam
vinameti ……natithokam natibahum”(MN。 II。 p。138),
中文译为“钵不上举、钵不下放、钵不前倾、钵不后倾,
〔接受的水〕不太少也不太多”。
1502。 不为财物,不为贡高,不为自饰,不为庄严,但欲存身,久
住无患,用止故疹,不起新病,存命无患,有力快乐:对应之
巴利文为“n'eva davayan na madaya na mandanaya na
vibhusanaya; yavadeva imassa kayassa thitiya yapanaya
vihimsuparatiya brahmacariyanuggahaya”(MN。 II。 p。138),
中文译为“不是为了嬉乐、傲慢、庄饰、庄严,只是为了这个
身体的生存、存续、恼害的止息、梵行的增长”。
1503。 一曰甚深,二曰毗摩楼簸,三曰入心,四曰可爱,五曰极满,
六曰活瞿,七曰分了,八曰智也:对应之巴利文为“vissattho
ca vinneyyo ca manju ca savaniyo ca bindu ca avisari ca
gambhiro ca ninnadi ca”(MN。 II。 p。140),中文译为“清楚的、
明了的、美妙的、和雅的、简洁的、不乱的、甚深的、广博的”。
1504。 云何为人最尊?不现视微妙舌:对应之巴利文为“Narisaha
nama savhaya? Kacci jivha narassika?”(MN。 II。 p。
143),中文译为“〔我是否应该〕以阴性的字来称呼〔舌头〕?
还是〔应该〕以阳性的字来称呼舌头?”
1505。 云何为梵志?三达有何义?以何说无着?何等正尽觉:在对
应之巴利文经典中,梵摩婆罗门问了八件江事,即“婆罗门、
明智者、三明、闻经者、阿罗汉、完全者、寂静的贤者“佛陀”
(brahmano; vedagu; tevijjo; sotthiyo; araham; kevali;
muni; buddho)(MN。 II。 p。144)。其中,“明智者、三明、
闻经者”代表婆罗门的理想成就者;“完全者、寂静的贤者”
代表非婆罗门苦行者的理想成就者;“佛陀”可以表示所有的
觉悟者,即“阿罗汉”,也可以只表示“释迦牟尼佛”。
1506。 通音诸音本:语意不详。
301
302
1507。 最后知法,为法故不烦劳我:对应之巴利文为“paccapadi
dhammassanudhammam; na ca mam dhammadhikaranam
vihesesi”(MN。 II。 p。146),中文译为“他依照法的真理而生活,
不会再有关于法的问题来麻烦我”。
1508。 陶家:对应之巴利文为“Bhaggavo Kumbhakaro”(MN。 III。
p。 237),中文译为“跋伽婆陶师”。
1509。 弗迦逻娑利:巴利文为“Pukkusati”,又译“弗迦逻娑黎、
弗迦逻婆利、弗迦沙”,是一位比丘的名字。他原本是“德差伊罗”
(Takkasila)的国王,因为贸易的关系,与摩竭陀国频毗娑罗王成为
好朋友。有一次,弗迦逻娑利王派人送了一件非常贵重的礼物给频毗
娑罗王,频毗娑罗王无以回报,便回赠一个金盘,上面刻有佛法僧三
宝,及佛陀的教法,例如四圣谛、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弗迦逻娑利
王看到之复,感到非常高兴,便自行剃除须发,身着袈裟,离开王宫,
出家修行。为了拜见佛陀,他独自一人来到王舍城,终于见到佛陀,
听佛说法,证得初果。
1510。 君:对应之巴利文为“avuso”(MN。 III。 p。238),中文译为“朋友”,
这是平辈之间的称呼(参考注解120)。
1511。 六触处:巴利文为“chaphassayatana”又译“六更乐处”。
1512。 十八意行:巴利文为“atthadasamanopavicara”; 又译
“十八意近行”,是心对境进一步思考所生起的三类十八种受,即六
根对六尘各有喜、忧、舍三种受。
1513。 四住处:巴利文为“caturadhitthana”,即“真谛住
处”(saccadhitthana)、“慧住处”(pannadhitthana)、“施住处”
(cagadhitthana)、“息住处”(upasamadhitthana)。
修行者从一开始就不应忽略由止观所生起的智慧,以便将来能证得阿
罗汉果的智慧。修行者应坚持说真实语,以便将来能证悟涅槃。修行
者应学习漏的舍断,以便将来能舍断一切漏。修行者应练习漏的寂
灭,以便将来能寂灭一切漏。
1514。 若有住彼,不闻忧戚事,不闻忧戚事已,意便不憎、不忧、不劳,
亦不恐怖。如是有教,不放逸慧,守护真谛,长养惠施。比丘!
