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

第4章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第4章

小说: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 如來得一切法,但心無得想。
            7。 如來演說自在, 其演說的內容歷無量劫亦不盡。
            8。 如來如虛空遍滿一切處,以自在力令眾生得見。
               ( 裕А32)

         《佛性論》以如來法身離我、無我執見為「大我」的義涵
        , 《涅槃經》則以如來的八種自在力為「大常」的含義,二
        經的著重點顯然不同, 但不外乎都是顯現如來的功德屬性,
        與一般執有自性的「我」見,完全不同。
          「大涅槃」蘊含的「大樂」有四種:

            1。 斷世間凡夫苦樂後之樂:涅槃之性超越苦樂,故名大
               樂。
            2。 大寂之樂:涅槃之性遠離懀',故有大寂靜之樂。
            3。 一切知之樂:証入大涅槃的諸佛皆知一切法,故有大
               樂。
            4。 如來之身非煩惱之身,金剛不壞,故名大樂。

          以上所舉的四種「大樂」, 與《佛性論》所說的「大樂
        波羅蜜」有些不同, 後者是以「苦滅無餘」為大樂,而前者
        除了以超越苦樂 ( 不苦不樂 ) 的境界為大樂之外, 也強眨
        寂靜、智慧 ( 一切知 )、不壞身等為涅槃的功德屬性。  
           「大涅槃」的「大淨」也有四種:
        ──────────────
        (裕32)《涅槃經》卷 23, 《大正藏》卷 12, 頁 502 下
              503 上。


                                45 頁


             1。 斷除二十五有的大涅槃名為大淨。
             2。 諸佛證入大涅槃之後,諸業清淨。
             3。 如來身常而且清淨。
             4。 如來心清淨無漏。

          以上所舉的四種「大淨」, 與《佛性論》所說「一切煩
        惱習氣皆滅盡為大淨」的意義相同, 但是《佛性論》又特別
        舉出本性清淨和無垢清淨, 更具深意,因前者是從現象上表
        現,而後者則是從本伲峡剂俊!≈领冻肺覝Q四者之間的關
        連,《涅槃經》有如此說明:

            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為常,以是常故名之為我。 有
        常、我故,名之為樂。常、我、樂故名之為淨。 善男子,眾
        生厭苦斷是苦因, 自在遠離是名為我,以是因緣,我今宣說
        常樂我淨。( 裕А33)

        引文指出如來涅槃的「常德」, 乃是由滅凡夫六識所得,而
        因為此「常」, 才能名之為「我」,又因為有「常」、「我
        」、才能名之為「樂」。 最後,因為有常、我、樂,才能名
        之為「淨」。
          綜觀《涅槃經》強眨鶚勊牡碌囊饬x, 主要是在於它對
        小乘佛教的無常、 苦、空、不淨的教義提出反省性的反應。
        經中批判「修習無常、 苦、空、無我等想」為「無有實義」
        , 其理由有二:一者如果過份執著無常等見,易铡霐鄿缣
        無之見, 二者若於無常計常、苦者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
        淨,亦同樣是謬見。 因為《涅槃經》認為無常等四法有實義
        , 故主張常樂我淨等四德,但是它與一般凡夫執著的常樂不
        同處何在呢? 經中將它分成所謂「世間常樂我淨」和「出世
        間常樂我淨」。世間的「常」是無常計常的「常」 ( 以下類
        推 ),故為顛倒見,因其「有字而無義」。 而出世間的「常
        」是就如來法身遍滿而說「常」, 此常洠в谐O啵什煌
        世間常,其餘的樂、我、淨亦復如是。 總之,這才是常樂我
        淨的實義。
        ──────────────
        (裕33)《大正藏》卷 12 ,頁 596 上。


                                46 頁


       【3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佛性思想是《涅槃經》的精髓, 經中對佛性的意義有詳
        盡的闡釋, 但是《涅槃經》的佛性思想最大的爭議點,在於
        是否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悉皆成佛 ),而此爭議主要是涉及
        一闡提 (icchantika) 是否成佛的問睿!∫虼耍谟懻摲鹦
        義之前, 有先瞭解一闡提意義之必要。
          「一闡提」是 icchantika( 或 eccantika) 的音譯, 在
        不同經典, 也出現不同漢譯,如「一闡底迦」、「一顛底迦
        」、「一闡底柯」、「一闡提迦」等。Icchantika 是由梵文
        動詞 is 變化而來,意思是「希求、欲樂」。Icchant 是 is
        的現在分詞, 加上名詞的構成音 ika,即成為「欲樂者」、
        「多欲者」、「多貪者」等。 《玄應音義》解釋說:「言一
        闡底柯, 此云多貪,謂貪樂生死不求出離,故不信樂正法。」
        ( 裕А34) 一闡提除了含「多貪」的字義之外,更引申指「斷
        善根」、 「信不具足」、「慧不具足」、「燒種」、「極惡
        」的眾生。
          雖然「一闡提」一詞在中期大乘佛教才開始出現於諸經
        論中, 但是若從佛教思想史考查,一闡提的概念,可以說從
        佛陀時代即已萌芽。提婆達多 (Devadatta) 出佛身血,央掘
        魔羅 (Avgulimalya) 殺人如麻,阿闍世 (Ajatasatta) 弒父
        囚母,他們都是佛陀時代具有一闡提屬性的代表性人物。 佛
        滅後,佛弟子放逸者更不受約束。 第一次結集就是因為拔羅
        陀慶幸佛陀已入滅,自已可隨心所欲而召開的。 以後幾次的
        結集涉及所謂「大天五事」、「十事非法」等之爭, 都與持
        戒或犯戒、護法或謗法有關, 這些爭議也都是後來「一闡提
        」教義所關心的議睿魂U提的思想顯然已蘊含其中。   
            對於惡伲谋娚啵≡己筒颗傻浼加兴枋觯
        犯殺、盜、淫、妄等四重禁者, 犯殺父、弒母、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等五逆罪
        ──────────────
        (裕34)《玄應音義》為唐代玄應所撰,又名《一切經音義》。
              本書收錄四五八部典籍, 凡是難解之字句、名相均加
              以音譯和裕Ы狻⒁姟缎袅x》卷 23,《中華大藏
              經》第一輯,第 30 冊,頁 26020。

