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中都找不到可以依據的人。既然這樣,我應該要尊敬我所悟得的法,去就近它,在它那裡安住,以它為我的依據以外洠в袆e的。
真理王國 釋尊決心說法。而從尼連禪那河邊的靜觀座位站立起來。那時,他首先想起的是:『我要對誰,先說這個法?能很快理解這個法的是什麼人?』他首先想起的是,曾經去受教的阿羅邏.迦羅摩和鬱陀迦.羅摩兩個人。可是,他們兩個人,都已經不在這個世間。
其次釋尊所想起的,是那五個修行者的事。他們,是曾經在他的修行中給他以種種援助的人們。據說現在住於婆羅捺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那麼,『我應該先為這五個比丘說法』。他於是從尼連禪那河邊出發,向鹿野苑走去。
釋尊在途中,遇到一個叫做優婆迦的外道沙門。他一看到釋尊的形容時,即問他:『你的師是什麼人?是依據怎麼樣的思想的?』他所應該說法的最初機會,卻意外地來到。釋尊回答他說:『我是一切智者,是一切勝者。捨離一切,滅盡渴愛而解脫的。這個道,因為是我所親自證得的,所以可以說,是我師的人,於我洠в小!豢墒牵撋抽T卻搖著頭,留下很眨さ脑捳f:『也許,你說的是對的。』而離開他。釋尊的最初的說法機會,白白地逸去。
釋尊到達鹿野苑時,也不得不在那裡碰到抵制,五個修行者們,並不肯由衷地傾聽他的說法。他們遠遠地看見釋尊向著他們走來時,相約說:『我們不要對他施禮,不要起立歡迎他,不要為他拿衣缽。』釋尊來到他們那裡,與他們同坐時,他們用釋尊的名叫他,又以平輩的稱呼稱呼他,經典這樣地誌載著。他們的這種態度的理由,是因為他們以為釋尊在前些時,放棄苦行,是因為他放棄努力而墮於快樂,並不以為那個『捨棄精勤,墮於奢侈』的沙門,能夠得到大悟。
『比丘們,好好地聽,我已證得不死,我可以教人,我可以說法。』
釋尊,這樣對他們說,他們都不想聽。繼續三次對他們說,他們三次都拒絕,於是釋尊復又對他們說:『比丘們,我過去,有洠в羞@樣地對你們說過?』聽他這樣地一提,使他們不能不想,今天的這個沙門,與往時的沙門不同。於是他們纔萌起了想聽聽他所想說的念頭。
於是,釋尊對於他面前的五個修行者,宣言中道,中道是由四個真理,和八個實邸捻椖克鶚嫵伞Ef經典記載說,那時諸天發出聲音讚嘆這個初轉法輪(最初的說法),大千世界為它所振動,無量光明充滿於世間。那種莊重的描寫雖是古典的,它所意味的是什麼,我們應該潛入於它的裡面去理解它。
說法的事,並不是容易的。要使內證能獲得表現,也並不是輕易的事。它就是我們多麼地重視它,也還嫌不夠的,將成為佛教內容的釋尊內證,真正地變為佛教本身,是從這個初轉法輪開始的。法輪開始大轉動時,便是佛教從那時起,就成為真正的佛教而開始存在於這個客觀世界,歐洲的佛教學者對於這個『初轉法輪』的話語, 用『真理王國的建設』將它譯出〃the Foundation of theKingdom of Righteousness〃而我們的正法王國,便是因它而成立的, 那個,像古經所誌載那樣,是足以撼動大千世界的,而且可以形容它為無量光明,充滿了世界的事件。
第七章 在鹿野苑──最初說法──
中道的立場 仙人住處的鹿野苑,據傳那裡曾經是神仙所住的地方,又說是某國國王在那裡撸ЙC,他雖然得到了群鹿,卻放任它們在那裡棲息。因此叫它做仙人住處的鹿野苑。
釋尊在這個林園,對著漸漸地想傾聽他的五個修行者,靜靜地所說出的『最初說法』內容,那是一個經過了完整構成的實邸軐W的體系。
它的根本立場是什麼?『比丘們,世間雖然有兩個邊(極端)。卻不是出家人所應該親近的。那兩個邊(極端)是什麼?一個極端是快樂主義,另一個極端是禁欲主義,它們是無義相應。它們不合道理,非拢t之道,比丘們,如來捨棄這兩個邊,所現等覺的是中道。』這就是放在最初說法冒頭的『中道宣言』。
那麼,這個中道是什麼?就人們的生活實邸畞碚f,要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纔符合中道呢?