当学最上,当学至寂,分别六界:对应之巴利文为“(yattha thitam
mannussava nappavattanti; mannassave kho pana nappavattamane
muni santo ti vuccati) pannam nappamajjeyya; saccam
anurakkheyya; cagam anubruheyya; santim eva so sikkheyyati
ayam uddeso chadhatuvibhangassa。”(MN。 III。
303
304
p。239),中文译为“(安住于这些法者,傲慢的想法不会现起,当
傲慢的想法不现起时,他被称为寂静的贤者。)不应忽略智慧,应守
护真谛,应修习舍断,应学习寂静,这就是六界分别的略说。”
1515。 眼触见色,耳触闻声,鼻触嗅香,舌触尝味,身触觉触,意
触知法:对应之巴利文为“Cakkhusamphassayatanam sotasamphass
ayatanam ghanasamphassayatanam jivhasamphassayatanam
kayasamphassayatanam manosamphassayatanam。”
(MN。 III。 p。239),中文译为“眼触处、耳触处、鼻触处、舌触处、
身触处、意触处。”
1516。 观色喜住,观色忧住,观色舍住:对应之巴利文为
“somanassatthaniyam rupam upavicarati; domanassatthaniyam
rupam upavicarati; upekkhatthaniyam rupam upavicarati”
(MN。 III。 p。239),中文译为“他伺察〔令心〕喜悦的物质、伺察
〔令心〕忧愁的物质、伺察〔令心〕;平衡的物质”。
1517。 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N'etam mama; n'eso 'ham asmi; na me so atta ti; evam etam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datthabbam”(MN。 III。 p。240),中
文译为“应以正慧如实观彼: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
我”。
1518。 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谓食瞰含消,安徐咽
住,若下过出:对应之巴利文为“kannacciddam nasacciddam
mukhadvaram; yena ca asitapitakhayitasayitam ajjhoharati;
yattha ca asitapitakhayitam santitthati; yena ca
asitapitakhayitasayitam adhobhaga nikkhamati”(MN。 III。
p。242),中文译为“耳孔、鼻孔、口腔,及藉此所嚼、所饮、所吃、
所尝的东西可以吞下〔即食道〕,及藉此所嚼、所饮、所吃、所尝
的东西可以停留〔即肠胄〕,及藉此所嚼、所饮、所吃、所尝的东
西可以从下面排出〔即肛门〕”。
1519。 识:对应之巴利文为“vinnanam yeva avasissati parisuddham
pariyodatam”(MN。 III。 p。242),中文译为“清净、洁白的识”。
1520。 此何等识?乐识、苦识、喜识、忧识、舍识:对应之巴利文
为“tena vinnanena kinci janati。 Sukhan ti pi vijanati;
Dukkhan ti pi vijanati; Adukkhamasukhan ti pi vijanati”
(MN。 III。 p。242); 中文译为“由彼识,他会知道什么呢?他会知
道乐、他会知道苦、他会知道不苦不乐”。
1521。 即知觉乐觉:对应之巴利文为“Sukham vedanam vediyamiti
pajanati。”(MN。 III。 p。242),中文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