                                47 頁

            者。 阿含經中依正邪善惡,將眾生分成「正定聚」、
        「邪定聚」、「不定聚」, 邪定聚就是指不行佛道而行邪道者
        , 《俱舍論》則具體指出造五逆罪者為邪定聚眾生。 (  裕
        35) 被編入阿含部的《央掘摩羅經》  ( 裕А36) 把邪定聚和
        一闡提相提並論:

              所言邪定者, 謂彼一闡提,正定謂如來,菩薩及二乘
              。 目蓮應當知,二種甚希有,所謂佛世尊,及與一闡
              提。 如來最上處,於上更無餘,第一極卑鄙,所謂一
              闡提。 譬如大菩薩,滿十波羅蜜,闡提亦如是,具足
              十惡行。( 裕А37)

          除了《央掘魔羅經》之外,早期大乘經典也都陸續提及一
        闡提。 《不增不減經》告戒眾生不可起「增見」、「減見」
        二種「極惡不善」的邪見, 否則,「若起一見,若起二見,
        諸佛如來非彼世尊。。。。 此人以其起二見因緣故,從冥入冥,
        從闇入闇,我說是等名一闡提。 」 ( 裕А38) 此處一闡提的
        含義,從五逆十惡的具體罪行,發展到偏執的抽象邪見。  
            由於教團不斷有行為偏差的僧眾, 誹謗佛法的情形也時
        有所聞, 嚴重
        ──────────────
        (裕35)大乘佛教各宗派則其各自的教義,對三定聚有不同引
              申的解釋。《瑜伽師地論》將三聚,依「本性」和
              「方便」再細分成六聚。 華嚴宗以十信以前為邪定、
              十信為不定、十信以後為正定。 日本淨土真宗以修萬
              善以求往生者為邪定聚、自力念佛行者為不定聚、他
              力信心行者為正定聚。
              參見《佛光大辭典》卷上,頁 562。)
        (裕36)在《大正藏》卷二的「阿含部下」中, 收錄三個
             《央掘摩羅經》的六個譯本,其中三個分別存於《雜
              阿含經》(卷 99,第 1077 經)、《別譯雜阿含經》
              (卷 100,第16經)、《增一阿含經》(卷38)。
              另有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鴦掘摩經》和法炬譯的
              《佛說鴦崛髻經》,此二譯均為一卷,本與阿含中的
              譯本,內容大同小異,主要是敘述鴦掘摩遇佛後,改
              過從善,證阿羅漢果的故事。但是,四卷本的《央掘
              摩羅經》有四卷之多,除了敘述央掘摩羅的故事之外
              ,經中大談如來藏教義,顯然是屬於如來藏思想系統
              的早期大乘經典、《大正藏》將它編入「阿含部」並
              不妥當。
        (裕37)《大正藏》卷 2,頁 529 下。
        (裕38)《大正藏》卷 16,頁 467 下。

                                48 頁


        威茫畧F的清淨和佛法的久住, 因此,法滅的危機意識逐漸
        出現於經典中, 而這些惡行的眾生,許多大乘經典就稱他們
        為一闡提。 例如,《佛名經》描述眾生從無始所造的諸惡業
        等, 包括殺生,妄語、輕慢、貪求、嫉妒等等,這些惡業如
        「薪火熾然, 無有休息」,當一個人的「三業微善一切俱焚
        ,善法既盡」時,即名為「一闡提」。( 裕А39) 《大乘阿毘
        達集論》也有類似的說法:「若已斷善者, 所有善法由種子
        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 若非涅槃法,一闡底迦,究竟成
        就雜染諸法,由闕解脫因,亦名阿顛底迦。 」 ( 裕А40)  
         
            當如來藏系經論成立之後, 一闡提的思想普遍地出現其
        中,並加以廣泛的討論。 正法的護持和眾生的成佛,是如來
        藏系經論所關心的要點, 換言之,如來藏法門有顯著的「扶
        律談常」的風格。 初期如來藏說的倡導者,一方面律身嚴謹
        ,另一面有強烈的法滅危機意識。 例如,《大方等無想經》
        說:「未來持法弟子如迦葉者,成就大慈, 具足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