『比丘們,那麼叫做中道的是什麼?那,就是八正道。曰: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和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些就是如來所悟得的中道,它會使你開眼,發智,得到寂靜,而前往涅槃。』
這是在『最初說法』的第二段教示。中道是不執於屈曲之道,極端之道。是不走快樂的極端,不執於禁欲的極端,而走人間的中正之道。正確地觀察,正確地思惟,正確地說話,正確地行為,正確地從事人間生活,而且為著要好好地成就它,要正確地從事努力,心情向著正確方向,將心情放在正確位置。以便眼睛能正確地張開,能得到正確的智慧,得以前往寂靜的涅槃境地。釋尊於『最初說法』的第三段所說的是『四諦說法』,即,現在觀察這個人間生活的實在情形,對於它是否應該滿足的?是否是充滿著幸福的?對于它,釋尊的回答,很明白地是否定的。
『比丘們,苦的拢B是這樣的。曰: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與所怨憎的一切見面是苦、與所想愛的別離是苦、求而不能得到是苦。簡單說這五種蘊(身心)全部是苦。』
如同前面已經說過那樣,釋尊也曾經以為他本人是很幸福的。『我以為我的人生是滿足的,可是自從覺醒以後纔曉得那是很膚湹模欠浅S亻煹摹!灰驗橛辛诉@種認識,纔使他走入出家沙門之道。就是到了現在,已經能夠於中道確立他的立場,他認識更加明確,絲毫洠в袆訐u。當然,在這個人間生活中,也有快樂的事,也有令人高興的事。而釋尊對于這些事,也從不掩椋难劬ΑR驗椋淖龇ㄊ牵币曇磺校B觀一切。假如只看人生的快樂而已,而不看人生的苦痛,那不外是他所斷然摒斥的一種趨於極端,趨於快樂主義的方向而已。假如,相反地,只看苦痛,而對於快樂掩椋а劬Φ脑挘且膊煌馐菈欖读硪环N極端,這種觀察不會是釋尊的觀察。那人生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可是,再用眼睛向遠的地方觀察的話,不久被苦所繼承的樂是什麼?而喜又被悲所取代的話,那究竟是真正的喜嗎?於是,人們雖然站在苦樂的中道,總之人生是苦,而會產生不能盡如人意的結論,理由也就在這裡。
與此同理,釋尊也同樣不會在『一切皆苦』的人生觀前起疑、碎心。他,毅然地,在尋求解決人生之苦的方法。即,找出了苦的原因,而在第二諦將它宣明,復又找出苦滅之後的狀態,而在第三諦將它講說,又樹立對治苦的實邸w系,而在第四諦將它講述。
四個真相 『緣於有此而有彼。緣於生此而生彼。』釋尊曾經對他的弟講說緣生之法。現在,觀察人生所得到的結論一切皆歸於苦,可是,人生會是這種情形當然有它的因緣生。『因為有什麼,所以有這種人生?』釋尊這樣地尋找,結果所得到的是『渴愛』(tanha欲望的發現鑽營)。
『比丘們,關于苦之集(Samudaya集而為因)的拢B,是這樣:「集」是隨處歡喜的「渴愛」,它與喜貪俱起,以後會帶來「有」,愛有欲愛、有愛及無有愛三種。那麼,渴愛是什麼?就是愛得如铮缈剩荒芊艗巍!
於佛教所說的愛的話語,不一定經常披戴著美麗的印象。他是更嚴肅地指,使『一切』得以存在的根源的力量。釋尊有時也曾經這樣說:
『比丘們,我現在為你們講說『一切』。你們要好好地聽。比丘們,什麼叫做『一切』?
眼和色、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體和感樱暮头ǎ惹饌儯@些叫做『一切』。
而說除此以外的『一切』,只是話語而已,是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的。它,依照哲學家們所喜歡的說法來說,由於認識的主觀與對象的客觀相交涉,而形成一切的認識。又,這個世界不外是由於我們對於它有所關聯,纔能成為『我們的世界』。那麼,使那個認識的主觀與對象的客觀相交涉的是什麼?又,驅使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相關聯的是什麼?佛教說那就是愛。
所以,佛教所說的愛,跟我們現在所說的美麗的愛很不一樣,是對於生的更根源的意志話語──請你們想起叔本華的『對于生的盲目的意志』。──所指的是這種話語,於那裡有什麼且為什麼而會變成這樣,是任何人都不能將它說清楚的。不過,有一種從我心湧出的某種枺鳌S幸环N推動我的力量。而它所表露的就是我們人們的種種欲望,它有欲愛(我想延壽、快樂的種種欲求,以性欲為這類欲望的代表)和有愛(為自己保存的欲求而以食欲為它的代表的欲望)和無有愛(被表露於名譽權勢欲求的欲望)三種。
這種愛,或欲望本身,本來是無記的,還不可以斷定它是善還是惡,即善惡以前的枺鳌a屪鹪泴⑺@樣地說──『於諸欲無過失』──可是再對于這種愛的鑽營加以檢討的結果,發現『渴愛的困難填滿,好像大海吞噬河流那樣。』如任令他放逸的話,是不知止境的。過患便從那裡發生。苦的人生便緣彼而生。
如已經得知它是這樣的話,對于『一切皆苦』人生的對治處方,便會依據緣生緣滅的法則,而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即可以比照『緣無此而無彼』的公式,而問『如洠в心切┑脑挘蜎'有這種人生。』於是,第三的拢B便產生出來。曰:
『比丘們,這就是關于苦滅的拢B:如能毫無遺留地離渴愛、滅渴愛,便得解脫,到達涅槃。』
再說,那些應該怎麼樣實現於生活中,就是第四的拢B,關於苦滅之道(實邸┞}諦,即在上面說過的以八正道為它的內容而說的。
『比丘們,關於苦滅之道的拢B就是這個。也就是八正道。曰: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以及正精進、正念、正定。』
齊整體系 關于那個『最初說法』,像這樣以齊整的體系而說述的一點,學者中也有對它抱疑的。並以為那是他在不久之後,纔將它整理為體系,做為『最初說法』的內容講說的。不可以想做它是從最初說法的時候開始,就已經有著這樣地齊整的體系的。我覺得那應是很有道理的疑問。
可是,再加以思考的結果,也覺得這個『最初說法』的確是展開這種有組織的體系的好機會,纔是更加有理由的。因為,第一、這個『最初說法』的對象的五個修行者,是最適合以這種有組織的體系向他們講述的人。據經典所傳,他們與釋尊是舊交,又是同行的修行者。釋尊,曾經在摩揭陀地方,苦修了幾年,他們也與釋尊一起,同甘共苦。
其次,那五個修行者,在釋尊所知道範圍以內,確確實實地是足以理解這個法的最上根機。所以,現在在這個鹿野苑,向這五