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

第3章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第3章

小说: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說過:

             1。 滅諸煩惱,名為涅槃,猶如火滅,悉無所有。
        ──────────────
              慧之所見,而已得證。 」
              (《大正藏》卷 1,頁 427 下)。
        (裕22)《法華玄論》卷 2,《大正藏》卷 34,頁 375 下。


                                40 頁


             2。 離諸有者乃名涅槃。
             3。 如衣壞盡,不名為物,涅槃亦爾, 滅諸煩惱,不名
                為物。
             4。 離欲寂滅,名為涅槃,如人斬首, 則無有首,離欲
                寂滅亦復如是,空無所有。
             5。 譬如熱鐵,椎打星流,散已尋滅, 莫知所在,得正
                解脫, 亦復如是,已度媱欲,諸有淤泥,得無動處
                ,不知所在。( 裕А23)

          以上對涅槃的描述傾向否定性, 若依字面上意義去瞭解
        ,其結論會是「如來無常」。 但是如果有人以此問難「如來
        為常住法不變異」的教義, 佛陀的回答是:「若有人作是難
        者,名為邪難。」佛陀解釋說:

              煩惱者, 不名為物,何以故?永畢竟故,是故名常。
              是句寂靜, 為無有上,滅盡諸相,無有遺餘,是句鮮
              白,常住不退,是故涅槃名為常住。 如來亦爾,常住
              無變。 言「星流」者,謂煩惱也,「散已尋滅,莫知
              所在」者, 謂諸如來煩惱滅已,不在五趣,是故如來
              是常住,無有變異。」 ( 裕А24)

         《涅槃經》不但如上面引句辯解涅槃非斷滅,而且更積極
        主張如來常住身如金剛一樣不壞。 《金剛身品》世尊說:「
        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 金剛之身」,迦葉尊者反問
        說他不見世尊所說如來的常住金剛身, 看到的只是世尊的「
        無常破壞,塵土雜食等身」。 世尊於是再次告訢迦葉說:「
        如來之身無量儯賵岳坞y壞, 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雜食
        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 無量無邊,
        無有足跡,無知無形,畢竟清淨。 」 ( 裕А25)
          《壽命品》中以「常住五身」表顯如來的常住性, 五常
        是常命、常色、常力、常安樂、常無礙辯才。 經中葉迦對於
        如來既然壽命無量,
        ──────────────
        (裕23) 《大正藏》卷 12,頁 387 中  下。
        (裕24) 同上,頁387下。
        (裕25) 同上,頁622下。


                                41 頁


        卻又不能久住世間而要入涅槃,深感不解。 佛陀告訴葉迦對
        如來不應生滅盡想, 因為「涅槃即是諸佛法性」,而法性是
        常法、不變易法,( 裕А26) 因此說如來常住壽命無量,世尊
        是為了度眾生才示現涅槃相的。 總之,佛身不是雜食身、煩
        惱身、後邊身、或無常身, 而是無煩惱身、金剛身、法身、
        常身、無邊身。
          《涅槃經》主張如來常住的理由, 是對治以涅槃為永遠
        沉寂的消極涅槃觀。 大乘強眨娜鐏砩砑词欠ㄐ浴⒛鶚劇⒎
        身, 而同時在涅槃的當下,即是生死煩惱,就是所謂的「斷
        煩惱者,不名涅槃。 」在這種涅槃煩惱不二的積極意義之下
        , 如來可同時「妙有」地出入涅槃和世間,繼續其度化眾生
        的工作。

       【2 】涅槃四德  常樂我淨

          涅槃四德是對原始佛教所強眨臒o常、苦、空、 無我、
        不淨等根本教義所提出批判式的新詮釋。 傳統佛教認為眾生
        有「四顛倒」, 即「無常常想、苦生樂想、無我我想、不淨
        淨想」, 這四種執見是煩惱的根源,也是解脫道的絆腳石。
        但是《涅槃經》卻做了完全相反的詮釋。「如來性品」說:

              佛告葉迦:善男子, 謂四倒者,於非苦中生於苦想。
              非苦者名為如來,生苦想者,謂於如來無常變異。 若
              說如來是無常者, 名大罪苦,若言如來捨此身入於涅
              槃,如薪盡火滅,是名非苦而生苦想,是名顛倒。
              ( 裕А。

          無常變異的一切法皆苦, 本來是四拢B中「苦諦」的真
        義, 如果把生滅變異之苦想當作樂想,就是顛倒見,但是
       《涅槃經》卻說「樂者即是如
        ──────────────
        (裕26)「四相品」說:「如來身界不可壞故, 所以者何?
               以無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壞」。
              (《大正藏》卷 12,頁 636 下。 )
        (裕27) 《涅槃經》卷 7,《大正藏》卷 12,頁 407 上  中。


                                42 頁


        來,苦者如來無常」。 換言之, 如來常住是為樂 ( 非苦 )
        , 但是如果把如來捨身入涅槃視為無常變異法,就是苦想,
        也就是於「非苦」而生「苦」想, 《涅槃經》稱此種想法為
        顛倒見。 同樣地,無我我想,固然是顛倒,而把「我」當「
        無我」想也是顛倒。《經》中解釋說:

              世間之人,亦說有我,佛法之中亦說有我。 世間之人
              雖說有我, 無有佛性,是則名為於無我中而生我想,
              是名顛倒。 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間之人說佛法無
              我,是名我中生無我想。 若言佛法必定無我,是故如
              來敕諸弟子修習無我,名為顛倒。( 裕А28)

          佛教基本教義一向強眨麩o我, 但是根據以上引文,佛法
        與外道均說有我,然而其意義有所不同。 外道雖然說有我,
        但卻說無有佛性, 而且其所說的「我」是執諸法有自性的「
        我」。 但佛法的「佛性我」是含有空義的我,不同於外道我
        ,所以如果於無我中而生我想,就是名顛倒。 再者,佛法說
        有我,即是有佛性的意思,如果外道說佛法無我 ( 佛性 ),
        就是於「我中生無我想」,亦是顛倒。

          第四種顛倒是「淨不淨想、不淨淨想」,《經言》:

              淨者即是如來常住, 非雜食身、非煩惱身、非是肉身
              、非是筋骨繫縳之身。 若有說言如來無常是雜身。。。。
              是名顛倒。( 裕А29)

        因為如來的常住身非雜食身、煩惱身、故名為「淨」, 若以
        為如來無常是雜食身,即於淨中起不淨想,即為顛倒。 總之
        , 凡夫外道對於生死有為所執的四種謬見  常樂我淨,
        屬於「有為」的四顛倒, 而「無為」的四顛倒,是指二乘人
        雖不會铡畧逃袨榈乃念嵉梗s铡詾槟鶚勎蚓呈翘摕o的境地
        , 而於涅槃起「無常、無樂、無我、不淨」的四種顛倒見,
        不能起涅槃
        ──────────────
        (裕28) 同上
        (裕29) 《涅槃經》卷7,《大正藏》卷 12,頁 407上中。


                                43 頁


       「常樂我淨」的正見。
          對傳統無我、無常、苦、不淨的瞭解, 《涅槃經》批評
        它是「知字不知義」,真正知義應是:

              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 無常者聲聞緣覺,
              常者如來法身。 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
              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正法。( 裕А30)

        此段經文只點出常樂我淨所指為何, 但並未解釋為何「我」
        是指常住無變的如來, 「常」為如來法身,「樂」為涅槃,
        「淨」為諸佛正法。 《佛性論》卷二則有較詳細的說明:
        ( 裕А31) 如來法身之所以名為「大常」,是因為「生死涅槃
        平等通達」,也就是說如來法身離於生死涅槃二邊。 若見生
        死無常,是為斷見,若見涅槃常住,是為常見。 如來法身離
        此二見, 生死即涅槃,二者「平等通達,不可分別」,入不
        二法門,這才是「大常」的真義。
          《涅槃經》說「樂」是指涅槃, 《佛性論》解釋說,這
        是因為涅槃即是滅盡一切「苦集相」, 和證得一切「苦滅相
        」,意生身滅不更生,故可以說「大樂」。 上面引文說「我
        者名為如來」, 而《佛性論》說「一切我無我虛妄執滅息」
        , 名為「大我」,因為它遠離外道的「我執」和二乘的「無
        我執」。《涅槃經》說「淨者諸佛正法」 ( 無為法 )。《佛
        性論》更一步指出如來法身的「大淨」含通於拢驳摹副拘
        清淨」和唯佛果才有的「無垢清淨」。
          《涅槃經》的「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以具「大常
        」、「大樂」、「大我」、「大淨」的如來「大涅槃」, 揀
        別二乘的「涅槃」。 雖然整部《涅槃經》中對四德中「常」
        義的解釋隨處可見, 但是「德王菩薩品」中詳細解釋「大樂
        」、「大我」、「大淨」的意義,卻獨缺「大常」, 可能是
        疏漏所致。 而其對大我、大樂、大淨的詮釋也與《佛性論》
        不盡相同。
        ──────────────
        (裕30) 同上,頁 377 下。
        (裕31) 《佛性論》稱四德(四無倒)為大常、大樂、大我、
               大淨波羅蜜, 其卷二:「辯相分」的「顯果品」中有
               清楚的闡釋,參見《佛性論》卷 2,
               《大正藏》卷 31, 頁 799 中下。

                                44 頁

         「德王菩薩品」謂証入「大涅槃」的如來具「大我」屬性
        ,乃是因為如來有八種自在:

            1。 如來能示現無量身充滿十方無量世界。
            2。 如來能自在地示現身滿三千大千世界。
            3。 如來能無礙地來往恆河沙數諸佛世界。
            4。 如來能令無量眾生所作成辦,也能身處一地而使他土
               一切眾生得見。
            5。 如來具根自在,故能以一根攝六境,卻不加執取。
            6。 如來得一切法,但心無得想。
            7。 如來演說自在, 其演說的內容歷無量劫亦不盡。
            8。 如來如虛空遍滿一切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